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一、掩饰 |
释义 | 一、掩饰1.屋外的疾风撞在窗玻璃上,发出凄厉的“呜呜”哭泣声。韩宝全一颗善良的心跳了六十五年零三个月,被区区蛇毒弄停了。成了蛇口下的鬼。人们的泪水饱含着憎恨和惋惜。憎恨国粹的封建意识及当今的摇唇鼓舌者同五步蛇合伙杀死了他,惋惜这么个好人提前离世。(祖慰《蛇仙》) 评析 因为迷信祖传蛇药,维护“神仙”的光荣称号,韩宝全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之际,也不愿从医治疗,终于被毒蛇和愚昧落后的封建意识吞噬了。作者先用“精细”修辞手法,准确地注明了主人公的实际年龄,然后用讳饰语述说了他生命终止的原因,表现了无限痛惜的思想感情。一个“弄”字,包含有强烈的嘲讽语气:憎蛇、憎“国粹意识”、憎韩宝全的愚昧,蕴意深刻,令人回味。 2.(李)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咨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公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之?”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三国演义》第一○四回) 评析 “薨”是封建时代王公贵族死亡的专用词。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历史上因错用这种讳饰词掉脑袋、获罪的不乏其人。 3.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背影》) 评析 关于死的讳饰语很多,有褒、有贬,也有不表示褒贬的。“大去之期”表明了父亲对死亡淡漠而不在乎的态度。所用词语同书信文言语体谐调一致。 4.成岗愉快地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 “你在这里……呆了好久了?”成岗不愿对孩子说出那个可怕的“关”字,改口说成“呆了好久”。 “我从小就在这里……” (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 评析 成岗身陷囹圈,深知“关”字的刺激性。面对一个聪明天真的孩子,更是不忍心说出这个字眼,而改用了一个“呆”字。讳饰的产生受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制约。 5.(衍)口未尝言钱。(衍妻)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却阿堵物!”(《晋书·王衍传》) 评析 王衍是西晋的大臣,为了表示自己的廉洁高雅,不言“钱”字,将钱说成阿堵物。此文与其说是表扬王衍的高洁,不如说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学士崇尚名节、清谈浮夸的虚伪和矫揉造作。 6.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红楼梦》第二回) 评析 此例不是飞白,而是黛玉为避母亲名讳,有意在字音和字形上作变化,由此可见讳饰受封建礼节的制约而具有鲜明的强制性。 7.照部队规定,当战士的是不准谈“个人问题”的。这一条历来很明确,没有任何含糊的余地。干部常在队前讲话说:“有空余时间,你宁肯去看看蚂蚁搬家,也别往那一方面去动心思。动也白动。” 令行禁止,应该说是没问题的。不过,服兵役的年龄,正是怀着大胆的幻想,而又战战兢兢开始去探索“个人问题”的年龄。如同鸡雏儿要冲破蛋壳,天数足了,怎能阻止得了呢? (徐怀中《西线轶事》) 评析 讳饰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心理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出于羞怯的原因,人们以“个人问题”来指代“谈恋爱”。久而久之,这种含糊不清的说法被社会公认,语意仍然十分清晰,讳饰语独具特色的交际功能,在此可见一斑。 8.“过去他是场里的会计,文化大革命初期造了反,夺了权,当了革委会主任,做了不少很……”孙静考虑一下字眼之后说:“过火的事情。”(白桦《“向前看”的故事》) 评析 以“过火的事情”来讳言“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恶劣行为,反映出孙静对极“左”思潮仍有余悸的心态,起到了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9.许多人吃鸡时把鸡头和鸡尖(鸡屁股)丢弃,认为鸡头有毒,鸡尖含致癌物质。从食品卫生科学的角度看,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北京日报》《鸡尖不致癌》) 评析 称“鸡屁股”显得有些不文雅,于是用“鸡尖”的称谓代替,借以避免粗俗,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语言还有不少。由此可见,讳饰语也可成为制作社会文明礼貌语的一种手段。 10.妇女挣钱怎这么不易呢?妈妈是对的,妇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我不肯马上就往那里走,可是知道它在不很远的地方等着我呢。(老舍《月牙儿》) 评析 这是一段一个业已成年的女子的自白。母亲年轻守寡为养活女儿被迫走上了为人所不齿的当妓女的道路,而今,成年的女儿,同样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重蹈母亲的覆辙。女儿的清醒预见,令人不忍卒读,社会的不平,人物的悲惨命运,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11.学生散了一院,解手的人没有进厕所的习惯,纷至到校外山坡一角去,就地方便,男女孩子,也没有什么见外,不过各执其事,相互视若无睹,这不禁使老师大为纳罕。(张放《老师》) 评析 “上厕所”太直白,以“方便”代替,显得含蓄委婉,既可以把粗俗的话说得文雅,又符合人们的求美心理。 12.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 你是否理解? 你是否明白? 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 你是否还要永远的期待?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血染的风采。 (歌词《血染的风采》) 评析 歌词里唱的是战士告别妻儿、奔赴战场前的临行嘱托,其中“将不再回来”、“将不再起来”是“死”的讳饰语,暗指英勇牺牲。在那反复的咏叹和暗示中,表达了战士视死如归、勇于为祖国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 13.“嘟嘟”! 长鸣一声,轿车停下了。车上跳下两个持枪的警卫,押出一个衣着简朴的人。 徐鹏飞含蓄地微笑着,迎上前去。“唵,许先生! 这几天,照顾不周,生活清苦一些,嘻嘻。”一边说,一边就一一介绍主要的接待人员。 朱介的手伸向厅门,笑容可掬地连声道:“请、请、请!” 老有经验的沈养斋,搭上了话头:“呵,许先生,听说你快要脱离缧绁之苦了,可喜可贺!” (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 评析 “缧绁之苦”指“监狱之灾”。沈养斋用文言词语故作文雅之态掩饰对许云峰关押的暴行,却暴露了他虚伪阴险的真面目。 14.“喂!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拴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拴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鲁迅《药》) 评析 人怕见血,更怕见人血馒头。忠厚善良的华老拴一方面出于恐怖心理而忌讳,另一方面又把它当做治病救人的仙丹妙方,人物的愚昧和麻木在此得到深刻的揭示。 15.有一次,我在搭乘公共汽车的时候,见到一个老年妇女和一个中年妇女在小声交谈。那中年妇女头上扎着一朵白绒线花,显然正在带孝。 老年妇女同情地问道:“董嫂,你为什么这么‘素’呢?” 中年妇女黯然回答说:“董兄不在了。” (秦牧《语林采英》) 评析 一问一答都说出一个很明白的意思,却不直截了当地明说,讳饰语表达了人际间的体谅、同情和悲伤的感情。 16.她有时感到女儿女婿实在并没有“那个”,会有一天,搭,搭,搭,扣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活泼可爱的两个。(叶圣陶《夜》) 评析“那个”讳言“死”。而母亲对女儿女婿的死在心理和感情上难以接受,于是以幻觉的描写更反映出他对女儿女婿怀念热爱的真挚感情。 17.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投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暗暗的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的办着呢。”(《红楼梦》第十一回) 评析 尤氏的孙媳妇,贾蓉之妻秦氏久病不愈,按照传统的迷信作法,需生前备好“棺木”,以凶克凶,“冲一冲”,以求康复。例中的“那件东西”指的就是“棺木”,因为避忌,用含糊的语言代替。语虽含糊,但是联系上下文看,表意却是清晰的。讳饰不是晦涩,运用时要注意这一点。 18.王胡子私向鲍廷玺道:“你的话也该发动了。我在这里算着,那话已有个完的意思;若再遇个人来求些去,你就没帐了。你今晚开口。”(《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 评析 所谓“那话”,指的是钱。按旧时习惯在交易场中不直接言钱。这种用法在现今非法的交易行业和黑话里,也时有出现,如“一张把”(人民币十元),“五十零”(人民币五十元)之说,以掩饰非法活动,并作为黑社会的某种标志。 19.“他,他在哪?”石牯结结巴巴地问。“在后头房里嘛。怎么,你以为他去了货呀!”小老头笑着说:“他是有名的‘打不死’呀! 天没亮他就闯进店来了;当然啰,一身都挂得稀烂……”(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评析 “去了货”是湖南方言,多运用于河上航行的水手之间。本意原是航行中碰到事故,损失了货物,后来借用来表示“丢了性命”,在长期的运用中,成了“死”的讳饰语。 20.今天早晨,杨德又拉王占彪去喝酒,杨德装着悲观的样子说:“老弟,这是咱弟兄们说知心话哩,眼看着日本人不行了,将来有个山高水低,咱们可该怎呀?”王占彪也早有心思把他拉上,一块反正。于是接上说:“是呀! 咱们都是中国人,作这些丧良心事,弟兄们也都不愿意,趁早反正抗日立功吧!”(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评析 这是两个日伪汉奸的对话,“山高水低”指难以预料的不幸结果。讳饰语反映了他们对命运的悲哀和担忧,以及充当汉奸的疚恐心理。 21.克明又去摸他的手,然后带哭地吐出了三个字:“手冷了。”(巴金《家》) 评析 “手冷了”是“死”的讳饰语。“冷”是一种触觉,以触觉感知死者的体温变化,再作死的代用词,不仅具有讳饰作用,而且表达出人物因等待而绝望后的悲痛感情。 22.这回离开,该带一把美浓的桐油纸伞去啰! 伞是散吗? 下雨天都不用伞的人,怎么老想一把中国伞呢? 以前做过那么一个梦:伦敦雨雾迷蒙的深夜街头,孤零零地穿了一条红艳如血的长裙子,上面撑着一面中国桐油伞,伞上毛笔写着四个大字——风雨英雄。 醒来还跟身边的人笑了一大场,那么幼稚的梦,居然会去做它,好没格调的。 (三毛《周末》) 评析 讳饰语有它的社会心理基础,三毛并不信伞就意味着“散”,但她有意把它点破,通过她那冷凄孤寂的梦境,用反衬手法表达了她与家人的难分难舍。“伞”在她的思乡怀亲中便成了一种纪念品。 23.春栓妈道:“唉,我还告诉你哪,这两天街上风言风语,说‘小白鞋’‘双身’啦……”(姜树茂《渔岛怒潮》) 评析 寡妇怀孕是不光彩的事,所以常常为人们忌讳,尤其是传递一个风流寡妇怀孕的消息显得太直白,选用“双身”一词则委婉得多,语调中蕴含着神秘的讥讽意味。 24.大公子,知县我已经杀啦,衙门也放火烧啦,刚才又追出东门去把那个防守杞县的守备老爷跟他的官兵都送上西天啦……(姚雪垠《李自成》) 评析 “送上西天”是“杀人”的讳饰语,说得那样轻松愉快。表现了起义军对官兵的蔑视与仇恨,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体现出讳饰语的又一种表达作用。 25.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诗经·兔爱》) 评析 这是一首没落的奴隶贵族哀叹生不逢时、备遭忧患的诗篇。一二句以野兔和野鸡作比,三四句承接,直接述说了自己出生前后的两种生活和遭遇:如野兔般的自由欢快;如落网野鸡样的痛苦忧伤。最后用讳饰语“尚寐无觉”,表明了自己“宁愿死去”也不愿活在当世的思想感情。全篇倾吐出一个没落阶级灭亡前的最后挣扎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6.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评析 触龙把自己的死称为“填沟壑”,是讳饰与自谦的结合形式,既避讳了死的不祥说法,又表现了老臣在太后面前尊卑得体的态度。 27.原来本地杆子和各地农民队伍中都有许多词汇是犯忌讳的,用另外创造的词汇代替,一代代流传下来,叫做黑话。例如路和败露的露同意,说成条子,带路的向导叫做带条子的;饭和犯同音,说成瓤子,而吃饭就叫填瓤子;鸡和急同音,鸡子说成尖嘴子,鸡叫说成尖嘴子放气;鸭和押同音,鸭子说成扁嘴子。……李自成的农民军早已“正规化”,不大讲究这种忌讳;尤其自成和他的左右将领,更少忌讳。如果他们有时也把路说成条子,那不过是顺应下级弟兄们的习惯罢了。(姚雪垠《李自成》) 评析 “黑话”也是一种讳饰语,大多运用于浪迹天涯的流民和黑社会组织中。例中的讳饰语,除了具有保密性质外,还反映了使用者的各种独特心理;如畏惧、追求吉利等。 28.那一天直到我回到家里,得到另一个朋友的通知,才知道鲁迅先生真的已经在早晨五点二十五分,停止了他最后的呼吸了。(唐弢《鲁迅先生丧仪散记》) 评析 例中所述是鲁迅逝世的纪实,准确的时间表明了记忆的深刻。生动地说明鲁迅先生的逝世在作者心中引起的震动。讳饰语“停止了他的最后呼吸”,流露出了无限的眷念和哀伤的感情。 29.但是半个月以后,她的病情又有了发展,一天吃中饭的时候,医生通知我儿子找我去谈话。他告诉我:病人的肠子给堵住了,必须开刀。开刀不一定有把握,也许中途出毛病。但是不开刀,后果更不堪设想。他要我决定,并且要我劝她同意。我做了决定,就去病房对她解释。我讲完话,她只说了一句:“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她望着我,眼睛里全是泪水。我说:“不会的……”我的声音哑了。(巴金《怀念萧珊》) 评析 例中写的是巴金对妻子的悼念之词。当患难一生的妻子萧珊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时,既不忍心抛下相濡以沫,正在文革中受难的亲人,又不得不以讳言与之道别,于是使用了蕴含着无限挚情的凄婉悲凉的讳饰语,读之令人心弦震颤。 30.连长是结了婚的人,知道的多些。他清了清嗓子,郑重其事地向女兵班指出: “该轻的轻,该带的还是要带。像纸呀什么的,可以多带一点,要用的时候没有,到哪儿找去! 小镜子那些,能不带就不带了。” (徐怀中《西线轶事》) 评析 “纸呀什么的”指妇女的卫生用品。连长在众多的年轻女兵面前不好直言,又不得不给予缺乏战争经验的女兵以指导,于是讳饰语起到了暗示和提醒作用。 31.十多年前,根据一条不满百字的指示,他被放到一个纽扣大的小岛,一口气呆了九年多。少年变成了青年。那里没有母亲的唠叨,也没有恋人的低语。他终于考上大学,并无意回岛。他以为,牺牲与献身并不排斥某些个人的获得。想错了,命运不肯听从他的吩咐,尽管有人为他力争,他还是得回去。(陈村《大学风俗画》) 评析 例中“一条不满百字的指示”指的是毛泽东语录。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已是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四人帮”丑类庸俗无耻作法的批判态度。 32.王秀竹:可是,可是,进过火炕的女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回事! 一想起来,我就浑身乱颤,手脚出凉汗! 丁宏:秀竹,亲爱的,勇敢点,不再想那个,想现在,想将来! 王秀竹:丁宏,你多么好哇!假如我没经过那回事,清清白白地遇见你,我们的爱情该多么干净美丽啊! (老舍《全家福》) 评析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复杂起来。一个曾经遭人凌辱的烟花女子,在自己的恋人面前提起难忘的往事,无法直说也不能直说,于是用模糊的委婉语言予以代替,反映了妓女生活对秀竹的刺激以及难以愈合的创伤。 33.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带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是四五十岁光景,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 评析 “元色”即黑色。“元”本做“玄”,此处为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故称黑色为元色。 34.一九七九年春天,改正了我的“一九五七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一九八○年不见亏粮了,一九八一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一九八二年更有酒肉了。是想忆苦思甜,还是想打一打油腻,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着吃一顿榆钱饭。(刘绍棠《榆钱饭》) 评析 “一九五七年问题”指的是众所周知的“反右斗争”,作者不幸被“扩大”了进去。回忆这段往事,难免会刺痛往日的创伤。例中的讳饰语不仅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暗示出自己的保留态度。 35.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郤也,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评析 “郤”是“隙”的通假字,引申为身体出了毛病。反映了触龙在赵太后面前尊卑有别的态度和委婉的语言技巧。通观全文,不难看出,触龙正是因为准确而恰当地运用了这种讳饰委婉语才达到了说服赵太后的目的。 36.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枚乘《七发》) 评析 古今之人都忌讳生病,以模糊语“不安”指代生病,既减轻了语言的刺激性,又使说话的语气显得委婉,易于被人接受。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