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逍遥游》
释义

《逍遥游》

《逍遥游》

散文篇名。选自《庄子·内篇》。战国庄周作。晋郭象《庄子注》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晋向秀、郭象《逍遥义》说:“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晋支遁《逍遥论》说:“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人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可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清王夫之《庄子解》说:“寓形于两间,游而已矣。无小无大,无不自得而止。其行也无所图,其反也无所息,无待也。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者,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今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说:“《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这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时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此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待”的,大至鲲鹏,小至鷃蜩;长寿若冥灵、大椿,短命若朝菌、蟪蛄,它们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似乎能各任其性,逍遥自由,然而仍然无不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都是不自由的。他理想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即摆脱任何条件的制约,与大自然化而为一,达到“无己”即“无我”的境界,在“无何有之乡”里获得绝对自由,无往而不逍遥,随遇而自安。庄子的这种绝对自由的观念只不过是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因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获得超脱一切限制的绝对自由。文章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技巧。构思开阔,想象奇特,通过大量的鱼虫鸟兽的活动、变化,自然事物的关系和传说故事,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语言富赡优美,音调谐婉,读起来铿锵悦耳,琅琅上口;笔势汪洋恣肆,于变化超脱中又词锋逼人。此篇历来受到学者推崇,明陆长庚《南华真经副墨》说:“意中生意,言外立言,絖中线引,草里蛇眠,云破月映,藕断丝连。作是观者,许读此篇。”清胡文英《庄子独见》评道:“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风清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3: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