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联合国作出反应 |
释义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联合国作出反应1990年8月2日凌晨,亚洲西陲、海湾顶端,突然坦克隆隆、炮火呼啸。10万伊拉克大军顷刻间越过伊科边界,朝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席卷而来。 此时的科威特,沙漠的酷热已悄悄地消退,夜晚的宁静正笼罩着这富有的城市,190万科威特人正沉浸在甜蜜的梦乡。 此时,谁也不会想到,死神正张开翅膀,从伊拉克朝他们飞扑而来。 此时,驻守在伊科边境的350辆坦克隆隆起动,10万伊拉克大军开始出发。一时间,战斗机、武装直升机腾空而起,装甲车、迫击炮随之出动。众多的燃料补给车、供水车掺杂在荷枪实弹的10万大军之中,闪电般地碾过科威特的土地。他们长驱直入,汹涌地朝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涌来。只几个小时,伊军便开到了科威特城下,包围了这座城市。 一切都出乎意料。仅仅几天前,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还得到保证,伊拉克不会进攻科威特;仅仅几个小时前,伊、科两国代表还坐在谈判桌前,就石油和领土争端举行会谈。虽然当时各不相让,伊拉克代表怒气冲冲拂袖而去,但还是宣布改日继续会谈。可是,只几个小时的时间,伊拉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开始了。 伊拉克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科威特城猛扑而来。一场激烈的立体闪电战迅速展开。伊拉克空军强大的机群和猛烈的地面炮火轰炸了科威特城的港口和军用机场。市内到处是浓烟大火,来不及起飞的科威特飞机被摧毁。机场首先失陷,港口几处燃起冲天大火。伊拉克的坦克部队迅速占领了沿海的滨海大道。飞机声、坦克声震耳欲聋;各种火炮、各种枪射火光冲天。很快,伊拉克军队就包围了科威特国家元首埃米尔·贾比尔的所在地达斯曼宫。科威特的王室警卫队在这里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法赫德亲王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激战中死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争夺,科威特国防部、新闻部、电视台及其它政府大厦和海港相继失陷。科威特国王贾米尔见大势已去,只好匆忙逃往巴林,再转往沙特阿拉伯。上午11时,王宫陷落,至此,科威特全部落入伊拉克之手。 紧接着,科威特南部的苏瓦伊赫港和艾哈迈石油中转站相继被伊拉克军队占领。8月3日,伊军推进到了与沙特阿拉伯接壤的边境,屯兵驻守。 就这样,仅仅一天的时间,伊拉克就全部完成了它对科威特的军事占领。 当天,巴格达广播电台广播了伊拉克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声明。声明说:应“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的请求”,伊拉克进兵科威特,“是为了保卫革命和科威特人民”。 声明中提到的“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究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由那些人组成,谁也不清楚。在国外的一些科威特官员说,它由9名伊拉克军官组成,“无一是科威特人”。据说,伊拉克起初要用科威特反对派出面组阁,但遭到断然拒绝。为此,科威特反对派领袖、前议长艾哈迈德·萨敦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一支10万之众的“人民军”。它的宗旨是在伊拉克撤军后保卫“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防止萨巴赫王室家族卷土重来。 科威特“临时政府”还发表了一项“声明”。“声明”说科威特“临时政府”渴望科威特和伊拉克实现完全统一,渴望英雄萨达姆·候赛因作为伊拉克共和国总统成为我们的领导人和我们前进中的保护者。并宣布,科威特作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而成为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一来,随后的一切,就都是“合情合理”的了。 科威特和伊拉克同属阿拉伯国家,萨达姆·候赛因又是以反对阿拉伯国家的共同敌人以色列最为坚决、最为激烈而著称中东的。但是他却先于以色列对自己的阿拉伯兄弟开了刀。这使流亡在国外的科威特国王贾比尔泪流满面地说:“使我们感到悲伤的是,侵略者原本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阿拉伯兄弟和邻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萨达姆·候赛因悍然出兵,刀枪相见呢?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伊拉克与科威特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伊拉克位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南部和西部为沙漠,东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幼发拉底河冲积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除东北部山区接近地中海气候外,其它地区皆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国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00万。79%的人口为阿拉伯人,16%为库尔德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国教为伊斯兰教。 伊拉克是一个疆域狭窄的内陆国家,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它是土耳其通向海湾、伊朗及东亚通向地中海的十字路口。有史以来,它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因如此,它的历史也变得纷繁复杂。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上,伊拉克过去只是一个区域名称。两河流域虽然是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却不断受到外来统治。早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不知其始祖的苏美尔人就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冲积平原,并在这里建立了许多最初的城市。这个“苏美尔帝国”持续了近千年。公元前18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巴比伦和亚述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之后,它又相继被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所统治。 奥斯曼帝国创建于13世纪,强盛于16世纪中叶,以后就由盛到衰,18世纪后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成为任人宰割的目标。 科威特位于亚洲西部海湾的西北岸。北部和西部与伊拉克接壤,东濒海湾。面积为17818平方公里,人口190万。但科威特人不到总人口的一半,大部分是外国侨民。首都科威特城,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科威特是在18世纪初由萨巴赫家族领导的来自阿图卜的移民建立的酋长国。在波斯人占领了巴士拉后,科威特开始同英国建立联系。后来,它成了法国的保护国。20世纪初期,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就科威特的归属问题签订了一项协议。协议中承认科威特领土是奥斯曼帝国范围内一个享有独立的县。协议规定,科威特可以挂奥斯曼国旗,同时有权在它所在的地方树立不同的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以后,1916年,英、法、俄为将来分割土耳其亚洲部分领土签下协定,规定在将来要建立的阿拉伯国家中,英国应拥有美索不达米亚作为其势力范围;法国得到叙利亚沿海地带;俄国则得到亚美尼亚等地。大战中,英军占领了巴格达。 第一次大战后,英国认为科威特的地位应由它同战败的一方奥斯曼帝国签订的西尔夫条约第132条决定来确定。根据这个条约,奥斯曼帝国将它在欧洲以外领土上的所有权让与同盟国。1920年,协约国最高委员会把伊拉克的委任统治权授予英国。英国的珀亚·考克斯爵士成为最高专员。次年,考克斯宣布叙利亚的前国王费萨尔为国王,于是成立了伊拉克王国。 与此同时,在阿拉伯半岛上,得到英国支持的伊本·沙特歼灭了一个又一个的酋长国。正向麦加进军。1922年11月,由考克斯主持,伊拉克、科威特和伊本·沙特三方在阿拉伯沙漠的的一个帐篷中举行会议,商定三方边界。会议开了5天仍没有结果。最后,考克斯决定,由他自己决定边界总的划分。就这样,英国人划下了三国的边界。沙特、科威特对此可能是心甘情愿,伊拉克却暗暗不平。英国人也的确是对伊拉克人“另眼看待”。 1923年,英国政府承认科威特同伊拉克确定的边界。英国驻伊拉克高级专员代表英国政府正式承认了科威特对1913年协议规定的边界要求。 但是,伊拉克始终不承认与科威特的边界。30年代初,费萨尔国王曾建议与科威特结为联邦,遭到科威特和英国的拒绝。1932年10月3日,费萨尔国王宣布伊拉克独立,以后又力图摆脱英国的控制。然而1933年,他在国外旅行的途中神秘失踪。后来,努里·赛义德登上了统治者的宝座,他接受了这条边界。但是,科威特和伊拉克没有就萨夫瓦以南这段边界的位置再签订一项协议。这段地界就成了有争议的地方。1939年3月,伊拉克人拆除了萨夫瓦附近的边界界碑。以前,这块界碑不止一次地被拆除和被恢复。1941年,伊拉克政府利用报纸和电台对科威特发动攻势。在这场宣传攻势中,科威特被认为是伊拉克的苏台德区。 伊拉克不承认与科威特的边界,理由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理由是1914年前,科威特曾承认奥斯曼帝国的主权,伊拉克又是奥斯曼帝国的继承国,科威特又曾是巴士拉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拉克一直拖延同科威特划定边界。1950年,科威特曾试图划定两国边界,但伊拉克国防部反对在科威特把沃尔拜和布比延岛割让给伊拉克前划定边界。伊拉克人要求把这两个岛屿无偿交给他们,以实现其对乌姆盖斯尔海港入口的完全控制。科威特却表示反对。 到了1953年,科威特石油公司在鲁德廷打出一口油井,这使科威特更增加了早日划定两国边界的愿望。同年5月,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建议调整两国边界,以发展乌姆盖斯尔。伊拉克政府希望把它在一个沙漠区的边界移动4公里,并要求得到沃尔拜岛及其周围的阿卜杜拉湾水域,以确保乌姆盖斯尔入口的安全。伊拉克外交大臣还说,他的政府表示准备把在科威特放弃的领土上及其周围水域钻探和开发石油的权利让予科威特政府。他并说,如果放弃这些领土,他的政府将同意划定边界。 伊拉克人一直致力于在科威特取得一种使它能进行控制的地位。但是,科威特人不欢迎通过他们的领土输送伊拉克南部的石油,坚持在讨论输水管前必须划定边界。这样,事情一直悬而未决,两国没有就划定边界的问题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获得独立,英国保护制宣告结束,英国撤走,但是两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规定在科威特提出要求的情况下,英国将提供保护。同年6月25日,伊拉克陈兵边境,要求新成立的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一个“组成部分”。7月1日,英国应科威特政府之请,进行保卫。两个半月之后,英军撤出,由阿拉伯联盟军队代替。1963年,科威特同以阿里夫为首的伊拉克新政府达成协定,规定伊拉克承认科威特的独立,但边界问题却悬而未决。 1973年2月,一个科威特代表团访问伊拉克,以便就有争议的边界问题进行协商,但毫无结果,随后,两国边界又发生了交火事件,随之而来的又是毫无结果的谈判。 伊拉克坚持要求科威特把它所属的布比廷岛和沃尔拜岛归伊拉克所有。因为伊拉克是一个内陆国家,没有直接的出海口,石油难以直接运出。如果它得到了这两个小岛,就可以在小岛上建立油港。但这遭到了埃米尔政府的拒绝。 如果说上述错综复杂的领土争端是导致这场海湾危机的潜在因素,那么,“油”才是危机的关键。 科威特是沙海中的一颗明珠,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它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储量达92.3亿吨,居世界第5位。70年代以来,年产量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基地之一。石油收入使它进入到最富有的国家之列。多年来,科威特对欧佩克的石油产量限额一直是不加理睬,连年大量超产,造成石油市场价格猛跌。1990年6月,油价竟下跌到14美元一桶。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国,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国,占世界第二位。但8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损失惨重。战后国内重建又需要大批资金。因此它极力主张石油限产促价政策。伊拉克声称,由于科威特的无节制超产,它在1990年上半年就蒙受了14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另外,科威特地下至少有三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层,且油层深,油质好,埋藏浅。这一含油层,一直延伸周围邻国,形成盆状。科威特正处盆底,周围石油皆向盆底涌流,使科威特的油田总处于满盈饱和状态,储量多年来一直未减。而伊拉克的北部油田正处盆壁,这使伊拉克大为恼火。为此,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偷采”石油,要求赔偿损失24亿美元。 另外,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欠下了800亿美元的外债,仅阿拉伯国家就达300亿美元,其中科威特占150亿美元。萨达姆认为,他是为了防止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维护阿拉伯民族的主权、尊严”而进行的战争,阿拉伯国家理应取消债务。 其实,萨达姆早就想吃下科威特这块肥肉了。萨达姆自1979年当选总统以来,伊拉克就以国民收入的40%用于扩充军备,过去10年间共进口武器达430亿美元。1986年,伊拉克制定了入侵科威特的计划——“科威特行动”,不久又做了最后审定。两伊战争结束,伊拉克便加紧与科威特国内的反对派接触,伺机下手。同时又开始外交准备:1989年3月,伊拉克极力促成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90年又要求与巴林签订了同样的条约。但是,伊拉克始终不向科威特提出这一要求,并拒绝与科威特再谈边界问题。伊拉克还一再要求加入海湾合作委员会,遭到了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国的拒绝。 1990年5月30日,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不点名地激烈批评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造成石油过剩的国家,当然这里包括科威特。 7月17日,萨达姆总统在伊拉克七月革命节庆祝会上,严厉指责海湾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推行降低原油价格的亲美政策。他声称伊拉克仅上半年就蒙受了140亿美元的巨大损失。 7月18日,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公开了7月15日给阿拉伯联盟的一份备忘录,点名指责科威特和阿联酋肆意超过欧佩克的生产限额,大量增产原油,致使世界石油市场油价下跌,使伊拉克和其它产油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阿齐兹还指责科威特在两国边界有争议的地区“偷采”石油,并“蚕食”它的领土。为此,伊拉克要求科威特赔偿“偷油”款24亿美元。同时,他又把科威特的行为称为“军事入侵”,是“逐步有计划地向伊拉克伸展领土”。针对这种情况,科威特国王埃米尔随即向阿拉伯各国派出特使通报情况,予以澄清。科威特还向联合国秘书长通报了伊科纠纷的真相。 7月19日,科威特公开拒绝巴格达的所有指控,指责伊拉克企图在科威特领土上钻井,并要求阿拉伯联盟解决这一边界问题。 7月20日,阿拉伯联盟开始为解除伊科危机而进行努力。 7月21日,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呼吁联合国解决伊科争端是为外国部队干涉海湾铺平道路。伊拉克认为,科威特这样做是放弃“阿拉伯选择”和阿盟的调解。 为了迅速了结这场兄弟纠纷,在埃及、沙特、约旦、叙利亚、也门等国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紧急联系之后,7月23日,约旦国王候赛因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亚历山大会晤,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也出席了。其间候赛因国王希望伊科两国本着阿拉伯兄弟之情尽快解决分歧,使兄弟之间的事情恢复正常,维护阿拉伯民族的利益。同一天,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接见科威特特使奥迪时也强调,他渴望通过对话,来尽快解决阿拉伯内部的分歧。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现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联合,才能维护阿拉伯民族的根本利益。7月24日,穆巴拉克总统又访问了伊拉克和科威特,希望通过努力促成伊科两国举行谈判。穆巴拉克总统的调解取得了成功,伊科双方停止了宣传攻击,两国高级领导人同意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市举行会晤。7月26日,埃及高级外交人士说,双边会议将于27日举行,会议“由这两个兄弟国家的政治、石油和财会专家参加”。“专家会谈的任务只有两项,第一项是确定伊科两国的分歧点,第二项是了解各方对解决这个分歧的方式和途径的观点。” 为了表示诚意,伊拉克于7月26日晨将边境的10万重兵后撤,一场海湾危机似有平息的迹象。许多人为此而松了一口气。连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也说:“据我所知,埃及人已为此而努力,我希望一切将平静下来”。与此同时,在日内瓦召开的欧佩克部长会议上,和谐的气氛也回升了,会议一致决议将石油价格提高到20美元一桶。 7月31日下午至8月1日上午,伊拉克革命指挥部成员伊扎·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萨利姆·萨巴赫如期在吉达会晤。然而,伊拉克提出的苛刻条件使科威特不能接受。伊科会谈宣告失败。但是,双方在离开吉达之前商定,后续会谈将分别在两国首都巴格达和科威特举行。 吉达会晤的失败,自然给海湾危机的解决投下了一层阴影。但是,从阿拉伯世界到国际社会,几乎谁也未曾料到,就在易卜拉欣和萨阿德回到各自国家几个小时之后,伊拉克就闪电般地占领了科威特。它使国际社会感到震惊,也使萨达姆·达赛因又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新闻人物。 8年的两伊战争,使萨达姆造就了一支强大的伊拉克军队。这支军队人数多达100万,被称之为“阿拉伯的尖刀”。而在两伊战争前的1973年,伊拉克仅有94000人的陆军力量,空军仅有1000人,海军只有6艘巡逻艇。除此之外,仅有120辆坦克和18架作战飞机。这与后来的伊拉克军力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 海湾危机爆发后,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种种压力,萨达姆在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的基础上,又举起了三把锋利的剑: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巴勒斯坦人的悲惨命运和该地区的经济不平等。他是一个善于抓住矛盾的人,他要利用这些矛盾使自己摆脱困境,获得成功。 宗教的魔力是巨大的。萨达姆是一个自称不信教的国家元首。可是在这场海湾危机中,他却利用宗教呼吁人民进行圣战,以保护阿拉伯圣地不受那些不忠诚信徒的亵渎。这种行为在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里获得了共鸣。同时,也使阿拉伯世界发生了分裂。 海湾危机爆发后,阿拉伯世界的反应是谨慎的,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在8月2日只报道了消息而没有发表评论。当天,该地区唯一对此事进行公开批评的穆斯林国家是伊朗。 直到8月3日,在国际社会的一片声讨声中,阿拉伯联盟部长理事会紧急会议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讨论后,才通过一项声明。声明说:1.谴责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拒绝侵略引起的任何后果,不承认侵略的后果。2.谴责流血和破坏设施。3.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把它的军队撤至1990年8月1日前的位置。4.提请阿拉伯国家元首考虑召开一次紧急首脑会议,讨论这一侵略,研究找到一个持久的、有关双方接受的通过谈判的解决办法。5.强调理事会坚持维护成员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重申它恪守阿盟宪章规定的、不诉诸武力解决成员国之间可能产生的争端,尊重成员国内现有的制度,不采取任何旨在改变这些制度的行动原则。6.理事会断然拒绝对阿拉伯事务的任何干预的企图。 在这次会议上,20个成员国的13个国家同意这项声明;也门、约旦、巴勒斯坦、苏丹、毛里塔尼亚等5国弃权;突尼斯和利比亚未出席。 随后,海湾合作委员会也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议结束后发表了一项声明。声明说:“我们反对这次进攻……我们不承认这次进攻造成的任何结果。我们要求阿拉伯联盟根据阿拉伯联盟的法律采取一致的阿拉伯立场来制止住这次进攻并消除进攻的一切结果,以便维护我们的姐妹国科威特的主权和地区安全。”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其它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一样,最初没有对这次入侵进行谴责,他希望以此来拯救阿拉伯的团结,和平解决争端,维护该地区的稳定。但是一天后,埃及决定打破沉默,谴责伊拉克的入侵。 8月10日,阿拉伯首脑紧急会议在埃及举行。 会议以绝大多数票通过决议,决定部署一支阿拉伯部队支持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防御外来的进攻,并执行联合国安理会661号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全面经济制裁。 这次会议实际上放弃了“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最后机会”的做法,而走上了谴责伊拉克的道路。 在21个阿拉伯国家中,对阿盟决定制裁伊拉克、部署部队去沙特的决议进行表决时,伊拉克、利比亚、巴勒斯坦投了反对票;另外有5个国家采取保留、弃权;突尼斯缺席。 阿拉伯首脑会议暴露出阿盟发生的变化,同时也证实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以埃及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多数派同伊拉克的对立已无法挽回,事态的发展把整个阿拉伯世界卷了进去。 与此同时,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当天就以14票对零票通过了谴责伊拉克的第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 同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军事入侵,并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同时还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的全部财产并实行经济封锁。 同一天,苏联政府也发表声明,主张伊拉克军队尽快无条件撤出科威特领土。苏联并宣布,停止向伊拉克出售武器。 紧接着,8月3日,美苏外长在莫斯科紧急磋商,并发表联合声明。声明说:“苏联和美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国认为,重要的是安理会立即并坚决谴责伊拉克武装力量粗暴地非法入侵科威特。美国和苏联认为,现在至关重要的是使安理会的决议全面地立即得到实施。”“伊拉克的行动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为了对这明显践踏文明行为的基本准则的行动作出回答,美国和苏联各自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苏联停止提供武器,而美国冻结了银行资产。”“美国和苏联认为,国际社会不仅应当谴责这种行为,而且应当采取非同寻常步骤——共同呼吁整个国际社会同它们站在一起并在国际范围内停止向伊拉克的各种武器供应。” 8月6日,联合国通过了661号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 同时,英、法、土、日、澳等23个国家宣布冻结伊科财产并对其实行经济封锁。伊拉克输往国外的三条石油管线全部被切断。 苏联、美国、法国、英国同时宣布停止向伊拉克出售武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表示不向伊拉克出售武器。 8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第662号决议,宣布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吞并无效。 在短短的几天里,世界上就有100多个国家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世界各国在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同时,对伊拉克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也开始了。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大举进攻,实在出乎美国的意料之外。 很早以来,西方的一些战略家就认为,中东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两个“桶”,一个是“石油桶”,另一个是“炸药桶”。“石油桶”连结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其它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经济利益;“炸药桶”则对“石油桶”形成威胁,危及着该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自二次大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将全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由于美苏争霸、制衡,地区性的问题总带有两个超级大国竞争的背景。它们的插手,一方面加剧了地区性矛盾和冲突,使之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又在某些地方制约了矛盾。现在,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缓和,“冷战后时代”正在到来,世界从两级结构走向了多极体制。西德和东德的统一,德国和日本经济的“超速崛起”,成为这个时代的重大特征。德国和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在欧洲和亚洲的政治舞台上也跃跃欲试,不甘寂寞。特别是日本,加快了对海湾石油工业的投资,影响了美国在那里的传统利益,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美国只有控制了海湾的石油,才能在保证本国石油来源的同时,驾驭西欧(特别是德国)和日本,保住它在西方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布什总统曾说:“美国的作用谁也休想取代!” 然而,萨达姆却公开对此进行了挑战。萨达姆认为,西方在冷战结束后想要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将不能容忍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的存在,尤其不能容忍一个能左右石油价格的阿拉伯国家的存在。 伊拉克石油储量丰富,是海湾第二产油大国,仅次于沙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00亿桶。占领科威特后,它控制的石油储量达192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21%,接近了沙特的水平。美国《商业日报》1990年8月7日以《石油输出国组织将有一个新主人》为题发表文章说:“由于世界上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0%在波斯湾地区,几乎全部过剩的生产能力也在那里,因此,谁控制了它,谁就控制了油价。萨达姆·候赛因一下子把自己抬高到了控制者的地位。”的确,如果伊拉克赶走沙特,充当欧佩克的盟主,它就可以左右世界上40%的石油储量,就能够控制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石油命脉。 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产油国,年产石油4亿吨;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3;也是世界头号石油进口国,进口量已接近全部石油消费量的一半。美国是全世界石油钻探密度最高的国家,世界现有90万个产油井中有60万个在美国。美国能源部部长詹姆斯·沃特金斯说:“我们的石油进口量已达到令人担心的水平。1989年我们净进口石油占我国消费量的比重从1985年的27%上升到41%。我们的大部分进口石油来自邻国,但是从中东的进口量日益增加。”据美国报纸透露,如果原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美国每年的贸易赤字就增加150亿美元。油价如果由萨达姆说了算,那就不是上涨5美元的事了。这是美国及西方盟国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布什总统在伊拉克进攻科威特的当天就明确地宣布,为了保护美国在海湾地区“长远而重要的利益”,他将不惜“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这就是说,美国已准备对中东地区实施一次“大手术”,来保护它的利益了。 8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总统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国防部长切尼等在戴维营共同分析研究了海湾局势。会议一致认为,“为保卫美国在海湾的根本利益,美国应刻不容缓地采取军事行动,向沙特和海湾地区派兵。”这一行动计划代号为“沙漠盾牌”。 随后,国防部长切尼身负重任,飞往利雅得,前往会见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切尼向法赫德国王介绍了美国的“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并出示了美国间谍卫星拍摄的伊拉克陈兵科沙边界的照片。法赫德国王同意了美国的“沙漠盾牌”行动计划。但是他是有条件的:美国应该支持他战斗到底,不经同意不能单方面撤走;沙特如果让美国人离开,美国人应立即撤走。切尼答应了这些条件。 8 月7日,美国“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开始实施,第一批空军、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的参战人员投入了行动。自越南战争之后,美国最大的一次远征作战就这样开始了。 8月8日,布什总统就这次远征向美国人民发表了电视讲话。 随着美国部队开进海湾,西方盟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也以防止侵略和实施经济封锁的名义,向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地区派驻军事力量。与此同时,伊拉克也加强军事部署,不断向科威特增兵。这样,很快就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和伊拉克部队的军事对峙,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湾战云越聚越浓,战争大有一触即发的危险。 为了避免战争,国际社会进行了穿梭外交,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意在平息这场危机。 首先是联合国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包含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有关伊拉克的决议之中。其主要内容是: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恢复科威特的合法政府以及这个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安理会还通过有关决议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 但是,伊拉克拒不执行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它一再声称决不从科威特撤军,并认为安理会是美国的工具。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曾经提出一个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要求把“三个撤军”作为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先决条件,即以色列从被占阿拉伯领土撤军,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美国从沙特阿拉伯撤军。美国坚持伊拉克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反对把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同中东其它问题联系起来。 其次是阿拉伯国家的和平努力。阿拉伯国家认为,海湾地区一旦爆发战争,不管谁输谁赢,阿拉伯世界都将蒙受一场“难以预卜的浩劫”。因此,它们强烈呼吁尽快消除严重的军事对峙,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海湾危机。为此,阿拉伯联盟中的各国首脑、各国外长曾先后在开罗召开紧急会议,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开展频繁的外交活动,以便探索尽早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办法和途径。 除此之外,中国、苏联、欧共体等许多国家都为此进行了多方斡旋,提出了各种和平方案,但最终这些努力都归于失败。 1990年11月29日下午5时许,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对伊拉克准许使用武力的678号决议。决议授权联合国成员国在伊拉克于1991年1月15日之前仍拒不执行从科威特撤军等安理会有关决议的情况下,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维护执行有关决议,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决议要求伊拉克完全遵守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第660号决议及其它所有有关决议。这无疑是对伊拉克下了最后通牒。 678号决议通过后,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安理会通过的授权使用一切手段来解决海湾危机的决议是对伊拉克的一个“严重警告”,但还允许进行至少45天真诚的努力来解决这一危机。他说:“联合国要的不是投降,而是在尊重各种合法利益并有利于更广泛的和平与法制的情况下,寻求解决一场危机的最体面的途径。”他还说:“目前的局面要求以新的决心来进行外交努力,将目前这种危机纳入和平解决的轨道。” 但是,11月30日伊拉克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678号决议。巴格达电台广播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的一项声明说,对于这一决议的表决是“非法的、无效的”,因为一些国家是在美国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投赞成票的。 联合国安理会678号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海湾危机已进入到最后解决的倒计时阶段。全世界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海湾局势。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