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二、《周易》的内容
释义

二、《周易》的内容

《周易》的内容包括蓍和卦两个组成部分。
蓍也叫策或荚,意思同筹码一样。初时用竹,后来改用蓍草。用蓍草的意思应如《论衡·卜筮》所说:“盍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蓍也,龟之为旧也,明狐疑之事当问蓍旧也。”实际这样做,是又加上 一层神秘气氛。
筮法:用蓍草五十五枚。五十五叫做“大衍之数”。大衍之数,是怎么构成的呢? 《易传》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是奇数,地数是偶数。天数地数是大衍之数构成的基本细胞。蓍数的称天地,跟卦画的称阴阳一样。如果把大衍之数看做是一个机体,那么这个机体包括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由天一地二开始,到天九地十结束,完成了大衍之数机体的低级组织。由此低级组织更向上发展,则为“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位相得是说天数五位与地数五位相得,即天一与地二相得,天三和地四相得,以下类推。相得的意思,如用辩证法来解释,就是矛盾的统一——天地是矛盾,相得是统一。五位相得,各成一矛盾统一体,而“各有合”,是说五位天数——一、三、五、七、九,合为二十有五,五位地数——二、四、六、八、十,合为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天数二十五与地数三十所组成,所以它也是个矛盾统一体。大衍之数是发展完成的高级组织,卜筮时应用它来求卦占事,所以说“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
关于大衍之数的应用,《易传》说:
“大衍之数五十(应作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为什么大衍之数不全用,而只用四十九呢?这是因为五十五全用,则分二、卦一、揲四、归奇的结果,不能得出七、八、九、六之数,不能定爻成卦,无以达成卜筮所预期之目的。
“分而为二以象两”,是应用蓍以进行卜筮的第一个步骤(一营)。分而为二,是信手把四十九策分为两部分。以象两,是象两仪,即矛盾两个方面。当四十九策未分时则象太极。
“卦一以象三”,是应用蓍以进行卜筮的第二个步骤(二营)。卦一,象造分天地之后又生了人。象三,象天地人三才。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是应用蓍以进行卜筮的第三个步骤(三营)。前此分而为二已将四十九策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象天,右象地)。一,复由其一部分中(疏:“于天数之中,分其一。”)抽出一策之。现在又把左右两部分的每一部分从头到尾四个四个地数,一策象一时,四策象春、夏、秋、冬四时。
“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是应用蓍以进行卜筮的第四个步骤(四营)。奇是“揲四”的余数。这个余数的多寡虽不能预知(因为分二是信手分的),但是可以断定其仅有几个可能。因为总数四十九策,去一则余四十八,此四十八分在左右,如左方揲四之余为一,则右定余三。同理,左余三,右余一;左余二,右余二;左余四,右余四。把余数提出另置于,就叫做“归奇于”,是数之余。奇之分,以历法言,则奇象余分,象闰月,所以说“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谓四营之中,一次、二次,象历法五岁再闰。“而后”,谓一易四营完结,二易四营开始,把四十九策重新合拢起来,又分二、一、揲四、归奇,言是略语。三易(即三变)成一爻。
“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这是总述成卦的全部过程。
1. 卦
卦的本义是画,《玉篇》部引刘瓛说“卦之言画也,谓图画之也”。是其证。
卦的构成,基本上跟蓍的构成的原则是一致的。⚋(阴,柔),—(阳,刚),是基本细胞,相当于大衍之数之有天、地。 曰⚊、⚋,发展到八卦而小成,完成了卦的低级组织。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相当于大衍之数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八卦由于其所含⚋、⚊两种元素的多寡及其构造形式的不同,规定了八种不同的性质,即《说卦》所谓:“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悦)也。”由低级的八卦“因而重之”,则为六十四卦,完成了卦的高级组织。至此,已可用以“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跟大衍之数的可用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亦复相同。
2.《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
《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既不是如邵雍《先天图六十四卦》机械的顺序,也不是偶然的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易传》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这是从蓍一方面指出《周易》六十四卦结构的意义。
乾、坤两卦之策共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岁的日数,这句话很容易被人误会为牵强附会,而忽略其中所包蕴的深刻意义。应当指出,这句话实鲜明地表述了乾、坤两卦在六十四卦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说明乾、坤两卦既不是跟其余诸卦等同,又不是孤独地立于其余诸卦之外,而是一方面跟其余诸卦有内在联系,共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却是矛盾的开始,自成一独立环节。其余诸卦不是别的,只是乾、坤两卦变化发展的过程。乾、坤之策“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表明乾坤两卦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当期之日”的内容包括“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其具体表现于乾、坤两卦,即《乾彖》的“元、亨、利、贞”和《坤彖》的“元、亨、利牝马之贞”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这个万物之数包括六十四卦在内。所谓“万物”,归根到底都是天地变化、阴阳交感所生,即乾、坤两卦的内在矛盾所展开的斗争所生。所以《乾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总之,都说明易中万物是由乾元资始,由坤元资生,《周易》六十四卦应看作是乾、坤两卦变化发展的过程。
《易传》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几句话,最能阐明《周易》六十四卦结构的精意。兹略为分析如下:
首先,它指出《易》的底蕴只是乾、坤,这是极其深刻而又重要的说明。
其次,“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向前变化发展的,而乾、坤这一个环节则是变化发展的开端,其余诸卦依次递承。其共同规律是两卦相承,不反则对,(例如屯与蒙是相反,坎与离是相对)。依次又构成三十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包括对立着两个六画封(反对的对立),每一个六画卦包括对立着两个三画封(内外对立)。每一个六画卦又是“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每一个三画卦又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一句话,都贯穿着矛盾的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而互相依赖着、制约着,结成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无数层的网,变化着、运动着的网。
最后,“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是说明六十四卦序列最后一环节——既济、未济两卦的意义。“乾、坤毁”是矛盾已经解决,变化已到尽端,故无以见《易》。既济,离下坎上,六爻刚柔皆正而当位,《杂卦》说:“既济,定也。”正是矛盾解决之象。说“《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用“几乎”二字,语有分寸,其实变化并没有息,也不可能息,故未济为卦,坎下离上,六爻刚柔皆不当位,《序卦》解释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即旧的矛盾刚解决,新的矛盾已产生,变化何尝息?但是,就乾、坤这一矛盾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则是至此完结了,可以说“几乎息”。
又,《易传》说:“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也是从另一方面来阐明《周易》六十四卦结构的意义。“乾、坤其《易》之门”,说明《易》是乾、坤变化所生,这个门字的含义,《易传》在另外一个地方有确切的诠释,即“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个一阖一辟在总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环节,其中包括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为什么往来不穷呢?是由于“穷则变,变则通”。“穷”是数变的限界,“变”是由数变引起的质变。这样由数变至质变,由质变到数变,复由数变到质变,遵循着螺旋曲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构成了无限环节,就叫做“往来不穷”,可见“乾、坤其《易》之门”并不是一句泛话,而是真能揭示《周易》六十四卦全部结构的精意。“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说明乾、坤是矛盾的两方面。“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说明阴阳是互相依赖着、制约着的统一整体;同时阴阳又各具有一定的性质以互相区别而不能混同。“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则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之所以如此结构,是为了反映客观世界,为了揭示世界的发展规律。
3.蓍和卦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易传》说:“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神以知来,智以藏往。”韩注:“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有分……唯变所适,无所不周,故曰圆;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韩注解释方圆二字的意义是正确的。圆而神,是说蓍数的“阴阳不测”,方以智,是说卦象的“吉凶可见”。一件事都有过去(往)、将来(来)两方面,用蓍求卦是“知来”,设卦待占是“藏往”。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