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二、民族异语
释义

二、民族异语

25.所谓人,就是带傻气的种子嘛!谁能说自己不傻呢?我,还有老婆子,还有你——老王,还有马尔克,还有阿麦德与萨麦德(按:这两个名字的含义犹如汉语中的张三、李四),我们都是人,我们不是都各有各的傻气吗?(王蒙《淡灰色的眼珠》)
评析 作者用异语修辞方式对“阿麦德和萨麦德”加以诠释,避免了阅读过程中不必要的误会,增强了语言的鲜明性,同时也透露出少数民族的色彩,与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和人物在情调上保持着某种一致性。
26.鄂伦春人世袭的一个古老习俗称“敖布”。保留着原始的风采。“敖布”原义为“一份”,指猎物平均分配,人人“敖布”。……以犴达罕为例。犴达罕又名驼鹿,一头三四百斤重,剥掉皮毛后按颅、胸、背、腰、腿、臀、内脏切割成若干堆;除鲜嫩、最富营养的犴肝奉献猎庄里深受尊敬的长者和“阿亚莫列根”(鄂伦春语:狩猎能手、狩猎英雄)外,其余小半分给在场的人。(朝襄《鄂伦春猎趣》)
评析 鄂伦春的习俗“敖布”原义是“一份”,鄂伦春语的“阿亚莫列根”是“狩猎英雄”。例中两处运用异语修辞,不仅把鄂伦春人至今保留着原始色彩的古老习俗介绍给读者,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反映了鄂伦春族尊敬长者,爱戴英雄的传统美德。
27.傣族家庭和婚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和阶级烙印,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国家民族委员会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傣族》)
评析 傣语“串布少”,汉族人无法理解,只有加以注释,才能明白它的含义,这种借用非汉语普通话语词,再以汉语普通话去显示它的意义,以使被描述的事物明晰、鲜明、易懂并反映出某种独特的异域情调的修辞方式,就叫异语。
28.草原深处,有一座锥子山。这是一座奇怪的山,周围百八十里,都是平展展的大塔拉(平坦的草地),唯有它,威风凛凛地立在那里。(王兰《“圣水”》)
评析 蒙语的“大塔拉”意思是“平坦的草地,作者如果不进行解释,语意是难以理解的。异语修辞既保持了独特的描述内容,又消除了因大量外来语涌入汉语普通话所造成的语言障碍。
29.青海的“柴达木”本来就是蒙语“盐泽”的意思。青海湖储盐量真是多得惊人,柴达木是我国最大的盐库之一。(《沉睡的宝藏在听候召唤》1978年9月30日《光明日报》)
评析 通过异语修辞,读者不仅知道“柴达木”就是“盐泽”的含义,而且可以推想出这个“盐泽”形成的古老历史,还可以联想到这个“盐泽”的广大和丰富,对于表达对象,异语具有独特的修辞作用。
30.赵志民停笔,问:“哎,你老是称呼娜布琪大娘是‘额吉’或者‘额吉民’,是什么意思?”巴特尔:“在我们蒙古语里,额吉就是妈妈,额吉民就是我亲爱的妈妈!”(玛拉沁夫《祖国啊,母亲》)
评析 赵志民不懂“额吉”和“额吉民”,巴特尔便给以解释,这种解释性的蒙语就是异语修辞,换而言之,异语就是非汉语普通话语词,异语修辞就是为一定表达目的服务的运用异语的方式。
31. 格拉丹冬雪峰,海拔高达六千六百米。藏语的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看哪,格拉丹冬,冰峰林立,冰川纵横。四十多条冰川像玉龙飞舞,高耸着向外飞去,真是气吞山河,气象磅礴。它夏日消融,冰水横溢,成了哺育伟大长江的不尽之源。(杨凤栖《长江源头行》)
评析 格拉丹冬雪峰何以“冰峰林立,冰川纵横”,是因为它太高太尖的缘故。作者先用异语为抒情做铺垫,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突出了表达主体——格拉丹冬雪峰,最后以“成了哺育伟大长江的不尽之源”作结,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给人许多联想和体味。
32.“哈节”是京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唱哈”就是唱歌。“哈节”也叫“歌节”。(《民族工作手册·京族的“哈节”》)
评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边疆的少数民族多以能歌善舞著称。例中介绍的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哈节”其实就是歌节,不明白京语中的“哈”就是汉语“歌”的意思,望文生义,恐怕就会闹笑话了。
33. “哈萨克”这个词儿,据说至今还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美丽的姑娘”,还有人解释为“骑士”“胜利者”“白天鹅”……不管怎么说,这些解释都是极美的,这个民族,连同他们所居住的草原都是极美的。(张征《在巩乃斯牧场》)
评析“哈萨克”是我国新疆境内以从事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哈萨克”一词在汉语中有不同的解释,但它是美的象征,这却是无疑的。异语修辞不仅介绍出哈萨克人的特征,而且介绍出他们刚强而美丽的精神和气质,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34. 哈达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往来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无论是婚、丧、庆、吊中都实用的。藏文的“哈”是“口”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哈达”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只能嘴上说一说而已,但又不能只是用嘴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哈达”来代替一匹马了。(《世界趣闻·哈达的意义》)
评析 用异语来说明“哈达”一语的来历,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一般人只知道献哈达是藏民在庆典活动中表达敬意的一种礼仪,却不知关于“哈达”还有这样一些讲究和含义,通过异语修辞介绍的民风民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5. 阿尔山是美丽富饶的。阿尔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驰名的矿泉之乡,它的全名是哈伦阿尔山,蒙语的意思是“热的圣水”。它是我国五大名泉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群泉。(刘明涛《阿尔山矿泉》)
评析 要了解阿尔山的美丽富饶及其命名的原因,最好的方法是运用异语修辞把其“热的圣水”的含义说明,在这种说明的基础上,再叙述它的资料价值,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并产生特殊的兴趣。
36.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当地的靺鞨人称镜泊湖为“忽汗海”,金代叫“毕尔腾湖”(即清平如镜之意),后来译为镜泊湖。镜泊湖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姚中岫《镜泊湖与地面森林》)
评析 尽管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但是对镜泊湖命名的含义却是相同的。异语修辞揭示出不同民族的共同审美规律,给人不尽的回味。
37. 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个行政单位”。景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在傣语中意为“黎明之城”,关于黎明之城的来历,有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魔王见到景洪平坝土地肥沃,强行占据,并霸占了七个美丽的傣族少女为妻。人民对它恨之入骨,这七个少女也千方百计想把魔王除掉……这个魔王原来是个火魔,脑袋滚到哪里,哪里便烈焰腾腾。这七个少女和群众来泼水救火,并把魔王的脑袋扔进了澜沧江,于是景洪才开始黎明,并称为黎明之城。千百年来,傣族人民每年都举行泼水节,庆祝灭魔除害。(《人民画报》1978年7月号)
评析 介绍泼水节的来历,是此文的表述中心,例中的异语正是为这个表述中心而引用的。它不仅清楚地说明了景洪为“黎明之城”的含义,而且述说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介绍了“黎明之城”的来历,并通过故事的述说又介绍了傣族人民传统节日“泼水节”形成的经过。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美丽动人的民族风俗,还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并为这种追求而无畏献身的勇敢精神而感动。
38. “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傈僳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在傈僳族中,“阔”是“年”的意思,“时”是“新”的意思。“阔时节”译为汉语,即“新年节”的意思。(《民族工作手册·傈僳族的“阔时节”》)
评析 直接介绍傈僳族的“阔时节”相当于汉语的春节是让人“知其然”,而用异语说明“阔”是“年”的意思,“时”是“新”的意思,则是让人“知其所以然”。异语修辞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39.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国家民族委员会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
评析 介绍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异语修辞是最有效的方法。了解了蒙古语“那达慕”的含义,人们对蒙古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禁会油然而生出临其境亲眼目睹大会盛况的强烈愿望。
40. 帕米尔高原上所有的冰山都可以称作“木什塔克”。这是一句维吾尔族话:“木什”是“冰”,“塔克”是“山”。因为这座冰山又高又大,所以“木什塔克”竟成了它的专名了。(白辛《帕米尔高原历险记》)
评析 “帕米尔”和“木什塔克”都是维语,为什么只对“木什塔克”用异语修辞来说明,而不对“帕米尔”进行注解呢?这是因为作者描写的重点在“冰山”而不是“高原”,所以要把“木什塔克”的词语意义显示出来,以增强文章的鲜明性。
41. 第二天早晨,我们就驰车访问了于阗遗址买利克瓦特(维语为“繁荣的王城”)。(刘白羽《昆仑山的太阳》)
评析 如果不加以解释说明,“买利克瓦特”的含义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异语修辞方式在此不仅揭示出它那“繁荣的王城”的含义,而且以其神秘而独特的异域色彩,激发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42.“陇端”(又叫“窝端”)街,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壮语“窝”译成汉语即“外出”,“陇”即下坡去赶街之意,“端”则代表某一地段。“陇端”就是“那一段热闹的地方”的意思。(《民族工作手册·壮族的陇端街》)
评析 不用异语修辞,“陇端”按汉语的词义将被理解成“高地的尽头(末端)”无论如何是联想不到“那一段热闹的地方”上去的。
43. 依斯麻尔说起这一路话来,每一根胡须都抖动跳跃,眼珠儿也一闪一闪。有一些社员,特别是已婚的女社员一边听一边笑一边骂,等他说到一个段落,美不滋儿地捻起胡须的时候,大家齐声喊道,“泡! 泡! 泡!”(牛皮! 牛皮!牛皮!)(王蒙《好汉子依斯麻尔》)
评析 维语的“泡”即汉语的“牛皮”。异语修辞不仅显示出“泡”的含义,而且给人物形象的描写带来浓厚的生活情趣,收到了生动、活泼、感人的表达效果。
44.记住百灵鸟的最初歌唱吧! 它对着你最先唱的,总是一声:“山伯奥!”这就是蒙语问候的意思,因为这是它的家乡话。当你再碰到百灵鸟的时候,你细细的听吧,它是从不会忘记向你致送这最亲切的问候语的。(端木蕻良《在草原上》)
评析 究竟是人借鸟语问候,还是鸟通人性人语?这都是次要的问题,关键在于作者通过异语修辞告诉我们:蒙族热情好客。异语给作品增添了许多感人的情味。
45.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东北三十五里,大青山的南麓。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围约三公里。在内城的地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汉代的绳纹陶片,在城的附近有五个大土堆,塔布土拉罕就是五个大土堆的意思。这五个大土堆可能是五个大封土墓,如果把这五个大封土墓打开很有可能发现这个古城的历史档案。(翦伯赞《内蒙访古》)
评析 作者运用异语修辞既揭示了“塔布土拉罕”的汉语含义,又紧紧围绕着文章的题旨,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眼光对“五个大土堆”的历史文物价值进行了合理的推断。这样,历史与现实相沟通,知识性与趣味性相交融,“塔布土拉罕”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蒙语音译语词,而是可以引起读者兴致的探索对象了。
46.“斜乃珠”系鄂伦春语,意即挡阳光的篷子。“斜乃珠”形同半撑开的伞,以桦木杆搭架,夏罩桦树皮,冬罩野兽皮而成。(朝襄《鄂伦春猎趣》)
评析 用异语修辞作注释以明确汉语的意思,然后又对“斜乃珠”的形状和结构加以说明,使人对兄弟民族的风情产生兴趣,引起对下文的注意。
47.火车首先把我们带到牙克石。牙克石是喜桂图旗的首府,也是进入大兴安岭森林地带的大门。喜桂图,蒙古语,意思是有森林的地方。这个蒙古语的地名,记录了这里的历史情况,其实在牙克石附近现在已经没有森林了。(翦伯赞《内蒙访古》)
评析 作者运用异语修辞,并不是仅仅为了说明“喜桂图”的蒙语含义,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到现代生态平衡破坏的日益严重,一句慨叹:“在牙克石附近已经没有森林了”,透出淡淡的忧虑。
48. 甲:咱们先不唱家雀儿。
乙:为什么?
甲:唱可以,我怕你听不懂。
乙:只要有家雀儿我就能听得懂。
甲:那好,你听着:(唱)“伊犁尤里,阿格夜尔杜喀伊。杜喀伊列赫达,撒依来都,波尔鸠布杜拉伊艾提干定,多喀夜彻提彻夜,撒依来都,撒依拉颇马尼夜颂,带姆的安都。”什么意思?
乙:这……不知道。
甲:你不是听得懂吗?
乙:我知道,没家雀儿你拿这蒙我。
甲:嗐,这是维吾尔族民歌:“伊犁道路弯弯曲曲,有两只麻雀在唱,它从早唱到晚,是否在唱我爱人的命运?”有家雀儿没有?
乙:嘿,真是什么鸟都有。

(姜昆、李文华《诗歌与爱情》)


评析 语言不通,可以形成理解障碍,理解障碍有时又会造成喜剧效果,而相声是追求喜剧效果的。此例是运用异语制作成的相声“噱头”,悦耳动听的维吾尔族民歌,不经翻译,观众听不懂,但是它宛转动人,可以使人联想到鸟儿的歌唱,并产生奇趣。
49.但有些地方原来是有鄂伦春语的名字的,而这些鄂伦春语的地名,又往往能透露一些历史的消息。例如锡尼奇是一个鄂伦春语的地名,意思是有柳树的地方;又如乍格达奇,也是一个鄂伦春语的地名,意思是有樟树的地方。这样的地名比起数目字的地名来,当然要好得多,因此我以为最好能找到这些地方的鄂伦春语的名字。(翦伯赞《内蒙访古》)
评析 作者认为,鄂伦春语虽然不好懂,但它的历史价值大。比如:“锡尼奇”、“乍格达奇”这样的地名,只要用异语修辞方式加以说明,人们马上就会知道那里曾经是森林地带,而第一站、第二站这些枯燥单调的字眼是无法透露出历史的消息的。
50.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色种族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正当我折服这蓝色的魅力,而又苦于找不到恰当的比喻的时候,我突然记起少数民族对青海湖的称呼。在蒙语里,它被叫作“庸庸诺尔”,在藏语里,它被叫作“错温布”,都是“青颜色的大海”之意。为什么要叫做“青色的海”,而不叫做“蓝色的海”呢? 莫不是出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俗语?(冯君利《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评析 当作者为“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雅”的青海湖那种“蓝色的魅力”所折服、而又苦于找不到恰当的比喻的时候,异语修辞为他解围。因为蒙语的“庸庸诺尔”和藏语的“错温布”都是“青颜色的海”的意思,作者从此悟出了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名言的内涵。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刻意为之,令人叫绝。
51.“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蒙语)或“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们对他们习俗的称呼,……(《和尚·僧·尼·法师·活佛·罗汉·喇嘛》见《1982年第6期《新华文摘》)
评析 对汉语中的“活佛”一词,蒙藏佛教徒并不懂,而他们的“朱毕古”或“毕勒罕”等词,汉民族也不懂。当两种民族语言难以被对方理解时,异语修辞在其间架起了桥梁。它形同翻译,又不是翻译,为了说明类文章的明晰鲜明,它发挥了不可低估的表达作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