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美非所安,羈心屢逡巡。”詩句出處:《登蒲州石磯望橫江口潭島深迥斜對香零山》;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
隱憂倦永夜,凌霧臨江津。猿鳴稍已疏,登石娛清淪。 日出洲渚靜,澄明皛無垠。浮暉翻高禽,沉景照文鱗。 雙江匯西奔,詭怪潛坤珍。孤山乃北峙,森爽棲靈神。 洄潭或動容,島嶼疑搖振。陶埴茲擇土,蒲魚相與鄰。 信美非所安,羈心屢逡巡。糾結良可解,紆鬱亦已伸。 高歌返故室,自罔非所欣。
|
【註釋】:
信:
①誠實;真實。《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②副詞。實在;的確。杜甫《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③信用。《左傳·桓公十二年》:“戰焉,宋無信也。君子曰:‘茍信無繼,盟無益也。’”(茍:如果。繼:繼續。盟:結盟。)④相信。王充《論衡·問孔》:“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⑤信奉。《論語· 子張》:“信道不篤。”(篤:堅定。)⑥音訊;消息。杜甫《喜達行在所》詩:“西憶岐陽信。”⑦信函。元稹《書樂天紙》詩:“半封京信半題詩。”⑧古指傳遞信件的人。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君》:“書成無信將。”(書:書信。將:送。)⑨信符;憑證。《後漢書·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大人:酋長。)⑩隨意;隨便。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11)同“芯(xìn)”。(12)古通“伸(shēn)”。伸展。揚雄《解嘲》:“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美:
①味美。《孟子·盡心下》:“膾炙與羊棗孰美。”(膾:剁細瞭的肉。炙:燒烤的肉。羊棗:一種小柿子。孰:哪個。)《呂氏春秋·本味》:“果之美者,沙棠之實。”②美麗;漂亮。《詩經·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③美善;美好。《荀子·王霸》:“無國而不有美俗。”④稱贊;贊揚。《谷梁傳·僖公元年》:“美齊侯之功也。”非:
①違背;違反。《左傳·定公四年》:“無謀非德,無犯非義。”(無:不。謀:謀劃。犯:觸及。)②違理的事;過錯。與“是”相對。《莊子·齊物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③指責;譏諷;非議;非難。《呂氏春秋·審己》:“國人不說,大非上。”(說:同“悅”。上:指國君。)《荀子· 修身》:“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④不是。《莊子·秋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你。安:怎。)⑤無;沒有。左思《三都賦序》:“雖寶非用。”⑥副詞。不。《尚書·盤庚下》:“各非敢違卜。”( 卜:吉卜。)所:
①處所;位置;地方。《墨子·號令》:“夜以火指鼓所。”《詩經·豳風·九罭》:“鴻飛遵渚(zhǔ),公歸無所。”(遵:沿著。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度:估量。)③不定數詞,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史記·李將軍列傳》:“未到匈奴陳二裡所,止。”(陳:同“陣”。)④量詞。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宋書 ·沈慶之傳》:“居清明門外,有宅四所,室宇甚麗。”《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⑤助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1.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荀子·榮辱》:“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2. 動詞後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戰國策·齊策四》:“視吾傢所寡有者。”3.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史記·項羽本紀》:“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⑥助詞。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多與“為”配合使用。《漢書·黃霸傳》:“食於道旁,乃為烏所盜肉。”(烏:烏鴉。)[所以]1.表示原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東西。《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憑借。《荀子·議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安:
①安寧;安穩;安定。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風雨不動安如山。”《漢書·薛廣德傳》:“乘船危,就橋安。”(就橋:從橋上走。)②使安寧。《三國志·蜀書·蔣琬傳》:“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③安樂;安逸。《孟子·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④安心。陳壽《三國志·魏書·司馬朗傳》“郊境之內,民不安業。”⑤安放;設置。陸遊《東陽道中》詩:“先安筆硯對溪山。”⑥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麼”、“什麼地方”。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沛公安在?’”《漢書·黥佈傳》:“女安從知之?”(女:你。)⑦副詞。表示反問。韓愈《馬說》:“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羈:
①馬籠頭。《莊子·馬蹄》:“連之以羈馽。”(馽:同“縶”。絆馬足的繩子。)②系住。賈誼《吊屈原賦》:“使騏驥可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③拘束;束縛。司馬遷《報任安書》:“仆少負不羈之才。”④寄居。也指寄居在外的人。《左傳·昭公七年》:“單獻公棄親用羈。”⑤女孩的發髻。《禮記·內則》:“剪發為髻,男角女羈。”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屢:
①多次;屢次。《論語·公冶長》:“屢憎於人。”②每次。李白《贈嵩山焦煉師》:“屢讀青苔篇,八極恣遊憩。”③急速。《禮記·樂記》:“臨事而屢斷,勇也。”逡:
①退讓。《漢書·公孫弘傳》:“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②通“駿”。急速。《禮記·大傳》:“遂率天下諸侯執豆籩,逡奔走。”(豆籩biān: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食品的器皿,豆為木制,籩為竹制。)③通“㕙(jùn)”。狡兔名。《戰國策·齊策三》:“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逡巡]1.徘徊不前,欲進又止,猶豫不決的樣子。《莊子·秋水》:“於是逡巡而卻。”2. 迅速;頃刻。形容時間短暫。陸遊《除夜》:“相看更覺光陰速,笑語逡巡即隔年。”逡巡:
①徘徊;猶豫。賈誼《過秦論》:“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不敢進。”也作“遁巡”。《漢書·項籍傳》:“九國之師,~~而不敢進。”②頃刻;須臾。陸遊《除夜》:“相看更覺光陰速,笑語~~即隔年。”巡:
①巡視;巡行。《史記·秦始皇本經》:“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②量詞。多用於飲酒。《左傳·桓公十二年》:“使伯嘉諜之,三巡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