诗文 | 写技巧点拨·动作描写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
释义 | 写技巧点拨·动作描写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技法解说 洗 衣 〔新加坡〕 尤今 在恒河畔看印度妇女洗衣。心中的喜悦,像扎在泥土里的根,很深很深。 她们三三两两地蹲在河畔,把竹篓里的衣服浸湿了,一件一件地抖开来,铺在岸边的石块上,慢慢地涂上肥皂,肥皂很大块,色黄,看起来粗糙,但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衣服上起了一堆又一堆泡沫,这时,妇女们拿了节棍,卜卜卜,使劲地击打。衣服上的污渍,一点点、一片片,全被打得跳了起来。 接着,把衣服放到河里去漂洗,看到点点滴滴的污秽从衣服上流进河里去,印度妇女的脸上,露出了单纯而快乐的微笑。 洗好的衣服,当然要晾。 她们喜滋滋地把竹篓提到岸上,阳光早已把大大的石块晒得滚烫滚烫的,她们细心地将衣服摊得开开的,阳光如熨斗,一下一下地熨在这些洗得泛着清洁亮光的衣服上。 妇女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了。 她们围在一起,唏里呱啦地谈天,话语和笑声像雨点,滴滴答答地落入河水里。恒河呢,以粼粼的波光,笑应她们。 整个画面,出奇的和谐。 一切是那么的原始——洗衣的工具、洗衣的方式; 连那笑声,也带着原始的味儿——毫无心机、毫无矫饰;赤裸裸的、坦荡荡的。 在这一刻,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我很想蹲到她们中间去,和她们一起捣衣一起笑,享受享受那一份原始的快乐。 点评: 本文通过对洗衣女原始、质朴的洗衣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洗衣女一种原始、自然的美。“蹲在河畔”、“抖开” 衣服、“铺在岸边”、“慢慢涂上肥皂”,这些动作自然随意,毫不做作; 洗衣时“拿了节棍,卜卜卜,使劲地击打”,毫不顾及周围的目光,充满了原始的力感。正因为这一系列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才使这一群勤劳、自然、质朴的洗衣女形象鲜明,抒发了作者对不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一种文化的向往。文中比拟修辞手法的采用渲染出了一幅欢快的图景 。用“雨点滴滴答答地落入河水里” 比喻妇女们谈话声和笑声的嘈杂响亮,形象而又生动; 恒河水甚至都像人一样“笑应她们”,显得活泼自然,富于美感。 种田的祖父 刘诗伟 早稻抽穗时节,祖父发头晕,拄了棍子下台坡去看稻子时,跌倒在田埂上,便未能起来。我闻讯从城里赶回乡下,见祖父病势颇重,不由嗔怪他老人家早不肯放下农事跟我去城里享福。但祖父无心“闲话”,单是 “拜托”我照料他的稻子,且显出不被理解的烦躁。 我要做的活计也简单: 一天三趟下地里观看稻穗黄熟情况向躺在床上的祖父报告。而我的 “报告” 便是 “比昨天又黄些了”。几日之后,祖父有些生气: “比昨天黄些,昨天有多黄?” 于是,要我认定田角一穗,报告黄了多少粒,剩下多少粒。 祖父病后,最好的药是大米。几十年里,祖父每有染疾,从不看医生,他说只吃点大米饭,躺在床上睡睡便可以好。事实也果然如此,我对上辈人的心态不甚了解,只好将就着祖父的 “意思”为他煨大米饭“治病”。 祖父吃起米饭来颇有滋味,他老人家见我一脸困惑,就对我说: “伟儿,你父亲是大跃进时不肯虚报稻谷产量被撤职的,那时他心里怄气,又吃不饱,才得了病……可怜他没有撑到如今……” 祖父说着,愣愣地忘了咀嚼和吞咽。 一天,我从地里回来,见祖父用棍子将蚊帐上搁着的那块塑料纸扒下来,撕成许多书页一般大小的碎片,正欲问何缘故,祖父说: “谷子黄了,麻雀要啄的。” 随之吩咐我从木楼上取来一捆尼龙绳,去稻田插些竹桩,系上绳子,把塑料片挂在绳上赶麻雀。我想: 祖父之爱谷子,许是出于对儿子的爱; 祖父之爱吃大米,怕是替他的儿子在吃……我的眼泪不由得流淌下来。 稻穗终于全部黄熟。我问祖父: “明天开镰吧?”祖父摇头,上气难续下气地说: “还搁两天……籽粒饱满些……”可是,祖父竟于当夜口哑,且渐至昏迷。 翌日清晨,祖父张口疾喘,抬手向屋外指,我以为他老人家口渴,忙去菜田里搬来一只西瓜,祖父摇手,我又去菜田摘来一条马瓜,祖父还是摇手。于是,我跑到菜田里,用箕将西红柿、茄子、扁豆、丝瓜等各取回一样,一起端到祖父面前,祖父伸手在箕里摸捞一阵,什么也不要,努力将箕推翻了…… 我忽然有所领悟,立刻向稻田跑去,很快摘回一串谷穗。我把谷穗送到祖父手中,说: “爷爷,这是你要我每天数的那穗呢!” 祖父急切而抖嗦地揉捏着谷穗,嘴唇不停地翕动,很想说什么,但终于说不出,只好将我的手抓过去,把谷穗放在我的掌心,将我的手合拢,然后用劲捏、捏、捏! 许久以后,祖父合上眼帘,胳膊和手悬在空中…… 点评: 本文质朴的、个性化的语言引人入胜,但文章最扣人心弦的是对祖父个性化动作的描写,如病榻上祖父挣扎着起来把塑料片“撕成许多书页一般大小的碎片”,弥留之际 “抬手向屋外指”,在箕中 “摸捞”,摸捞不着,急得将箕 “推翻”,待“我” 取回稻穗后,他急切地 “揉捏” 着谷穗,嘴唇不停地 “翕动”,将“我” 的手 “抓” 过去,把谷穗 “放” 在 “我” 的掌心,将“我” 的手 “合拢” 然后用力地 “捏、捏、捏!” 当读到此处,我们明白了稻穗不再是稻穗,而是两代人交接的事业,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一个挚爱土地、视穗如命、勤劳朴实的农民祖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文题演练 一、请以 “战斗” 为话题作文。 要求: 1. 题目自拟。 2. 不少于600字。 3. 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紧扣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捕捉生活中灵动的点点滴滴,折射出精神的感悟,人生的趣味。学习、劳动、搏斗……太多的场面值得我们去回味与咀嚼。只要你留意这些生活细节: 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你就能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 二、请以 “母爱” 为话题作文。 《中国青年报》 1999年10月27日刊登过《古老而永恒的丰碑》,文中写在贵州发生的缆车事故中,缆车以疯狂的速度坠落,在撞击地面的一瞬间,潘天琪、贺艳文夫妇同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夫妻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6年前发生的南京“7·31” 空难,在清理现场时,人们发现有位叫贡红梅的年轻妈妈双手还紧紧抱着一个9个月的婴儿,在20多个幸存者中,婴儿伤势最轻。当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热血哺育怀抱中的婴儿。 要求: 1. 文体不限,可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2. 题目自拟。 3. 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母爱是人类最深沉、最无私的情感,但“母爱” 的话题是老生常谈,如何在旧中求新是文章成败的关键。行文时可采用书信方式,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母爱; 也可用散文的形式歌颂默默无闻的母爱; 也可虚构故事,突出母爱的伟大,还可讲述动物的母爱,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都需要用心去体味,轻轻打开你的心壶之盖,从母亲的一个动作、一抹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中舀出那浓浓的情、柔柔的意。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下这些真情的瞬间,必可写就一篇美文。 佳作展示 伐鼠记 秦佳君 晚上七点半,我正在看电视。 忽然听到“唧唧……” 的声音,细细一听,乃老鼠所为。巡视片刻,见一只尖头大耳的老鼠像夜行军似的匆匆奔向房门。无奈房门被我关上了。“大耳” 用爪子抓腾了几下,四处摸索了一番,见无路可去,又匆匆溜到了桌子底下。 “哇,大老鼠!” 我惊呼,本人见到老鼠从不感到害怕,反而挺来劲,因为打鼠是我的一大爱好,我爱把它看作是一次战斗。于是一场伐鼠运动便开始了。 我毕竟不是新手,懂得要关门打鼠。我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然后手握拖鞋对着桌子大呼 “杀来也”。“大耳” 毕竟耳朵大,听见“杀来也” 三字不免慌张,忙跑了出来。我抓住时机迎头一击,“啪” 的一声,竟没打着。“大耳” “哧溜”一下钻到柜子底下去了。再呼“杀来也”,“大耳” 明显不再上当,致命的错误绝不犯第二次,任凭我大呼小叫,威逼利诱,“大耳”却始终“坚守阵地”,高挂“免战牌”。 经过连番追杀,却寸功未建。“大耳” 安然无恙,而我已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看来蛮干终究不行。我冥思苦想,终得一妙计: 得让它失去阵地,没有藏身之处。主意已定,我开始了“家具大搬迁”,把桌子、椅子、柜子等都搬到屋子中间,让屋内没有死角。“大耳” 先是东躲西藏,接着似乎知道我的用意,心想反正横竖都是死了,还不如一搏,好歹也算“英勇就义”,或许还会杀出一条血路来呢。所以,当我搬开最后一张椅子时,“大耳” 竟飞奔过来。幸好我早有准备,来个“鞋底侍候”。随着一声“杀来也”,便劈头拍了下去,只听得一声嘶叫,见“大耳”在地上扑腾了几下。我紧跟上又以一击,“大耳” 随即一命呜呼了。 鼠死我手,快哉! 快哉! 在提了 “大耳” 的尸体四处炫耀战功之后,我便弃之于垃圾堆,然后回房做作业了。 点评: 本文记叙了一次打老鼠的经过。文中对老鼠 “大耳” 噬门、逃避及“我” “伐鼠” 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真实而又细腻,再加上语言生动而幽默,这就让 “我” 伐鼠的勃勃兴致溢于言表,伐鼠的过程情趣盎然,诙谐有味。 多出来的三步 周在龙 从厨房到堂屋是十五步,从堂屋到厨房也是十五步。 这条曾被母亲用脚量过多少次的路,在她的脚下是标准的十五步。母亲在这条路上度过许多风霜雪雨,春夏秋冬。母亲一天几次为全家的饮食在这路上来来往往。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母亲以往那乌黑的秀发已变成灰白,明净的额上也不知何时刻上了几道深深的印痕。 母亲老了,但她至今还为我们一天数十趟地在这条路上来回奔忙。 听母亲说,我们兄妹几个小时候,她一人照顾不过来,做饭时,不知是我们太小,还是淘气,总爱哭着要她抱。母亲一趟趟地从堂屋走到厨房,又从厨房走到堂屋,根本没法抱我们,只有让我们跟在她身后,在这十五步的小路上 “练步走”。 我初中时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星期天,母亲总是做些可口的东西,让我吃或让我带上。有一次,我回到家饿得难受,到处找吃的。母亲看我那样子,就急忙系上围裙。进入了厨房。不知是何缘故,母亲在返回堂屋时绊了一跤,胳膊肘被磕了一块,殷红的鲜血渗了出来。我看着,内心一阵难受,执意要母亲不再做饭,但她不肯,仍踏上那十五步的小路。 有一天,母亲突然惊奇地对我说: “三儿,这段路咋从十五步变成十八步了,这房子又没有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对此也感到非常惊讶,母亲平生就在最熟悉的这段路上量来量去,“十五步,就是十五步啊!” 我对母亲说,“大概是您没量准吧?”“不,” 母亲认真地对我说,并在路上又重新走起来,嘴里还数着,“一、二、三……” 我看着母亲深陷的眼眶,越来越凸出的颧骨,我心里不禁一阵酸楚,望着这段熟悉的小路沉思起来: 十五步怎么能变成十八步呢?…… 看着母亲步履蹒跚地走在那条她最熟悉的小路上,看到一滴滴的汗珠从她那刻着皱纹的脸上滴落,难道这仅仅是路,是母亲的汗珠? …… 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十八年的我,今天才第一次发现母亲走完这条路竟用了十八步。这是十八年前年轻的母亲想不到的; 这使我——母亲矫健的十八岁的儿子——第一次泪眼朦胧! 啊,这多出来的三步…… 点评: 亲情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用任何语言文字也无法尽言的心灵感受。 文章作者选择走路的步数贯穿全文,构思新颖,从平凡的生活中展现母亲在无私付出中渐渐衰老,全文如一首悠扬的乐曲娓娓道来,读者从质朴的语言中看到了一位勤劳、善良,对孩子关爱有加的好母亲的形象。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