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二、政治思想
释义

二、政治思想

庄子在政治上所向往的是“至德之世”,即无政府主义。他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是由于他目睹当时社会混乱不堪,到处都是陷阱,十分可怕。他认为人们都想方设法医治这个社会,拯救这个社会。岂知坏就坏在这个医治、拯救上。只有没有政治,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回到太古洪荒时代,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庄子在《缮性》篇说:“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这就是说,天下之所以乱,其病根在于治。越治越乱。只有不治,任其自然,才能得治。
在《马蹄》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这是借马、埴、木三者为喻,证明所谓“治天下”正所以害天下。
特别是在《外物》篇,有“儒以诗礼发冢”一段话,寓意尤为深刻。原文说:“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这是对儒家的攻击,也包括其他言治的若干家。意思是说,儒家表面上诵诗守礼,道貌岸然。究其实,所干的都是“发冢”一类的勾当。用心寻求的只在墓主人的裙襦和口中珠罢了。
庄子所向往的“至德之世”,在《马蹄》篇说:“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同篇又说:“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在《胠箧》篇中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则庄子所向往的“至德之世”,实际是原始社会的最初时期。
庄子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是由于他深深感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和“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因此,他的人生哲学就选择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就是说他既怕名,又怕刑;既怕材,又怕不材。他觉得刑和不材固然可怕,“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即名和材,尤其可怕。正由于庄子经常在怕中生活,所以,他不但看不到曲辕的栎树,商之丘的大木,觉得可以羡慕,即便是“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乃至“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支离疏,也觉得同样可以羡慕。其所以觉得可以羡慕,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正由于这样,所以庄子用力的先后次序是“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士苴以治天下”
庄子的政治理论可用下述一语来概括,就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或者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意思是说:当人讲仁义道德的时候,正反映这是缺乏仁义道德。好像泉涸,鱼相处于陆,才觉得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之可感。假如纵游于江湖之中,一点点湿、沫又算什么呢?这些话就是庄子所以主张要回到“至德之世”的根本意义所在。
荀况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关于天和人的解释,《秋水》篇说得好,“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看来荀况所说的天,就是因任自然,所说在人就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从庄子的全部思想来看,他确实是受了因任自然这个片面性的锢蔽,而不了解人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