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二、先貌离后神合
释义

二、先貌离后神合

先用几个疑问句提出多个选择项、然后说出实质和缘由的疑离形式。
31.我心里猝然涌起了一阵失望的悲哀。不知是对原先希望的失望,还是对“主妇”和“牛肉白菜汤”的失望,抑或是对所有希望都失去了希望……总之,我进到这小小的、简陋的,然而又弥漫着一种不可言状的温馨的土房里,好像更清楚地看到了我目前状况的可悲…… (张贤亮《绿化树》)
评析 “我”内心“失望的悲哀”,不可言状。三种“失望”貌离而神合,交于胸臆。作者运用疑离手法,逐层开掘,从人物灵魂深处剖露出一颗破碎的、绝望的、悲哀的心,将难于言表的情感溢于纸上。读来令人心灵震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32.这个破镜重圆的家庭已经只隔一臂之遥了,然而梁霄却预感到它在那里停住了: 他一再使文洁淼失望! 她曾在言谈中暗示过,她很中意那栋靠近市区的房子,尤其欣赏那个树木葱茏的庭院……他没有往心里装。厂长楼里那四房两厅的一个单元,也是他所希望的。难道二十多年岁月的风雨,真会在他们之间冲蚀出一道无形的沟堑?要填平这道沟,需要些什么呢?房子?安逸?权力?他似乎都能伸手拿到。可是,他能随便伸这个手吗? (吕雷《火红的云霞》)
评析 “房子”、“安逸”、“权力”貌离神合,三者缺一不可,都是文浩淼求之不得的东西。例句用三个疑问句,生动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生活目标、理想追求,也展示了梁霄为此而引起的内心矛盾斗争: 即与文浩淼人生观的根本分野。疑离手法的运用,刻画了一对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暗示了他们不能破镜重圆的婚姻结局。此例属于先貌离后神合的疑离形式。
33. 小成几年来用聪明和汗水换的钱被罚完了,还像盗窃犯奸污犯一样游了街。房子哩?对象哩?希望哩?幸福哩?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谁抢走了?从此,小成得了怪病:看见人就躲,听见钱就抖。(乔典运《满票》)
评析 “房子”、“对象”、“希望”、“幸福”是小成这个普通农民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他用聪明汗水换来的钱被罚没,人被游斗。小成何罪之有?一连四个排比整齐、简洁、有力的疑问句式,喊出了他心中郁结的悲愤、不平和绝望。这是对“四人帮”一伙所谓大割 “资本主义尾巴”罪行的控诉和揭露。作者的义愤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疑离手法比平叙更能震撼读者心脾。
34.雪人没有眼睛鼻子,却因为这嘴,就成了雪姑娘。女人,女人。它在他心目中像谁呢?高中的同学?红卫兵团的同伴?村里叽叽喳喳的年轻媳妇或羞涩文静的少女?不知道,他只知道这是女的,女的。(嵇伟《生命谷》)
评析 由雪人引起了对各种女性的思索,虽貌离而神合。记忆中的各种女性此刻都在他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汇聚成激流,猛烈地冲击着“他”感情的堤岸,使其心动神摇,春情荡漾。疑离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的心态。
35.这里面一定有一点误会。我相信。赵老清高狷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反求诸己,几年来自身处顺境而得意忘形乎?发议论而逾矩出格乎? 出头面而沾沾自喜乎? 行人际而目无尊长乎?执师礼而不忠不敬乎?求“艺”“术”而背离大道乎?多谈笑而玩世乏恭乎? 以及一切待人接物,与名与利,生活起居,文明礼貌,风纪仪容,男女授受……凡有未能免俗的地方、律己不严的地方、粗疏不周到的地方,我都反省了一遍。确实觉今非而昨是,人是而己非,发现了不少问题、教训。(王蒙 《庭院深深》)
评析 一连七个设问句,无疑而问,似选择,却是心理活动的综合述说,不禁令人对“我”的人格、文品疑窦丛生。纵览全文,竟发现“我”在进德修业,完善自我诸方面确实“今非而昨是”、“人是而己非”。语气肯定、凝练、精彩、传神。作者正话反说,欲擒故纵,寓庄于谐的个性、语句,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令读者叹为观止。
36. 回忆过去所遗留的
一点一点的迹痕,
哭泣呢?
怨恨呢?
欢笑呢?
还是留恋呢?
不,朋友们!
那是不可挽回的,
只会永远埋在被忘记的深窟里!

(蒋光慈《英斯科吟》)


评析 有哭泣,有怨恨,有欢笑,也有留恋,这四个方面的总和构成了 “过去的回忆”,也编织了人生。诗人欲擒故纵,明知故问,将深沉含蓄的情感波澜起伏地表现出来,感染和熏陶了读者。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种先神合后貌离的艺术手法,是诗文中常见的一种技巧。
37. “你怎么不讲话?”
他一次一次地这样问她,她只是用忿怨的眼光望他一眼又一眼。从何说起呢?骂他?捶他?不理他?都不合适,都不能表达他此刻的心情。她沉默着,漫无目的地在人流中间侧身挤走着。(莫应丰 《在水碾坊旧址》)
评析 “骂他”,“捶他”,“不理他”,三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貌离而神合,皆出自于“她”对“他”镂骨铭心的爱。爱到极处也会怨到极处,但绝非只有“骂”、“捶”、“不理”方能宣泄。三句选择问,描写出一个纯情女子热烈、沉静、怨恨的心态。句末“都不能表达她此刻的心情”一句,是对前三个貌离问句的 “神合”,由此,读者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38.杆鱼知道无论怎么动作都逃不脱迫在眉睫的厄运,它不动了,小心翼翼地摆动着尾巴,它期待什么呢?奇迹?灭亡?应该说都有,而且还有一种茫然的不安。(白桦 《一个渔把式之死》)
评析 “奇迹”和 “灭亡”显然不会同时发生,却可以同时存在,作者将拟人与疑离修辞手法结合运用,生动地描绘出杆鱼濒临死亡时的情境,不禁令人生出许多怜爱之情。这是借物写人的一种衬托方式,从中可以窥见作品中人物的特殊心态。
39.每当我将要在睡梦中醒来,我都要反复地努力思索着,想弄明白:现在,我的身子下面垫着的是麦秸?稻草?棕绷?席梦思?是摇晃着的驴车?动荡的大地?汽车?火车?飞机?什么年代?季节?时间?我努力思索着,想弄明白。(白桦 《冬日梦中的大雷雨》)
评析 一连十二个问句,貌离而神合,烘托出作者内心的迷惘、困惑,展现其繁复、纷乱的思绪。字里行间,隐喻着十年浩劫,神州大地动荡,日、月、星辰错位、是非颠倒、人们神情恍惚的情状。言简意深,蕴涵丰富,发人深省。
40.可是她想:荣誉是什么?是理想的花朵吧?是生命的花朵吧?生命有了它,不是应该更加丰满、充实,更加欢乐?为什么一个人有了荣誉,便要像寺庙里木偶、神像那样,冰消了理想、热情,甚至连言谈举动都要受到监视呢?那么荣誉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评析 例句将比喻和疑离修辞艺术相结合,描述了女主人公对荣誉的理解和荣誉给她带来的困惑及烦恼。既展示了女主人公高尚、纯洁无瑕的心灵,又刻画了 “她”对生活的期盼和追求,从侧面反映了“她”所处环境和时代的某些本质,使读者与之一起对人生和社会作理性的思考。
41.从土改开始,镇反、统购统销、合作社、大跃进、公社化、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学习毛著、清理阶级队伍、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批林批孔、计划生育、新村规划、鸡蛋派购、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三夏三秋生产等等,何老十都被授过奖,大小不同的奖旗奖状多不胜数,三十多年的历史都贴在墙上了。这一张张奖状意味着什么?是欢乐还是痛苦?哪一张给人民带来了欢乐?哪一张给人民带来痛苦?可能在同一张奖状中就包含着一些人的笑和另一些人的哭。(乔典运 《满票》)
评析 “欢乐”和 “痛苦”是一对矛盾的感情。疑离修辞手法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一张张奖状在何老十心灵深处的褒贬、荣辱和价值。主人公内心的波涛,激发了读者的思绪,使作者、读者、人物共同陷入深沉的反思之中,去体味那个逝去时代的荒唐和谬误,收到了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42.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是金鱼和田螺吗?是荸荠和草莓吗?是孵蛋的芦花鸡吗?是山泉,榆钱,返了青的麦苗和成双的燕子吗?他定了定神。那是春天,是生命,是青年时代。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里,在猎户星座和仙后星座里,在每一颗原子核、每一个质子、中子、介子里,不都包含着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吗?(王蒙 《春之声》)
评析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作者摈弃了司空见惯的素描手法,故意用疑问的语气,领读者登高望远俯瞰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万物闹春图”。疑离修辞手法的运用,荡起文辞的波澜,抒情酣畅淋漓,热烈奔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3.青春期是人的感情波涛最激荡的时候。不能隐瞒,我们的桃花妹子有心思了,是爱,是怜……天底下没人说得清! (曹元明 《桃花妹子》)
评析 “爱”和“怜”两种感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汇聚成巨流,激荡着青春少女桃花妹子的心田,使她再也难以平静了。这段文字若直叙出来,则嫌平淡、落俗。疑离手法的妙用,活脱脱地画出了一个怀春少女的动人情态,也流露出作者对桃花妹子的爱怜之情。
44. 呵,我怎么会遇见你——以至要呈现出自己一颗骄傲的心? 吸引我的,是你淳朴而带点羞涩的性格,还是你诗人的气质,澎湃的热情?或许什么也不是,因为我天生就只爱你?……爱情,我现在知道了,对一个姑娘意味着什么。(陈可雄 马鸣 《杜鹃啼归》)
评析 “你”的 “性格”、“气质”、“热情”是“我”坠入情网的原因。作者故意借用疑离手法,将初恋少女内心的激情洋溢纸上。写出了 “我”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也写了热恋时期少女的矛盾心态。“或者什么也不是”一句,并非是对前面疑离句的否认,“倒语”的运用强化了“我”对爱情执著、热诚追求的感情。
45.是嫉妒?是悲伤?是炽烈灼人的情爱?还是积蓄已久的深沉的相思?张铁匠浑身的血液沸腾起来。他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腊月,用痛苦而灼热的目光望着腊月,突然伏下身去,把腊月紧紧地抱在怀里。(张一弓《张铁匠的罗曼史》)
评析 张铁匠与腊月这对曾经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在经历了二十年离愁别恨之后,邂逅相遇,双方百感交集,一言难尽。疑离修辞的运用,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张铁匠内心深处掀起的巨大的感情波涛,营造了一个令人悲伤而幸福、辛酸而痛快、激动而深沉的艺术氛围,将不易觉察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内心世界描绘得细致入微,具有撼人魂魄的艺术魅力。
46. 当广播员那毫无感情的声音通知列车就要进站的消息时,我的心禁不住一阵狂跳,以至于往月台上瞧一眼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祈求尽快得到老人家的谅解,还是不忍心过早地刺痛老人家的心?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宋学武《敬礼!妈妈》)
评析 例句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痛楚、进退维谷的处境一览无遗地展示给读者,而这些瞬间即逝的感情变化是难以捕捉、难以言传的。作者借助疑离修辞技巧,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人物思维的全貌,令读者一目了然。
47.记得这一天是五月五日,暮春天气,这小房几乎全被红花绿叶笼罩了。是蔷薇、月季,还是玫瑰?我弄不清。好像三者都有,正在盛开。(石言《漆黑的羽毛》)
评析 景物描写,多用白描。作者打破传统手法,故意用疑问的语气,分别说出三种花的名称,让人发疑,接着又用“好像三者都有”作答解疑。这种疑离技巧的运用,旨在渲染小屋花团锦簇的氛围,深化了诗一般的意境。三种花貌离而神合,暗示和陪衬出主人的个性、气质,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的余地,从而扩大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容量。
48.怎么能不痛苦呢?柳细枝原来是这样! 美好的一切像梦一样幻灭了! 她带给他的,是甜,是苦,是酸,是辣,是涩?他说不清楚。她对她爷娘的死,那样耿耿于怀! 当仇恨出现的时候,爱情被压得无影无踪了。可怕的仇恨的种子! 可怜的脆如灯草的爱情! 难道让爷说对了,她的爱仅仅是为报复?她是装扮成美女的蛇么?不! 她不是,她不应该是! 她是多么可爱的人啊! (莫应丰《在水碾坊旧址》)
评析 男主人公内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涩”兼而有之。但作者有意避开平铺直叙的传统手法,运用疑离修辞技巧,将人物内心万般感受用疑问的语气分别说出,充分揭示了人物瞬间的复杂思想感情,语言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颇具感染力。
49. 是海还是湖? 是江还是河? 不知道,不知道; 只见水茫茫,雾蒙蒙,波涌浪卷。
小小扁舟,似一钩残月,如一张弯弓,在波浪上颠簸,在水面上飘荡。

(孟伟哉 《夫妇》)


评析 作者故意设疑,将江河湖海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波涌浪卷,水天一色,水茫茫、雾蒙蒙的意境。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空虚、迷惘、孤独、寻觅的失落情状。两句选择问句,融景于情,文字简洁,内涵丰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索空间,胜过大段心理描写。
50.谁是诗人?
是你?
是我?
谁都不是!
民族的战斗的行动
是一部伟大的诗篇,
我们只是
一个诗歌的记录者。

(穆木天《我们要作真实的诗歌记录者》)


评析 一连三句无疑而问,简洁明快,铿锵有力。从职业上看,“你”、“我”都是诗人,作者否认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的神圣使命:作一名忠实的民族战斗的记录者。疑离手法为强化诗的主题作了烘托、渲染,并抒发了作者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决心和热情。
51.西装压在箱底了。一压就是两年。前两天,不知什么缘故,是多喝了几杯酒?是得到了老伴黄春秋上北京去给一些外国养鸡专家上课的消息?还是看到电视中,我国领导人也穿起了西装,很有点示范的样子?反正,龙乾坤终于打开了这只樟木箱。(陈继光《旋转的世界》)
评析 例句三种设疑先貌离后神合,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龙乾坤穿西服之前受到的外界影响及内心活动,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冲破思想牢笼、从生活习惯到心态的微妙变化写得细致入微。文笔轻松诙谐,使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受到了启迪。
52.窗外是浩渺万里的大江,窗前是一帘濛淞的春雨,此时此地,那令人柔肠百转的琴音,似乎正是这个江南姑娘,在诉说自己的身世、在倾吐自己无尽的柔思。是焦虑?是牵挂?是思盼?是期待?那柔沉哀怨的旋律,像窗前无声的细雨,浸入江南的田野,像窗前浩荡的大江,流向茫茫的东海,它一直沁润到我的心灵深处。(严阵《江南丝竹》)
评析 琴声透出的情感是丰富而深沉的,像细雨,像大江,两个连续比喻,写出了 “我”的深切感受。“焦虑”、“牵挂”、“思盼”、“期待”四个选择问句,概括了江南姑娘的“身世”和“柔思”,沁润着“我”的心灵,也沁润着读者的肺腑。先貌离后神合的修辞手法,将江南姑娘的柔情描写得分外凄婉动人。
53.清明节悼念周总理,
英雄碑见倾国之心。
人,水泄不通;
花,谁也数不清。
是人心,
还是花环?
有人心,
才有花环。
是心花,还是泪花?
心花泪花全扑上。

(童怀周 《天安门诗抄》)


评析 “是人心,还是花环”?“是心花,还是泪花”?从语法关系上看,都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但从下文看,两者不可分割。因为“有人心,才有花环”,有情意,才能将“心花泪花全扑上”。两句诗,先貌离,后神合,真挚地展现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发自内心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54.是云? 是雾? 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是云? 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李瑛《哨所鸡啼》)


评析 那笼罩着港湾和高山之上的,“是云?是雾?是烟?”是其中的一种呢,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诗人营造的扑朔迷离的艺术氛围,让读者心驰神往,疑思丛生。但从“裹着苍茫的港湾”,“压着港湾的高山”等句来着,疑云顿散。原来是三者兼有。先貌离而后神合的疑离手法,将“云”、“雾”、“烟”相互缭绕的港湾烘托得优美、朦胧而富有诗情画意。
55.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 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贺敬之 《桂林山水歌》)


评析 诗人笔下的桂林既是“水几重呵”,又是 “山几重”,因为下文有 “水绕山环桂林城”之说;同样美丽的桂林,既是“山城呵”,又 “是水城”,因为下句是“都在青山绿水中”。两处设疑又释疑,将山水缭绕、郁乎苍苍的桂林城跌宕曲折地推入读者的视野,清丽的诗,盎然的诗意,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叹。
56.我注意看了一下,她脸上并没有什么意味深长的表情,仍是带着她那特有的、开朗的、佯怒的微笑。她是有意识地用微妙的方式来调情?还是遵循着一种什么粗鄙的乡俗?抑或是她本性就是爱自由的鸟儿?我搞不清楚。有时,她对我的感情使我很困惑。(张贤亮《绿化树》)
评析 疑离修辞手法从三个角度透视女主人公的个性特色。她性格奔放、开朗,待人热情、善良; 感情细腻、丰富却不失粗俗; 对异性渴求、企盼而不失女性的自尊。她的性格矛盾、复杂,对“我”的感情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但这一切都是人性的自我表露,那么真实、执著、自然。唯其“真”,才不失“善”、“美”。她的形象犹如荒漠中自生、自长、自灭的“绿化树”,随时将生命的希望带给人间。
57. 当我独个儿走开的时候,我想,星星,月亮,太阳呢?萤火虫呢?它们都不曾诞生?或是都睡了?或是都死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它们死不得的,是的,老天,它们死不得的。不过,这的确是一个黑得透顶的夜,我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我的影子。(丛苏《盲猎》)
评析 “黑得透顶的夜”,简直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而一连三个疑问句,准确形象地反映了夜晚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情貌。同时,也揭示了黑暗中,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 “星星”、“月亮”、“太阳”、“萤火虫”等光明事物的追求。言简意赅,耐人回味。
58.亲爱的珉! 我感到孤独! 非常孤独! “308人”除我之外,都知道了自己分配的去向,她们此时此刻考虑的是她们各自分得的未来,谁也没心思替我想想,何况她们不能理解我。见到我总是微笑笑,她们的微笑里包含些什么呢?同情?怀疑? 惋惜? 恐怕都有。(白桦《天上——人间》)
评析 作者故意用设疑的语气,说出毕业分配前夕,女同学对“我”所持的各种态度,渲染了 “我”焦虑、委屈、不平和尴尬难堪的心境和处境,准确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和事理的全貌。疑离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例句中起到了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表达作用。
59.他的心里很酸楚,很怅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啊?怅然间,一切都似乎变得很遥远、很模糊了,梦幻一样非今非昨、似有似无……也许,自己根本就不该到这里来; 也许,自己早就该离开这里。可是,却来了,却没有离开。为什么来到这里呢?是为了她吗?不是,根本不是……是为了钱?为了争一口气?为了报复吗?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他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又觉得心里憋屈、烦闷、不痛快……啊,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于德才《焦大轮子》)
评析 作者无疑自问,旨在步步深入地挖掘焦大轮子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矛盾、痛楚、空虚、烦闷、绝望; 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时期,拥有金钱、女人而内心怅然若失的普通农民的形象。例句体现了疑离手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独特表达作用。
60. 车身晃荡,车内一片笑声。“猴子”和“大炮”在抢烟,笑声特别响。他们在笑什么呢?笑手里的烟?笑各自的前景?笑离开茅草地?笑总算掀掉了压在肩头一副重担?可能,是该笑笑了,但现在的一切都该笑吗? 茅草地的事业,只配用笑声来埋葬吗?幼稚的理想带来了伤痛,但理想本身,崇高和追求本身,旗帜和马蹄,也应该从现实生活中狠狠地抹掉吗? ——你们到底笑什么? (韩少功 《西望茅草地》)
评析 此例是先貌合后神离式疑离。“车内一片笑声”,各人笑的原因不同。作者用疑离手法,巧妙地层层推进,逐步揭示了 “笑”的原因。并引导读者玩味、思索,好像让人登高望远,一步一重天,由对“笑”的思考高屋建瓴地去思考人生、理想、追求。这段文字夹叙夹议,一波三折,语言深沉,内涵丰富,发人深省。
61.她要在自己头脑里对非无产阶级思想实行专政,要在自己家里对宋愚——他是什么人?修正主义分子?黑帮?走资派?反党野心家? 阴谋家? ……反正一样,正是睡在自己身边的小赫鲁晓夫——采取革命行动,实行革命专政!(孟伟哉 《夫妇》)
评析 六个选择问句,先貌离后神合。强烈地烘托出 “她”迫不急待地出卖丈夫、置宋愚于死地而后快的决心。作者对女主人公的个性、人格未着一词,却将“她”变态的心理、丑恶的灵魂、毒辣的手段揭露无遗。六个疑离项语势短促,气氛紧张,激起了读者对男主人公命运沉浮的密切关注。
62.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力气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一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评析 “气力大”、“包儿轻”,并非是表达的中心,作者借此衬托和渲染陈奂生振奋的心情,因此疑离中的两项均没有选择的意味。这只是从第三人称角度观察的结果。“包”既是满的,也是重的,因为人的精神好,才显得“包儿轻”。疑离修辞的烘托渲染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63. “你愿意……愿意和我同行吗?”她在心里低低地、一遍又一遍地问着。她设想着他将会怎么回答她。也许他会嫌她幼稚、单纯?嫌她才疏学浅?或者,嫌她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都会可能的,可能的! 毕竟,他是那么一个才华出众的、容易叫姑娘们一见倾心的男子汉哪!她却是个简简单单的普通小姑娘呢。(黄蓓佳《请和我同行》)
评析 坠入爱河的少女,十分敏感、多疑,时而骄傲,时而自卑,心绪变幻,难以捉摸。三个疑离项,细致深刻地展现出她内心的疑虑及多愁善感的个性特征,将一个纯情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心情描绘得缠绵悱侧、含蓄深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64.现在广州市的电灯是忽明忽暗,
这是黑暗与光明的抨击呢?
还是痛苦与快乐的拥抱呢?
这是告诉我们黑暗中之光明
还有黑暗的势力在牵制。

(高士其《黑暗与光明》)


评析 “黑暗与光明的抨击”之时,也是“痛苦与快乐拥抱”之际,看似矛盾对立的事物; 却是二者相互依存。作者将象征的哲理蕴含在疑离句式之中,抒发了作者憎恨黑暗、期盼光明的思想感情。
8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傅不习乎? ( 《论语》)
评析 运用连续设问的形式,提出了立身处世的三原则:忠诚、信守、勤学。显示出儒家思想道德修养的规范,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90. 鲜花总是会凋谢的,塑料花却地久天长。聪明的商家把假花做成半凋败状,真是巧夺天工了,然而,它却再也凋谢不下去。生命与凋谢同存,幸耶?悲耶? (王蒙 《落叶》)
评析 生命是一种运动形式,有生就有死,生死是相依的。鲜花因为会凋谢,才显示出它灿烂和美丽,塑料花不论做成什么样的形态,都只是生命的凝固,因而失去了生命。由此,作者作出了结论:生命与凋谢同存。又连续设问: “幸耶?悲耶?”启发读者作哲理性的思考:死亡与凋谢本身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但是,有意义地死 (凋谢) 去显示生命的价值不也是一种幸福吗?此例,虽然只是片言只语,却凝结了作家人到中年后,对生活、人生、社会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92. 我怀念着,不安地怀念着。
我呼唤着,深情地呼唤着。
燕子,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呀?
我要问蝴蝶,问飞鸟,问东风,飘过陌上的时候,可曾见到那双翩翩的紫燕?

(袁鹰《望春草·燕子》)


评析 反复与设问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抒情的浓度和强度,那种对燕子的深挚与急切盼望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当然,这只是一种象征,一种托物言志的抒怀,它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93. 因此想到自己的孩子的命运,真有些胆寒,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 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你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这是谁之罪?这是谁之责呢?(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分钱》)
评析 两句连续设问用于句末,在概括全文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不平等的旧社会无比愤恨的思想感情。因为答案已经在文中得到揭示,所以设问的目的,主要是启发读者的理性思考,进而对那个凶残的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
94.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 奖他么? 我还能裁判车夫么? 我不能回答自己。(鲁迅 《一件小事》)
评析 句末的两个设问真实地描绘出了作者的心理轨迹,表现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高尚精神。
95. 中年,青年,
怎样划分计算?
算生命除去几分之几,
还是时光走了大半?

(黄宗英《给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评析 含蓄而隽永的设问,给诗歌增添了丰富而深沉的底蕴,不论是生命的“除法”,还是单纯的时光流逝,都在提醒人们:珍惜时光,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1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