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传:诚意慎独》
释义

《传:诚意慎独》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康诰》:《尚书》中的篇名,周公封康叔时作。  克:能够。  《大(tài)甲》:伪《尚书》中商书篇名。  顾:经常注意。諟(shì):同“是”,这,此。天之明命:天赋予的明德使命。  《帝典》:《尚书》篇名,即《尧典》。  峻:大。  汤:商代开国之君。《盘铭》:盘指汤沐浴的盆。铭:刻在浴盘上的字,用以警示自己。  苟:诚,真。  作:振作,鼓励。  《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无所不用其极:无不尽力达到至善。  《诗》:指《诗经·商颂·玄鸟》。  邦畿:天子之国。  止:居住。  《诗》:指《诗经·小雅·緜(mián)蛮》。  缗(mín)蛮:鸟叫声。黄鸟:一种小鸟。  《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穆穆:深远的意思。  於(wū):赞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敬止:以诚敬之心安于所止。  《诗》:指《诗经·卫风·淇澳》。  瞻:看,望。淇:水名。澳(yù):水边陆地。  菉:同“绿”。猗猗(yī):茂盛的样子。  有斐:“有”为虚词,无义。斐:文质彬彬,才华横溢。  切:剖开;磋:磨平。琢:雕刻;磨:磨光,都是古代加工玉、石、角、骨器的方法,用以比喻君子的道德修养。  瑟:严密的样子。僩(xiàn):刚毅、壮勇的样子。  赫、喧:显赫、盛大的样子。  諠(xuān):忘记。  恂(xún)慄:严谨的样子。  《诗》:指《诗经·周颂·烈文》。  於戏(wūhū):同“呜呼”,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君子:文王、武王以后的诸王、贤人。  小人:后来的百姓。  听讼:审讯犯人。  引文见《论语·颜渊》。  情:实。无情者:说不实之辞、作伪证者。  “此谓”二句程颐以为是多余的文字,应当删去,朱熹认为此二句为结语,前面应有文字,已亡佚。  好色:美色。  谦:同“慊”,满意,满足。  独:朱熹解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  闲居:独居。  厌然:遮遮掩掩的样子。  揜(yǎn):同“掩”。  润:装修,装饰。  胖(pán):快乐,安舒。  身:朱熹说当为“心”。忿懥(zhì):愤恨,发怒。

〔鉴赏〕 这几章是逐句解释《大学》经文的上半部,引用了许多以前的经典著作,也作了自己的发挥,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命题,阐发的一些思想对于后世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者在诠释经文中突出了《大学》这一理念:求圣人之道的关键是增强完善自我的自觉性,它从以下几方面阐发了这一理念的涵义。

首先,自我的完善是“自明”。第一章引证的《尚书》中三段语录证明《大学》首句“明明德”在古圣人之书中都有出处,然后总结其思想是“皆自明也”。所谓“自明”即“自觉”,就是说“明明德”是自我的觉悟,是内心意识到完善、发展自身的必要性。道德修养、提升精神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是自己自觉、主动去做的事,而不是一味靠别人的教诲、帮助和督促。此外,“自明”的说法还指明了“明明德”不是将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强加给一个人,而是人固有的善性的发扬和发展。

其次,道德修养是自我的无穷尽的更新过程。经文“新民”完全可以理解为教化人民,这是力图更新他人的品质,然而第二章引用商汤刻在浴盆之上用以自警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阐明《大学》“新民”的概念,就把这个概念规定为自我的更新,自我的发展。其中四个“日”字的连用,则以十分有力的语气强调: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更新、创造和发展,永远追求新目标和新成就,总是要有新气象和新面貌,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不前,安于现状。而“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之说清楚地指明,这种更新和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无限过程,它要求人们将追求至善的自觉性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应当说这是一种相当积极的人生观,是鼓励发展和创新的哲学,它为自我创造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再次,作者指出了自我完善不是个体以冥思求顿悟,而必须努力学习知识,增进学问,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练,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才干,养成各种优良的品质。这就是第三章所说的“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的意思。经过这样的修养和磨练,才能达到“道盛德至善”的地步。

最后,主观意识要始终保持纯正的状态。第六章把经文提出的“诚意”的概念解释为“毋自欺”,把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归结为一个人为善动机的纯正。所谓“自欺”就是动机不纯,有邪念,却以勉强的行为做样子,或以伪装的善行、或漂亮的言辞来掩饰自己心灵上的污秽,藉以自欺欺人。因此,不自欺表明行善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以善本身为目的。行善是自己心灵的需要,是求得精神本身的满足。所以作者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这里“谦”通“慊”,因此,“自谦”即“自慊”。这句话是说心灵痛恨不道德的念头和事情,就像一个人厌恶难闻的气味那样,而好善就像一个人喜爱美丽的容貌,都是自心底而发,自然产生,没有任何勉强,没有一点矫饰;又如朱熹所说:“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四书集注·大学》)可以这样说,只有心灵的自慊,才能排除做给别人看的矫饰、虚伪的自欺行为,达到“诚意”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提出的“慎独”的理念。所谓“独”意为独处,这里是指人不知而只有己知的意识活动,是指人的真实的意念。作者把独处时的思想活动看成是对一个人能否做到诚意的一个考验,即是否真正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的考验。因此儒家对人们独处时的思想活动和表现特别重视,朱熹说:“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同上)“几”常常是指细微难辨、微妙难言、却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东西。可见独处的意识活动是一个人在人生的各种实际活动中向善还是向恶的关键所在,必须特别慎重对待。

作者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独处时的思想活动虽然不为人们所知,但是它们总是要表现出来。如作者所说,道德低下的人在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情,无所不至,只是在看到有道德的人的时候才遮遮掩掩,伪装为善。但是,这是没有用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其丑恶嘴脸为“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为众人所鄙视。伪装是没有任何益处的,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完善自我的自觉性,即诚意,保持纯正的意识。

此外,第七章还提出要保持纯正的主观意识,增强完善自我的自觉性,还必须时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防止愤恨、恐惧、癖好、忧伤等各种情绪损害心灵的纯正和完善自我的自觉性。因为心灵一旦失去平衡,就将丧失其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由上可见,《大学》的经传在对完善自我的自觉性所做的分析,极其细致、深刻而透彻,达到了人们精神的最微妙的层面。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