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陶壅》 |
释义 | 《陶壅》
(黄寿祺 梅桐生译) 【注】 这是《九怀》中的第八篇,题为《陶壅》,陶,即郁陶,忧思积聚的样子。壅,壅塞不通。据《孟子·万章》上“郁陶思君兮”可知,此指屈子既疏,郁陶思君,冀幸君之一悟,然君门阻隔,无以上达,惆怅而独悲也。 开头四句为第一段,揭示“奋翼高飞”的原因,世惟杳杳,时俗混乱,作为正直之士的“我”,失意侘傺,无所归宿,无枝可依,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写“高飞”的缘起。接着写出行的仪仗之盛,八龙盘蜷,虹旌委蛇,胎息于《离骚》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兮委蛇”,而在字句上又有所变化。从 “观中宇兮浩浩,纷翼翼兮上跻”起写行程,这两句是一个过渡,一旦脱离溷浊污秽之地,顿觉眼界大开,神思飘扬,怡情悦目,飞奔而去。“我”先走水路,渡过弱水,在洲中高地上略作停留;继而陆路,屯车寻友,“道莫贵兮归真”,与《远游》思想吻合。得到 “皇公”赞扬后,即驱车前进,奔向九嶷山,但道路崎岖。最后用如椽大笔总写行色之壮,“炎火”、“万首”,既言行程之遥,又言行程之艰;“越”、“过”、“济”、“绝”,不仅言行程之速,而且点明又由陆路转至水路,水陆兼程,历尽艰辛。但当 “我”渡过北梁准备 “永辞”时,浩浩中宇顿时变了颜色,浓云密布,暗如长夜,狂风大作,尘埃翻飞,不得不在“阳城”暂作歇息,而自己已经精疲力尽,元气大伤。这第二段写 “行程”,扑朔迷离,若明若暗,似曾相识,又境界独开,姜亮夫先生认为这是 《远游》及 《离骚》的 “西征”之义 (《楚辞通故》第三辑)。但细译文意,似觉不确,就字句形式、叙述语气来看,颇类 《离骚》 “远行”之状,但就内容而言,却是表现 “上下求索”的,并突出追求的执着与失败,作者以恍惚虚设之辞,描述了行程中的一幅幅画面,而思想感情也随着画面的推出而不断变化,从而在光怪陆离中发掘人世的真相。 第三段写痛苦追求之后的冷静思考,与首段遥相呼应。在曲折追求失败后,“我”反而晓畅憭悟了,虽然希望有尧舜之兴、咎繇之遇,但现实太严峻了,今非昔比,“悲九州兮靡君”,虽说 “天涯何处无芳草”,却没有一个值得爱慕的,天下之大,竟没有一个 “矩矱之所同”的明君。这不仅正面回答了追求失败的原因,而且显示了 “我”的美好理想的实质内涵: 明君贤臣,君臣契合。 总之,这首代言诗并非泛泛而言,无病呻吟,对屈子失去君国后的忧郁愁闷,颇能揣摩、感受,且能进入角色表现,写出了屈子遭时不遇、思致郁塞的苦闷。在艺术上,亦颇得屈子笔意,以远行高飞的缘起、经过、感受,象征主人公政治生活的追求与不屈,而热闹的画面,浪漫的情调,又反衬出失意的无法排解。在句式上,采用了整齐的五言句式。并且在每句第三个音节之后间有语助词“兮”,前面三个音节为“一二”结构,第一个单音词往往是动词,以促动思绪的变化、场面的转换,这种句式见于《楚辞·九歌》,但《九歌》中第一个音节为动词的,虽有运用,还不普遍,而较多的见于另一种楚辞五言句式,如《思美人》 “登高吾不悦兮,入下吾不能”。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继承、融合了屈赋句式的《陶壅》句式。表现在: 一、句中 (一般在第四字)有语助词“兮”;二、每句的第一个音节一般是动词;三、每两句一顿,大都四句为一节。这些特点在诗歌效果上,则表现出鲜明的节奏美、和谐的韵律美,而这种节奏、韵律又与主人公快速而艰辛的行程、怅惘而多变的心情完全吻合。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