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般涉调】哨遍(社长排门告示) |
释义 | 【般涉调】哨遍(社长排门告示)高祖还乡 【哨遍】社①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②,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③,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伙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𩍐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涂处? 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 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注释】①社:古代乡村组织。元代五十家为一社。②一壁厢纳草除根:一壁厢,一边,一方面。纳草,交纳草料。除根,除去草根。③车驾、銮舆:古代往往以“车驾”、“銮舆”等代指皇帝。车驾就是车子,舆也是车子,銮是皇帝车上的铃。 【鉴赏】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十月,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后,途经故乡沛县,在家乡逗留了十几天。《史记》《汉书》都记载“高祖还乡”这桩历史事实。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得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知习之。” 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很多,有白朴的《高祖归庄》,张国宾的《歌大汉高祖还乡》等,但睢景臣的这首《高祖还乡》是技压群芳之作。 不同于史书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散曲采取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因此作品一开始造成了很强的悬念,先写乡里的头面人物忙得不亦乐乎,接着铺写一颩人马的热闹仪仗,最后作者解开了悬念,是刘三衣锦回乡。作者在结尾开了一个大玩笑,以乡民的口吻问道:“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之所以故意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一则是因为这个尊号已为民众所熟悉,这里不妨借用一下;二则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乡人的心理,即觉得刘三这个无赖为了赖账,竟然要用死人的尊号,从而造成了极强的喜剧效果。 作品用一个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的视角来描写“高祖还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如月旗被看作是“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日旗被看作是“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凤旗被看作是“一面旗鸡学舞”,飞虎旗被看作是“一面旗狗生双翅”,蟠龙旗被看作是“一面旗蛇缠葫芦”。本来极为威严盛大的礼仪场面,在王乡老、赵忙郎等看来顿时变得极其粗俗卑劣,转化成为一幕滑稽可笑的闹剧,从而解构了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礼仪文化和帝王神圣。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权力文化。礼仪之所以被历朝统治者强调,首先就是帝王权力的需要。“三礼”之首的《周礼》“设官分职”的权力分布图,提供了一个完备的体制化的权力谱系。皇帝的神圣性主要是通过礼仪包装出来的。专制社会的礼仪文化根本在于要制定一种秩序,支撑专制权力,彰显皇帝权威。 本曲的深刻正在于以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人的视角来解构传统礼仪文化。因为在中国古代专制社会里,权力总是与知识携手并进,利用知识文化来加强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知识文化已被专制权力扭曲,已不再是客观的、中立的。民众对于知识的追求并没有达成一种客观真理,也没有建立和肯定一个自由的主体来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反而是制造与日俱增的奴性,屈从权力野蛮和狂暴的本质。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与人们的常识和习惯产生了很不协调的尖锐矛盾,达到对专制皇权和礼仪文化的嘲弄与讽刺。在中国古代像这样思想如此深刻的作品并不多,这也难怪钟嗣成在《录鬼簿》中高度的评价这部作品“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