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雉带箭》 - 唐·韩愈
释义

《雉带箭》 - 唐·韩愈

唐·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 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 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 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 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 五色离披马前堕。

在王维的《观猎》诗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在冬天雪地里打猎的将军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在韩愈的这首诗里同样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形象,不过从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讲却与王维之作不同。

首先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在容量上来讲,比王维的五言律诗多,因此便更有了描写、叙述的机会,使将军的形象比较丰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不会作诗的人叫他再做几百韵,仍然不能写出好诗来,而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却可以写得含蓄、委婉、动人,这主要看作家的艺术工力了。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这首诗。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这两句为将军打猎先描写了环境气氛。虽然没有从正面写到打猎的人,但是却写出了打猎人的活动。他们在围猎区点上了一把火,使草木都烧了起来,把猎物驱赶出来。而这时打猎者却躲在别处,屏息静待,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猎物,所以显得“静兀兀”。这种“静兀兀”,是大规模打猎的前奏,正是为了衬托后面大规模的打猎行动的。而这时,猎人带去的猎鹰也放了出去,那野雉经不住火的熏烤,想从草丛间飞出来,可是一见到猎鹰,又赶紧躲进去。“出复没”三字,生动地形容了野雉——将军的猎物走投无路的状态,为将军的打猎作了有力的铺垫。这两句也还说明将军打猎是有他一套办法的。因此,虽然将军还未出场,读者脑海里却先已经有了一个将军的鲜明的形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两句,是承上而来的。就是说在“野雉畏鹰出复没”的情况下,将军引弓而不发。他骑在马上,盘旋不进,把弓拉如满月,却不轻易发射。他为什么在猎物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还如此谨慎从事呢? 因为他是“欲以巧伏人”,也就是说,要用自己射技的精巧来折服观猎的众人,来加强自己的威信。否则,一箭轻发,如若不中,将会有失大将身份的,这就是将军不轻易发射的缘故。一直到“地形渐窄观者多”的时候,将军才“弓满劲箭加”“惊雉”。这就是说,野雉在惊慌中躲入地势险窄之处,将军及其随从众人渐渐逼近,这时,将军方把弓拉满,箭射出去,而一箭就中了这“惊雉”。从打猎我们可以联想到打仗,对敌人不轻易发动进攻,而将一切优势加以发挥,将敌人逼到躲无可躲的情况之下,然后一举歼灭敌人。——这不就是这位将军的战略吗?有如此威武、勇敢、谨慎而又富有机谋的将军保卫我们的祖国,这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幸福吗?当然,这只是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的联想,但这样的联想是自然的而不是牵强的,恐怕也就是作者写诗的本意吧!

接下去的四句“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进一步以射猎的效果来衬托将军的神武。“冲人决起百余尺”是写鸟儿中箭后的垂死挣扎。本该中箭而亡,可是看到人群,它又决地而起,上冲百余尺。此时越写野雉的凶悍强劲,反而越能衬托出将军的射技的精巧。可是这毕竟是垂死的挣扎。随着的是“红翎白镞”和着中箭的鸟儿一起倾斜而下。翎,是箭羽;镞,是箭头。红白相间再加上野雉的美丽的色泽从天倾斜而下,确是十分绚烂夺目的。这时作者的笔转到正面描写将军身上:“将军仰笑军吏贺”,写出了将军潇洒豪迈的神态。和王维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把将军得意的神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一样,仰天大笑显得更直露些。这大概是两位将军的性格不同所致吧!作诗贵在有新意,所描摹的人物,与前人雷同,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后一句“五色离披马前堕”写野雉的结局。由于雉带箭后已死,所以五色之羽也“离披”,即杂乱起来,掉落在将军的马前了。

这一场射猎结束了。当然,大规模的射猎并不如此简单,而这里仅仅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插曲或镜头。我们知道,在古代,射猎本身是带有军事性质的行动,往往是练兵的机会,我们也知道,韩愈在这首诗里歌颂的将军是当时的徐州节度使张建封。韩愈曾经在《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一诗中劝张建封“当今忠臣不可得,公马莫走须杀贼”。而在这一首中却歌颂张建封的射技和狩猎,鼓励张建封为国平叛,从这一点上讲,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