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题林良九鸶图》 |
释义 | 《题林良九鸶图》王又曾 瑟瑟空江烟雾灭①,风漪百顷铺纤葛②。 渔叉不响欵乃空③,忽下空滩几堆雪。 画工之画真化工④,水禽不与陆禽同。 直从第一数至九,一一变相无一偶⑤。 写秋更得秋性情,色是秋色声秋声。 插头或作陂塘梦⑥,引吭或效鸦轧鸣⑦。 戏水或孤扬,衔鱼或双行。 或状孤高类野鹤,或矜娟秀如春莺⑧。 疏雨欲来莲叶暗,小洲初落芦花明。 良乎! 良乎!尔从何处得此态? 仿佛金沙港口停船对⑨,竹篙撑动忽惊回, 飞上青天与人背。 又记富春江上挽舟时⑩,一行遥下严光祠(11)。 渔梁无人晒还浴(12),斜日微风吹钓丝。 【注释】 ①瑟瑟(se):风声。②风漪:风吹水面而形成的微波涟漪。葛:葛布,织物的一种。③欵(ai)乃:摇橹声。④化工:自然之工,喻画家技法天成。⑤变相:形象变化万千,千姿百态。偶:相同。⑥插头:头伸在翅膀中。陂(bei)塘:池塘。⑦引吭:放声鸣叫。张华《禽经》:“鸣则引吭。”鸦轧:橹声。⑧矜:矜夸。娟秀:美好貌。⑨金沙港:在杭州西湖苏堤西北,是注入西湖的主要溪流之一。⑩富春江:在浙江中部,钱塘江自桐庐至闻家堰段的别称,风景秀丽迷人。挽:拉,牵。(11)严光祠:在浙江桐庐富春山严子陵钓台附近。严光,字子陵,东汉余姚人。少与光武帝刘秀同窗,秀即位后,请其至洛阳,授谏议大夫,光不受,辞归富春山。(12)渔梁:捕鱼时在水中筑成的坝堰。 【评说】 本诗选自钱仲联编《清诗精华录》。 王又曾(1706—1762),清代诗人,字受铭,号谷原,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乾隆十六年(1751)召试,授内阁中书。十九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他是秀水派代表诗人之一,能于汉魏六朝及唐宋诸家之外,融会变化,自成一家。著有《丁辛老屋集》。 林良,明代名画家,字以善,广东南海人,是明代院体花鸟画中变格的代表画家(见黎简《林以善画鹰歌》之评说)。花鸟是林良所长,这幅《九鸶图》,无论是立意构思,具象设色,意境创造,都堪称佳。王又曾的题画诗纯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画面形象,再现画面,将画境转化为诗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又给读者赏画品评以准确的引导。 前人曾说过:“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写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晁补之《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绘画作品要写出物象以外的形貌,却又不应使物形改变;题画诗要传达画外的含意,可贵之处在于要得画中物象之神态。王又曾深得这一艺术奥秘,他把林良画中的鹭鸶写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在幽静的清流边,人迹罕至,斜日映照,微风吹拂,一群水鸟悠闲地踱来踱去,尽情地享受着日光,沐浴清流,洗涤凡尘。你看,它们或是头伸埋双翅中,也许正在做着陂塘美梦;或是引吭高鸣,大概是在摹仿鸦轧的摇橹声;有的形单影只,独自戏水;有的双行排列,漫行水中,觅食衔鱼。其神貌,或高孤如闲云野鹤;或如春日黄莺之娟秀俊美。诗中连续几个“或是”,穷形尽相,描绘出画面形象的神趣,自然天成。 诗人对水禽形象的刻画还离不开环境、氛围的渲染和衬托。秋风瑟瑟,横渡空江,水面的烟雾也随之而或隐或灭,平静的水面也因之而形成一道道的微波涟漪,远望去仿佛是一幅巨大的吹皱的纤葛。在渚清沙白,一望无际的江面上,只有欵乃橹声回旋其间。忽然天空飘下一片“白雪”,降落空滩白沙之上,飞入芦花无处寻。这其实不是雪,而是一群白色的鹭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比喻,表现出水鸟飞行时轻盈迅捷的姿态。无怪乎吴应和在评此诗时云:“笔笔凌空,不著呆相,势如雪花落地,遇方成圭,遇圆成璧,多有天趣。有如此题画诗,转嫌虞(按:虞集)、赵(按:赵孟頫)诸贤尽守株矣。”其实这一凌空之笔,完全是来自画家的灵感,因而诗人在诗中对林良的画艺大为赞叹:“良乎! 良乎! 尔从何处得此态?” 而此下七句,诗人又在前文静态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生动的动态描写。大概是金沙港口的停船忽然启航,撑动竹篙,这便惊动了刚刚落定的飞鸟,它们又再次飞上青天。待渔人小舟驶出,回望江天,只见一行栖落于远处的严光祠边,还有一些又在渔梁之旁,沐浴于阳光普照下的清流之中,直至斜日微风吹钓丝,尽显和谐宁静,给人以无限遐思和神往。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