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双调】折桂令(草茫茫秦汉陵阙) |
释义 | 【双调】折桂令(草茫茫秦汉陵阙)拟张鸣善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室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间自可怡悦。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鉴赏】“草茫茫秦汉陵阙”,开篇描绘出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陵阙指帝王的坟墓。秦汉帝王的坟墓已经埋在茫茫草野之下,他们的赫赫功业也早已烟消云散了。这与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一机杼。作者生活在元末,凭吊秦汉遗迹,回顾前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犹后之视今之感。如果执政者不能从秦汉兴亡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经验和教训,那么只能重蹈前辙。苏轼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作者却称世代兴亡也如同这“月影圆缺”,这明显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作者在强烈历史感喟中蕴含有对现实政治的无奈和失望。 正因为对世事已不抱有希望,所以作者决定避世隐居,独善其身。与作者为伴的是“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薇蕨是两种野生植物,嫩叶皆可作蔬,为贫苦者所常食。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孟子称伯夷为“圣人百世之师也”,“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尽心篇》)。所以,作者表面上是写隐居生活的住所,但却寄寓了自己高洁的志向。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间自可怡悦。”侯门指王侯的门第。唐代诗人崔郊《赠婢诗》:“侯门一入深似海。”刺谒即求见,拜访。“刺”类似后来的名片。曳裾侯门,仰人鼻息,阿谀奉承,虽然可以获得功名利禄,但清贞绝俗、刚正不阿的作者却弃之如敝履。作者宁愿忍受物质上的贫困,过一种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的生活。时人周南老在《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中说,倪瓒晚年“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遁。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可见作者是言行一致,绝非沽名钓誉之徒。 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六)》)。其实,绝大多数的隐士都不能做到忘怀世事,倪瓒也不例外。作者最后露出了自己“金刚怒目”的一面,言道:“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这一方面蕴含有“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愤懑,另一方面也有英雄已无、谁来拯救天下苍生的悲痛。 此曲题为拟张鸣善,但张鸣善现存的散曲却无【折桂令】,原作当已亡佚,尽管如此,此作还是明显带有张鸣善的创作风格。张鸣善在散曲【双调·折桂令】《讥时》中云:“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此曲的感慨与之大体相同。但张鸣善的散曲批判的都是历史人物,而此曲却直斥当代,更为直露大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