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何蓑衣 |
释义 | 何蓑衣《夷坚志补》卷一二 “蓑衣先生” 条: 何蓑衣先生,淮阳朐山人。祖执礼,官朝议大夫。家素富盛,为鼎族,遭乱南来,寓姑苏。绍兴初,其父主簿为近郭翁通判馆客,既亡,何与母及乳媪入城中僦居。一日,自外归,倏若狂疾,久而益甚。家人知不可疗,且畏其生而累人,潜避他邑。何游行暮返,则室庐已空,亦不问,但求乞度日,衣裙漫漫不整,只以蓑笠蔽身,处葑门城隅土窟中,人窃窥之,唯见大蟒踞坐。继迁于社坛,又为守兵斥逐,自是无定迹。人与之钱,或受或掷。半岁后,渐出语说灾祥,吴人传其得道,云因在妙严寺临池,见影豁然有悟。又云昨刘拐子作无碍大斋,何舍缘在会,负水供众,遇二道人,引至黄山授道。然何未尝自言,竟不测信否也。历三四十年,一蓑一笠,不披寸缕,夏不驱蚊,春不除蚤,冬寒敲冰涤蓑,披之以出,归则解挂于树,气出如蒸,露坐之处,雪不凝积。士俗来焚香请问,略不接纳,往往秽骂,且发其隐慝,人以是益敬畏之。 莎衣道人——何蓑衣(明刊 《列仙全传》) 辛巳岁,于天庆观东亭后小轩,以稻秆藉地,寝处其中。每日不以炎凉阴晴,必一出市中,或纵步野外,未尝登人家门。有慕向者,但梦见之,或一二语。李县丞母病,来致祷,梦之云: “人谓吾为茅君,非也,汝不必画吾像,但画世间吕真人即是已。”李奉所戒,母病遂瘳。叶学文林苦耳聩噎塞,肢节烦痛,奉事累岁,梦之云: “授汝一吹火法。”即以手捻其左耳。按于桌,吹气入耳,战栗不自持,明旦,宿恙如洗。王道运干妻胡氏病,梦何来,手擘面皮,莹白如玉,面部方正,碧眼丹唇,著白衣,宛类北斗相。胡氏病笃,何遗之药,才捧盏,见立于前,使改名德真。询之旁人,莫见也。亟遣王生往谢,已书二字于壁。其后德真梦何与灼艾,寤而闻帐中艾香,视炎处,黑瘢赤肿,傅以膏药,亦脓溃,未几,血气复初。松江蛟龙坏舟,蓝叔成往谒,请为人除害。既至,未及言,已大书 “龙尽入江湖” 五字于壁矣。江行自此安帖。都道箓刘能真自临安往京口,舟还次无锡,默祷云: “若蓑衣先生有灵,当出相见。” 洎至许墅,望见何从南来,刘登岸迎揖,何云:“小道不易出。” 出山果十枚赠别。及平江,则何在庵,初未尝出也。 寿皇赐名通神先生,为造一庵,御扁 “通神” 二字,并赐蓑笠十事,道俗强邀迎入庵,大笑而出,复栖于故处。结草为衣,掩蔽下体,蓬头跣足,略无受用。时以竹杖击地,讴唱道情,或夜诵仙经,达旦未已; 或自念歌诗,皆劝世脱尘语。尚方赐沉香银烛,香雾盈室,终日不散。日啜赐茶两瓯,不饮酒,时以便溺炼泥,捻成孩儿,人求得者,持归供养,必获灵异。有病者乞坐处草煎汤,或易草衣焚灰,令捻作丸服之,其病即愈。窃取则不验。有姓左人以煎汤草疗病,复缄于合,一日开视,忽生粉红花两朵。己酉岁正月晦,出城外太和宫,于空野间望东南一拜,称皇帝万岁。二月二日未晓,遍呼道侣,令亟起烧香,念长生保命护身天尊。次日,主上登宝位报至。 其所作歌诗,今录可传者于后,其一曰:“不梳头,不澡浴,免得堂前妻儿哭。或吟诗,或唱曲,富贵荣华无所欲。身贫道不贫,六根常具足。”其二曰:“活得三千岁,仍饶八百年。若交缝合眼,别是一山川。”其三曰:“为问先生意若何,不论寒夏只披蓑。若人会得蓑衣意,一路相将入大罗。”其四曰:“白云山下去,山下强人多。强人难说话,拍手笑呵呵。” 其五曰:“五云楼阁在云霞,万里嵯峨是我家。莫道太平无一事,自然平地有丹砂。” 其六曰: “水绿山青好去游,花红酒醉几时休! 转头不觉无常到,万古唯存一土丘。” 其七曰:“寥寥香散绿沉风,野地清闲到处逢。买得四窗今夜月,这回认取主人翁。”其八曰:“夜来斗转与星移,日出扶桑又落西。自有金丹光落落,千人万处有谁知。” 其九曰:“此寺何年造?问僧僧不知。下马闻香草,拂尘看古诗。” 其十曰:“满眼红云花又新,年年香散玉楼春。时人笑我颠狂汉,我更颠狂笑杀人。” 其余语句可书者尚多。今年八十余矣,勇健如昔。 孝宗将立谢妃为后,圣意未决,遣蓝内侍诣何,不告所问,止令说一两句来。蓝驻留数日,凡所言悉泛滥无根柢,蓝敬祷云:“皇帝使某来,必有所谓,不得一语,何以复命!”何大怒,振衣出,直入天庆观。蓝随之,至门,始回首曰:“为天下母。”蓝即日归奏,妃遂正位中宫。郭云大夫之女,拟嫁王氏之子,访于何,何曰:“君女非王家妇,乃翁主簿妻耳。”既而王议不谐,求所谓翁主簿不可得。后三岁,于铨试榜,见苏人翁璘姓名,且闻未有伉俪,与家人语,以为喜。翁果调溧水主簿,竟成婚。王季德为府守,屏骑众入谒,左右走报,意必出迎,但厉声云: “抬棺材来也。” 王进前炷香,略不交一谈,后五日,王下世。 何先有衣寄于郭氏,云: “吾死,则以殓。”庆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忽来索衣,明日,趺坐而化。太皇太后先两夜梦其求衣,亟命侍臣持赐,以二十四日至,遂易之以殓云。 《桯史》 卷三: 姑苏有二异人,曰何蓑衣,曰呆道僧,踪迹皆奇诡,淳熙间名闻一时,士大夫维舟者率往访之,至今吴人犹能言其大略。何本淮阳朐山人,书生也。祖执礼,仕至朝议大夫,世为鼎族。遭乱南来,寓于郡。一旦焚书裂衣遁去,人莫之知。既乃归,被草结庐于天庆观之龙王堂,佯狂妄谈,久而皆有验。卧草中不垢不秽,晨必一至吴江溲焉。郡至吴江五十里,往返不数刻,人固迓之。会有一瘵者拜谒乞医,何命持一草去,旬而愈,始翕然传蓑可愈病。亦有求而不得,随辄不起者。于是远近稍敬异之。(宋孝宗) 有诏谕遣不至。赐号通神先生,筑通神庵于观之内。庆元间犹在,相传百余岁矣。 《铸鼎余闻》 卷一: 宋范成大 《吴郡志》曰: 有何真人者,绍兴初往来天庆观前真武堂草积中,披发颠狂,以蓑衣蔽形,故号蓑衣道人。 宋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 云: 先是吴中号何蓑衣者,颇能道人祸福,至闻于上。上屡遣使问之,皆有异,遂召之,至今亲洒宸翰扁通神庵,州郡以上所赐迎拜奔走,周南居里中,见而嫉之,对策中谓 “云汉昭回,至施之闾阎乞丐之小夫”,光皇恶其讦,故因湜疏以发之。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后集卷一 “通神先生” 条: 平江好事者,日以珍馔饷之,食于通衢,迨饱而去。光宗即位,召又不至。周南卿廷策所所特遣王人问妖民于数百里之外者,此也。有警世词曰:“在世为仙须有分,不须食素持斋。寸丝不著挂形骸。箬笠作家怀。行满三千上界,奉敕宣至金台。传言问汝有何哉? 人生长富贵,阴隲种将来。” 后无疾而化。 《铸鼎余闻》 卷一: 元庐陵张光弼有蓑衣仙诗,有引云: 宋押衙何立,秦太师差往东南第一峰勾干。恍惚一人引至阴司,见桧对岳事,令归告夫人: “东窗事犯矣!” 复命后,即弃官学道蜕骨,今苏州元妙观蓑衣仙是也。 《历代神仙通鉴》 卷二○: (宋乾道中) 苏州天庆观何中立有道。中立本淮阳书生,一旦焚书裂冠,来苏结茅观中。披一蓑,坐卧不易,佯狂妄谈,久而皆应。凡病者拜谒乞疗,何即与蓑衣草一茎,令煎服,无不愈。有不与者,其疾必不起(因俱称为蓑衣真人)。四方多有求医问事者。戊子春正,帝遣内侍以香茗至苏,但云朝廷有事相问。何摇首曰:“有华人即有蕃人,有日即有月。”内侍复命,帝曰:“诚知吾心。”(盖所祷者,恢复大计、中宫虚位两事。)赐号通神先生。(王) 重阳谕以返神还虚之妙,遂坐蜕于观。郡人即其肉身漆而金之。 《列仙全传》卷七: 莎衣道人,淮阳军朐山人,姓何。祖执礼,仕至朝议大夫。道人避乱渡江,尝举进士不第。绍圣末来平江,身衣白襴,久之,衣敝,缉之以莎。尝临池照影,朗然大悟。人问休咎,罔不奇中。会有疗者求治,持一草与之,即愈。求而不得者,病遂不起。孝宗连召不至,赐号通神先生,赐衣数袭,皆不受。后莫知所之。 《宋人轶事汇编》 卷一五引 《坚瓠集》: 《江湖杂记》 载: 桧既杀武穆,向灵隐祈祷。有一行者乱言讥桧。桧问其居止,僧赋诗曰:“相公问我归何处,家在东南第一山” 之句。桧令隶何立物色。立至一宫殿,见僧坐决事。立窃问之,答曰: “地藏王决桧杀岳飞事。” 须臾,数卒随引桧至,身荷铁枷,囚首垢面,见立呼告曰:“传语夫人: 东窗事发矣。” 立复命后,即弃官学道,蜕骨今苏州玄妙观,蓑衣仙是也。 《茶香室丛钞》 卷一四: 苏州玄妙观有蓑衣真人肉身。世传真人为何立,即为秦桧访东南山行者,归报东窗事发者也。乃考岳珂《桯史》 载姑苏何蓑衣事,绝不及秦桧事。使当时固有归报秦桧事,岳氏子孙必当详载之。然则世俗所传,或不足据也。 《铸鼎余闻》 卷一: 苏州玄妙观有蓑衣真人肉身,相传即何立。常熟致道观亦有蓑衣真人祠。 [案] 观 《夷坚志》、《桯史》 等书所载,何蓑衣本宋淮阳一书生,世为鼎族。宋南渡后,寓居苏州。家屡遭难,遂成一颠狂 (或说佯狂) 道士,常为人作预言。宋政权南渡后,朝野官绅皆惶惶不安,对前途缺乏信心,遂将精神寄托于仙佛巫鬼之流,此一颠狂道士竟也倾动朝野,自皇帝以下,视若神明。后于玄妙观坐化。元以来又有谓玄妙观蓑衣仙乃宋押衙何立者。此说之不足为据,俞樾已于《茶香室丛钞》 中辩之。然其说之起,或亦有因。世人对秦桧误国、冤杀岳飞,皆恨之切齿,故自岳飞死后,即有关于秦桧遭阴府报应的种种传说,流传最广者,谓秦桧差押衙何立往东南第一山 (即安徽九华山) 公干,有人引至阴司,见地藏王处分秦桧,谓“东窗事发”。此故事又被写入小说,流传甚广。于是或谓何立顿悟,立志弃官修道成仙。后人附会,遂合何立与何蓑衣为一人矣。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