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二次革命的历史意义 |
释义 | 二次革命的历史意义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 辛亥革命是以清帝退位、南北达成妥协而宣告结束的。袁世凯虽然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北洋派掌握了民国中央政府的实权,但袁世凯就任时,既作了“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1]的誓言,《临时约法》又确定了民国的议会民主制度,而且同盟会—国民党作为合法的政治组织,拥有政党议会活动的民主权利,革命党人在地方上更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因此,袁世凯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一年多来,袁世凯违背誓言,破坏共和,摧残革命党人,阴谋帝制自为,终于迫使革命党人起兵讨袁,发动了二次革命。这是一场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战斗,正像李烈钧在《江西讨袁军公启》中所说:“袁氏帝制自为,务期破坏共和,与全国为公敌……烈钧等目击颠危,诚不忍诸先烈铁血所创之共和民国,断送于独夫民贼之手。是以率父老子弟,投袂奋起。”[2] 二次革命虽然很快就遭到失败,但它仍然是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一次冲击。这场战争,暴露了北洋军队的腐败无能,尤其是南京一战,群龙无首的革命士兵,顽强抗击了北洋海陆各军的四面围攻,予敌以严重杀伤,击破了袁世凯长于治军的虚誉。而北洋军队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南京城破后的大抢劫,更使世人震惊。资产阶级对于袁世凯建立稳定秩序的希望感到幻灭。上海《时报》评论责问道:“春秋之义,严在诛心,彼居高位而执大权者,将何以谢吾民而对天下欤?”[3] 二次革命继承了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中国的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尽管在二次革命发动期,革命党人一度表现得犹豫和动摇,但由于孙中山的坚持,避免了不战而走的屈辱结局。战斗虽然遭到失败,重要的是,战斗的传统得到坚持,革命的火种得到保存。这对今后革命的复苏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否则革命将走上更加迂回曲折的道路。 二次革命也证明了单纯通过议会斗争的途径以取得政权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民国的《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议会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是,因为没有一支民主化的军队的支持,同盟会—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竞选的胜利出掌政权的企图,不能不遭到失败。军队是国家政权的命脉,谁掌握了军权,谁才能取得政权。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由于没有创建一支真正革命的、民主化的军队,他们所赢得的共和制度,不过是空中楼阁,很快就被袁世凯用刺刀摧毁。 二次革命的失败是辛亥革命的归宿,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丧失殆尽。一年多来,革命党人一再忍辱退让,希望通过调和妥协的道路,维持一个所谓共和的局面。而当袁世凯蓄意挑起战争的时候,他们依然在徘徊观望。当他们不得不举兵应战的时候,他们仍然不敢到人民中去寻找力量,终于使自己孤立无援,并且弥漫着失败主义的情绪,最后几乎未经顽强的血战,即兵败如山倒。孙中山后来感慨地说:“第二次革命,我党乃无一死于战事者。”[4]二次革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软弱性。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