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题汴河亭》 - 唐·许浑 |
释义 | 《题汴河亭》 - 唐·许浑唐·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河北诸郡民众,开辟了大运河。运河的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就呼之为运河。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许浑《题汴河亭》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汴河亭”即筑于汴水之旁的亭台,刘禹锡《杨柳枝词》云:“炀帝行宫汴水滨。”这汴河亭大概就是当年豪华行宫的遗迹。诗的题目,《全唐诗》仅作《汴河亭》,《许浑诗真迹录》作《题汴河亭》,着一“题”字就清楚地表明这首诗不是咏物而是怀古之作,更近情理,所以不从《全唐诗》。 诗人经过汴河亭,顿生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不禁浮想联翩。隋炀帝开凿运河,建造行宫,种植堤柳,行幸扬州的历史图景一幕幕出现。行幸的场面最能表现炀帝穷奢极欲的特点,于是作者尽力铺排:在那百花盛开的季节,炀帝为了满足一己的逸乐,东游扬州,声势赫赫,巍巍壮观。先将那从昆仑山流下的黄河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然后带着百二禁兵及三千宫女辞别了宫阙,登上了龙舟,浩浩荡荡地向扬州进发。一路上,鼓声响亮,上入云霄,行云为之停止,星辰为之震动,拂浪的旌旗闪开时,能看见水中日月的浮影。到此,行幸的场面已铺写到了极致。最后,诗人笔锋急转。隋炀帝这种游荡荒淫的行径,终于导致了天下大乱,天下的起义军又归服于唐,炀帝在汴京所建的迷楼和陈后主的景阳楼一样没有好结果。 这首诗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铺排,即写诗用了赋笔。诗的前三联,作者全力烘托隋炀帝东游的盛况。先从炀帝着笔,总写东游的赫赫声势,再补写东游的准备,先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开凿运河,然后分写足以表现盛况的几个方面:跟从卫兵的气势、宫女的数量、东游时锣鼓喧天、旌旗蔽日的场面。这样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将昔日豪华的景象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铺排中,作者还交错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最明显的是夸张。如“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鼓声震天,挡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拂浪等等,都是诗人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是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夸张。然而,这四分之三的文字在诗中并没有明确表现作者的倾向,因而仅仅是铺垫。 二是对比。这首诗中,作者的倾向、对事件的评判、写诗的旨意,都是通过对比表现出来的。对比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整体的对比。诗的前三联是铺排描写,对炀帝东游的盛况可谓烘托到了极点。后一联来一个巨大的反跌,对炀帝东游作了彻底的否定。这样反差越大,对比度就越强,对读者的感染力也越大。第二是铺排中的对比。诗的前三联从表面上看,好象纯客观地写景,细细玩味,方知诗人良苦之用心。仅仅是皇帝东游一次,都要动用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耗费大量的民脂民膏,可见其荒淫无道之极。这是表面景象与所含内蕴的对比。第三是句中对比。最后一句对隋炀帝荒淫无道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无情的嘲讽。但诗人并不是直接评判,而是把隋炀为了淫乐在汴京所修的迷楼与陈后主的景阳楼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同样没有好结果,都成了亡国之君。这样通过景物的对比、意象的映衬表现出来的人物对比,更富有形象性,也更有韵味。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