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註釋】:

從:

(一)[從容]1.逍遙自在。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2.鎮靜安詳。黃溍《日損齋筆記·文獻黃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 (二)cóng ①相隨;跟隨。《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②追逐;追趕。《孫子兵法· 軍爭》:“佯北勿從。”③聽從;依從。《左傳· 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④聽任;任憑。杜甫《屏跡》:“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⑤做;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隨的人。《後漢書·單超傳》:“其仆從皆乘牛車……”⑦副的。與“正”相對。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從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⑧次要的;附屬的。《老殘遊記》第四回:“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⑨舊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三國志· 蜀書·許靖傳》:“(靖)少(shào)與從弟劭俱知名。”⑩介詞。自;由。1.表示起點。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對象,相當於“向”。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三) sǒng [從容(yǒng)]同“慫恿”。鼓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衡山)王密謀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從”,東西方向稱“衡(橫)”。《詩經·齊風·南山》:“衡從其畝。”(畝:田壟。)②特指“合縱”。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稱“合從”,省稱“從”。李斯《諫逐客書》:“遂散六國之從。”③放縱。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

者:

①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道林寓居》:“青嶂者邊來已熟,紅塵那畔去應疏。”②助詞。1.與動詞、形容詞或短語構成“者”字結構,表示人、事、物等。《老子》:“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史記·項羽本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 與數詞構成“者”字結構,指稱前邊的事物。《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3. 與時間名詞構成“者”字結構,相當於“……的時候”。《莊子·齊物論》:“昔者十日並出。”4.用在名詞主語後,表示提頓或判斷。《史記·陳涉世傢》:“陳勝者,陽城人也。”5. 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末,表示因果關系或假設關系。《戰國策·齊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③語氣詞。用於句末,與疑問代詞“誰”、“何”等配合,表示疑問語氣。《史記·項羽本紀》:“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幸:

①僥幸。《荀子·議兵》:“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②幸運。《論語·雍也》:“不幸短命死矣。”③幸虧;多虧。鮑照《秋夜詩》:“幸承天光轉,曲影入幽堂。”④欣喜;慶幸。張際亮《送雲麓(lù)觀察督糧粵東》:“梅花頻折貴官多,荔枝得飽遊人幸。”⑤寵愛;寵幸。《史記·蒙恬列傳》:“高雅得幸於故亥。”⑥希望;期望。《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⑦舊指封建帝王親自到某地。《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⑧敬辭。表示對方這樣做使自己感到幸運。晁錯《言守邊備塞疏》:“陛下幸憂邊境。”

告:

①上報;報告。《列子·楊朱》:“不告而娶。”②告訴。《史記·項羽本紀》:“(項伯)私見張良,具告以事。”③舉報;告發。《史記·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④佈告;告諭。《詩經·大雅·抑》:“遠猶辰告。”(遠猶:遠大計謀。辰:按時。)⑤請求。《孟子·梁惠王下》:“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⑥休假。汪懋麟《送力臣都諫假歸揚州》:“勇退人所難,告歸君獨惺。”⑦宣告:宣示;表現。《管子·桓公問》:“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⑧告誡;規勸。《論語·顏淵》:“忠告而善道之。”⑨通“鞠”。審訊判罪。《禮記·文王世子》:“其刑罪……亦告於甸人。”

餘:

第一人稱代詞。我。屈原《離騷》:“餘固知謇(jiǎn)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謇謇:盡忠而直言。)

眷:

①回頭看。《詩經·小雅·大東》:“眷言顧之,潸(shān)焉出涕。”(言:句中語氣詞。潸焉:流淚的樣子。涕:眼淚。)②顧念;愛慕。鮑照《夢歸鄉》:“沙風暗空起,離心眷鄉畿(jī)。”謝靈運《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撫化心無厭,覽物眷彌重。”③恩遇;恩寵。《舊唐書·裴延齡傳》:“良以內顧庸昧,一無所堪,夙蒙眷知,唯以誠直。”劉義慶《世說新語·寵禮》:“王珣、郗超並有奇才,為大司馬所眷拔。”④親屬。白居易《自詠老身示諸傢屬》:“眷屬幸團圓。”

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

涓:

①細小的流水。《荀子·法行》:“涓涓流水,不壅不塞。”《後漢書·周紡傳》:“涓流雖寡,浸成江河。”鮑照《河清頌》:“泉室凝淀,水府清涓。”(泉室:神話中鮫人所居水底房屋。水府:水神所轄地區。)②掃除;清除。《逸周書·大匡》:“涓潔不利,思義醜貪。”(醜:憎惡。)鄂爾泰《昭陵石馬歌》:“千金市駿世稀有,美名徒掛涓人口。”(市:買。涓人:宮中作清潔的人。)③選擇。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二:“涓日,以次備法駕,羽衛前導赴宮。”(法駕:皇帝的一種車駕。羽衛:儀仗隊。)蘇軾《明堂赦文》:“涓選吉日。”④通“泫(xuàn)”。流淚的樣子。《列子·周穆王》:“乃涓然而泣。”

然:

①燃燒。後來寫作“燃”。《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②代詞。如此;這樣。《呂氏春秋·用眾》:“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對;贊同。《論語·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詞。1.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竟”。《漢書·丙吉傳》:“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yì)。”(艾:治。)2. 表示順承關系。相當於“便”、“就”。《莊子·外物》:“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⑤連詞。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雖然”。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纖腰細褪羅裙。”⑥助詞。1.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的樣子”。《詩經· 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2. 用於句末,表示比擬。《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於句末,表示斷定,相當於“焉”、“也”。《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悲:

①哀痛;悲傷。《禮記· 問喪》:“夫悲哀在中,故形變於外也。”《韓非子·和氏獻璧》:“子奚哭之悲也?”(奚:為何。)②同情;憐憫。柳宗元《捕蛇者說》:“(蔣氏)言之,貌若甚戚者。餘悲之。”(戚:悲哀。)③眷戀。《漢書·高祖紀下》:“遊子悲故鄉。”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系缧降王,定厥功。

下一篇: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诗句出处:《掩役夫张进骸》;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 【注释】:

    从:

    (一)[从容]1.逍遥自在。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2.镇静安详。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从容,不大声色。” (二)cóng ①相随;跟随。《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史记·李斯列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②追逐;追赶。《孙子兵法· 军争》:“佯北勿从。”③听从;依从。《左传· 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④听任;任凭。杜甫《屏迹》:“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⑤做;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随的人。《后汉书·单超传》:“其仆从皆乘牛车……”⑦副的。与“正”相对。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从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⑧次要的;附属的。《老残游记》第四回:“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⑨旧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三国志· 蜀书·许靖传》:“(靖)少(shào)与从弟劭俱知名。”⑩介词。自;由。1.表示起点。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对象,相当于“向”。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三) sǒng [从容(yǒng)]同“怂恿”。鼓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日夜从容(衡山)王密谋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从”,东西方向称“衡(横)”。《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亩:田垄。)②特指“合纵”。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称“合从”,省称“从”。李斯《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从。”③放纵。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者:

    ①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道林寓居》:“青嶂者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②助词。1.与动词、形容词或短语构成“者”字结构,表示人、事、物等。《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 与数词构成“者”字结构,指称前边的事物。《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3. 与时间名词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时候”。《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4.用在名词主语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5.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表示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语气词。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谁”、“何”等配合,表示疑问语气。《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幸:

    ①侥幸。《荀子·议兵》:“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②幸运。《论语·雍也》:“不幸短命死矣。”③幸亏;多亏。鲍照《秋夜诗》:“幸承天光转,曲影入幽堂。”④欣喜;庆幸。张际亮《送云麓(lù)观察督粮粤东》:“梅花频折贵官多,荔枝得饱游人幸。”⑤宠爱;宠幸。《史记·蒙恬列传》:“高雅得幸于故亥。”⑥希望;期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⑦旧指封建帝王亲自到某地。《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幸梁山宫。”⑧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晁错《言守边备塞疏》:“陛下幸忧边境。”

    告:

    ①上报;报告。《列子·杨朱》:“不告而娶。”②告诉。《史记·项羽本纪》:“(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③举报;告发。《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④布告;告谕。《诗经·大雅·抑》:“远犹辰告。”(远犹:远大计谋。辰:按时。)⑤请求。《孟子·梁惠王下》:“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⑥休假。汪懋麟《送力臣都谏假归扬州》:“勇退人所难,告归君独惺。”⑦宣告:宣示;表现。《管子·桓公问》:“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⑧告诫;规劝。《论语·颜渊》:“忠告而善道之。”⑨通“鞠”。审讯判罪。《礼记·文王世子》:“其刑罪……亦告于甸人。”

    余:

    第一人称代词。我。屈原《离骚》:“余固知謇(jiǎn)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謇謇:尽忠而直言。)

    眷:

    ①回头看。《诗经·小雅·大东》:“眷言顾之,潸(shān)焉出涕。”(言:句中语气词。潸焉: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②顾念;爱慕。鲍照《梦归乡》:“沙风暗空起,离心眷乡畿(jī)。”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③恩遇;恩宠。《旧唐书·裴延龄传》:“良以内顾庸昧,一无所堪,夙蒙眷知,唯以诚直。”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④亲属。白居易《自咏老身示诸家属》:“眷属幸团圆。”

    之:

    ①到……去。《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晋、卫:皆诸侯国名。)《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刘邦。薛:地名。)②直到。《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发誓。靡它:没有他心。)③代词。1. 指代人和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它)们”。《左传·隐公元年》:“(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习:演习。)2.指示代词。“这”、“这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④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进入。)3.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是”。《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鼓:击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浡然:兴起的样子。)

    涓:

    ①细小的流水。《荀子·法行》:“涓涓流水,不壅不塞。”《后汉书·周纺传》:“涓流虽寡,浸成江河。”鲍照《河清颂》:“泉室凝淀,水府清涓。”(泉室:神话中鲛人所居水底房屋。水府:水神所辖地区。)②扫除;清除。《逸周书·大匡》:“涓洁不利,思义丑贪。”(丑:憎恶。)鄂尔泰《昭陵石马歌》:“千金市骏世稀有,美名徒挂涓人口。”(市:买。涓人:宫中作清洁的人。)③选择。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二:“涓日,以次备法驾,羽卫前导赴宫。”(法驾:皇帝的一种车驾。羽卫:仪仗队。)苏轼《明堂赦文》:“涓选吉日。”④通“泫(xuàn)”。流泪的样子。《列子·周穆王》:“乃涓然而泣。”

    然:

    ①燃烧。后来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代词。如此;这样。《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对;赞同。《论语·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词。1.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汉书·丙吉传》:“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yì)。”(艾:治。)2.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便”、“就”。《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⑤连词。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纤腰细褪罗裙。”⑥助词。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的样子”。《诗经·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2. 用于句末,表示比拟。《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于句末,表示断定,相当于“焉”、“也”。《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悲:

    ①哀痛;悲伤。《礼记· 问丧》:“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韩非子·和氏献璧》:“子奚哭之悲也?”(奚:为何。)②同情;怜悯。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戚:悲哀。)③眷恋。《汉书·高祖纪下》:“游子悲故乡。”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系缧降王,定厥功。

    下一篇: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系缧降王,定厥功。

    下一篇: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 诗文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
    释义
    • 從者幸告餘,眷之涓然悲。

      “從者幸告餘,眷之涓然悲。”詩句出處:《掩役夫張進骸》;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

    生死悠悠爾,一氣聚散之。偶來紛喜怒,奄忽已復辭。
    為役孰賤辱,為貴非神奇。一朝纊息定,枯朽無妍媸。
    生平勤皂櫪,剉秣不告疲。既死給槥櫝,葬之東山基。
    奈何值崩湍,蕩析臨路垂。髐然暴百骸,散亂不復支。
    從者幸告餘,眷之涓然悲。貓虎獲迎祭,犬馬有蓋帷。
    佇立唁爾魂,豈復識此為。畚鍤載埋瘞,溝瀆護其危。
    我心得所安,不謂爾有知。掩骼著春令,茲焉適其時。
    及物非吾事,聊且顧爾私。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一朝纩息定,枯朽无妍媸。
    生平勤皂枥,剉秣不告疲。既死给槥椟,葬之东山基。
    奈何值崩湍,荡析临路垂。髐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
    伫立唁尔魂,岂复识此为。畚锸载埋瘗,沟渎护其危。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掩骼著春令,兹焉适其时。
    及物非吾事,聊且顾尔私。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