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骖鸾录三则》 |
释义 | 《骖鸾录三则》宋·范成大2 三则·之一 三日,始泛湘江,自此至六日,早暮行,倦则少休,不复问地名。湘江岸,小山坡陀3,其来无穷,亦不间断,又皆土山,略无峰峦秀丽之意,但荒凉相属耳4。 1 《骖鸾录》:范成大日记作品。一卷。作于1172年,时作者由中书舍人出知广西静江府,次年到达桂林,沿途所记而成此书。2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吴郡(今江苏省吴县)人,南宋诗人。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3 坡陀:不平坦。4 属:连。 【析点】 这一则五十六字的短记,实是概括了往桂林赴任时四天的行程。“泛湘江”水路前往,逆水行船,船速不会很快,正是观赏江景的好机会,但作者却连询问两岸地名的兴致都没有了,只顾“早暮行,倦则少休”。作者何以兴致如此低落? 要知道范成大此行是因在朝廷忤犯了当权者才不得留在京城临安(杭州)而出外任的,这是范成大仕途的一个大逆转。所以他无心赏景,而且沿江之景也被暗淡的心情涂上了灰暗的色调——荒凉连着荒凉,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不过,范成大毕竟是诗人,他对荒凉也进行了诗的描述:两岸的小山以“坡陀”二字概写那单调起伏之势。尤其是“其来无穷,亦不间断”八个字,以拟人手法描述座座小山不间断地迎面而来,实是以山不断前来的动态,抒写了人于舟船之上前行的错觉——不觉船之行进,只觉景之后退,写来还是相当灵动的。不过,都是“土山”,无树无花,无峰无峦,绝无秀丽可言,只余下“荒凉相属”了。 请注意,作者在对荒凉之景的描述上,是从“有”和“无”两方面落笔的:“无”的是“峰峦秀丽”,“有”的是“坡陀”、“土山”,而且“无”是“略无”,无到一点也没有,那“有”的却是“来无穷”、“不间断”。一“有”一“无”,其实都是“无”,有荒凉,无美景。 古代诗文中,写景者几乎都是写美景,范成大这段“丑景”也就因其“另类”而可贵了。 梁钦 三则 ·之二 七日,宿衡山县。西望岳山1,苕荛半空2。湘中山既皆冈阜3,迤逦至岳山4,乃独雄尊特起5,若众山逊其高寒者。 1岳山:衡山,又称南岳。2苕荛 (tiao yao):遥远的样子。3阜:土山。4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5特起:卓然而立。 【析点】 连日尽观土山,令人乏味,西望衡山,“苕荛半空”,自然心神为之一振。作者以众多土山衬出衡山的“雄尊特起”,再以众山如同“逊其高寒”的比喻,突出了南岳不与冈阜为类、雄峻高拔的气势。寥寥数笔,作者真把南岳衡山写活了。在这短短的描述中,我们隐约感到,范成大借鉴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描写西山的手法。永州的西山在湖南,衡山也在湖南,这之中因联想而借鉴是很自然的,更何况他九日的日记里还提及柳宗元所书的《般舟和尚碑》呢! 任文京 梁钦 三则 ·之三 十日,行舟数里,即再见南岳峰,崛敦可尊而仰1。带江别有小山一重,山民幽居点缀其上。桃李花方发,望之如临皋道中2。卢仝诗“湘江两岸花水深3”,至此方有句中意。 1崛敦:突起。2临皋(gao):在浙江,景色优美。3卢仝:唐代诗人。此处所引诗句见《有所思》。 【析点】 作者告别衡山继续溯江而行。“再见南岳峰”之“再”字,让我们想见湘江的迂回曲折;“崛敦可尊而仰”则是远观南岳峰的感受了。此时江边风景与开头所见也大不一样,“山民幽居点缀”,富有生活气息;桃花李花正开,南国春意盎然;引出唐人诗句使两岸景物充满诗情画意,“至此方有句中意”,又照应了三日至六日的日记,我们知道,此刻范成大的心情也渐渐地由暗淡而开朗了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