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鲁迅《祝福》赏析和读后感 |
释义 | 鲁迅《祝福》赏析和读后感【析】 在封建的或半封建的中国,“妇女是最受压迫,寡妇就更没有社会地位,更受歧视和迫害。”。读《祝福》,面对着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几幅肖像画,我们倍感鲁迅论断的正确、深刻。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 脸是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是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画。“全白”的头发,“黄中带黑”的脸色,“间或一轮”的眼珠,不仅记录着她形体所受的摧残,更记录着她精神所受的折磨。据说,一个人遭受重大刺激、打击,或者深重的忧虑,头发可以在一夜之间由黑变白。祥林嫂年龄40岁左右而头发全白,这是因为她经受了严酷的刺激、打击,忧心如焚。“哀莫大于心死”。祥林嫂面部肌肉不动如木刻,“眼珠子不动”似死鱼,从表情上看不出悲哀的神色,正反映出最大的悲哀。 让我们再看看初到鲁镇的祥林嫂: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篮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封建婚姻制度制造了无数小女婿悲剧和寡妇主义。祥林嫂是其中之一。她被迫同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结婚,年轻守寡,非但得不到同情,反而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婆家的虐待。为着摆脱任人摆布的命运,她逃到鲁镇做工。“头上扎着白头绳”的特殊打扮铭记着她所经受的挫折和悲哀。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浙江一带的农家寡妇虽然尝到人间艰辛,“面色青黄”,毕竟年轻,生命力旺盛。两颊泛红。因此,只要觉得能用诚实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她就“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年轻寡妇的形象与临死前的祥林嫂对照,我们不由得为其青春的被吞噬感到痛惜。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篮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的这幅肖像与第一次到鲁家做工的肖像有同也有不同,有变也有不变。无论同或不同,变或不变,所带来的是同一个信息:祥林嫂在生活中遭遇了新的不幸。“仍然头上扎着白绳,”祥林嫂又死了丈夫,再次成为寡妇。对于被迫改嫁,祥林嫂先是“嚎,骂”,继之“一头撞在香桌角上”,以生命抗争。所幸贺老六倒是一个诚恳、朴实的庄稼汉,他对祥林嫂很好,到年底还生了个小孩。然而在那年月,“好运”是不可能在山里人家长驻的。伤寒夺去了贺老六的生命,狼叼走了小孩阿毛,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之痛重到鲁家帮工。难怪先前“两颊还是红的”,而今“血色消失”; 先前“顺着眼”,而今虽“顺着眼”但“眼角上带着泪痕”。不是在泪水中过日子,哭干了泪水,是不会留下一看便知的痕迹的。眼里流泪,心里滴血。透过祥林嫂眼角的“泪痕”,我们窥见到她心里的“血痕”。祥林嫂的辛酸际遇不是什么“天有不测风云”。伤寒未愈而去吃冷饭,是贫穷、疾病、愚昧交相作用,带给贺老六的厄运。阿毛被狼叼走,如单四嫂子的宝儿被病魔抓去一样,都是寡妇主义带给劳动妇女的灾难。祥林嫂的血泪是痛苦和悲伤,更是“无声胜有声”的诅咒和控诉。 最后我们看看将被踢出鲁家大门的祥林嫂: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阿毛被狼叼走,祥林嫂不胜悔恨,她重复诉说同一个不幸的故事,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同情和安慰,以减少些凄凉寂寞,驱除些精神上的苦痛,但所得的不是同情和安慰,而是冷淡与讥笑。姚纳克失子之痛无法宣泄,他还可以向老母马倾吐,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似乎比契诃夫笔下的老车夫更加悲苦。而这时封建迷信又同封建礼教、封建势力勾结,进一步对祥林嫂施加精神压力。祥林嫂挣扎着捐了门槛“赎罪”,但祭祀时仍不准沾手。祥林嫂的梦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她不但生前受罪,还要带着耻辱的伤疤,带着被两个鬼的男人锯而分之的恐怖走向死亡。这就是祥林嫂 “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 原因。“惴惴”是被吃者灵魂的颤抖! 倒毙前,祥林嫂不是还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么? 她对死后的处境也交织着希望和恐惧呵。被踢出鲁家大门前的祥林嫂的肖像与再到鲁家时不同,与临死前只有程度之差。死的结局是肯定无疑的了。 农妇祥林嫂苦难的一生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 年轻守寡、外逃帮工,被婆家卖; 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大伯收屋,重到鲁家;捐了门槛,仍被判为罪人;被鲁四踢出大门,沦为乞丐。上面呈列的四幅肖像画,浓缩地反映出祥林嫂命运变化的几大波折,勾画出她悲苦的人生轨迹。 “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①祥林嫂就是被四条封建绳索活活勒死的。是族权使她被迫改嫁,夫权使她因改嫁而蒙受耻辱,神权使她精神受煎熬,封建阶级的政权使她备受剥削,压迫、凌辱而无法抗争。四幅肖像画有力地揭示出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对祥林嫂的严酷摧残。祥林嫂的苦痛不仅是生活的苦痛,更是心灵的苦痛。鲁迅的独特贡献在于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充分地反映了封建 “四权” 对劳动人民的精神虐杀。 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③所谓“画眼睛”。喻指选择最能代表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片断,用简练的笔墨,生动地加以描写。“画眼睛”不限于眼神的描写,也不限于肖像的刻画。不过仅从《祝福》提供的肖像画,也足见鲁迅是怎样深得“画眼睛”手法的神髓,是怎样擅长于“画眼睛”。他写祥林嫂的头发、眼神、脸色、服饰,当然还有言行举止,笔法均极洗炼,然而又总能透视出人物的命运,性格、心理和作家的思想感情,内涵极为丰富、深刻。确乎有 “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的艺术功效。 如果说鲁迅刻划祥林嫂着重在“画眼睛”,那么,他刻划鲁四老爷着重 “白描”,特别是 “讽刺性白描”。“白描”与“画眼睛”本无大异,二者共同要求精炼、含蓄、传神,只不过 “画眼睛” 突出和强调了 “选取特征”这一层意思。我们将二者分开,无非表明:鲁迅在画鲁四老爷的“眼睛”时,既未用华丽眩目的词藻,也未借助比喻、陪衬一类修辞手法,而是如实、逼真又微带讥讽地再现其表情、动作、言语,寓腴厚、丰澹于平淡、简朴,有如中国画的“白描”技法:不着色彩,墨线勾勒。 祥林嫂先后两次到鲁家做工,鲁四老爷表情只是一个“皱了皱眉”、“照例皱过眉”,文字简单韵味极深。第一次“皱眉”,刻划出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轻蔑和厌恶,它的潜台词是“不祥之物!”或“下贱货!”辱骂,又限于“心声”。这很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身份。坚决维护封建礼教,在外表上尽量做得“文而不火”。这样,尽管鲁四老爷勉强同意祥林嫂留下供驱使,然而已经藏下了封建势力迫害她的必然性。“照例皱过眉”,也表示鄙弃,不过内涵不同。前次“皱眉”鄙弃祥林嫂是寡妇,这次“皱眉”却是鄙弃其再嫁再寡。对于“不节烈的女人”,道学先生本绝对容不得的,然而“‘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③。基于此,鲁四老爷用了阴险诡谲的态度来对付祥林嫂:暗暗告诫四婶,说祥林嫂是伤风败俗的女人,不让摸祭品。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利用神的权威,剥夺祥林嫂做人的权利,从而已为其设下了死亡的陷井。 祥林嫂被绑卖,鲁四老爷的话也只有两个“可恶!然而……”,同样言简意丰。第一个 “可恶! 然而……”是发在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被婆家抢走的消息之初。“可恶!”无非是骂祥林嫂的婆婆居然敢跑到他堂堂鲁四老爷家抢走佣人,好大的狗胆!为什么紧跟着又来个“然而”大转变,嗫嚅不语呢?我们将省略的话补充出来是:“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也就无话可说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石门板背起走。”照鲁四老爷看来,女人天经地义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死了,女人就是婆婆家的“不动产”,婆婆“有权”任意处置媳妇、打骂,出卖都是“理”所当然。第二个“可恶!然而……”是鲁四老爷冲着介绍人卫老婆子说的。卫老婆子拆了他的台,丢了他的脸面,当然“可恶”。不过,卫老婆子既表示“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口气不妨缓和过来:“恐怕你不一定能够再推荐一个像祥林嫂那样顶用的人来了吧?”——“然而”之后的省略号当是这个意思。好一个“宽洪大量”,骨子里竟是这样狡诈和贪婪。 祥林嫂“寡死”,鲁四老爷吐出的也只有两字“谬种”。他不同情,反骂祥林嫂死得不是时候,冲了他“祝福” 的喜气。 《祝福》关于鲁四老爷的直接描写主要就是以上几处。虽然只是一个表情、一句骂语,却集中反映出封建“四权”的焰焰威势,在祥林嫂命运波折的关头支配了它的发展方向,直至决定她的死。每一表情,每一骂语,仅用三五个字,然字字都是从语言矿藏中提炼出来的铀,它们一以当十,以简胜繁,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它们朴实无华,却又鞭辟入里,具有内在的讽刺力量。所以虽寥寥几笔,却道出一个在道貌岸然的外表下掩藏着的虚伪、冷酷、自私和残暴的性格。与张牙舞瓜的恶霸地主不同,鲁四老爷作为一个封建卫道者,他是用软刀子杀人,比起露出青面獠牙、张着血盆大口吃人更具隐蔽性、欺骗性。 “祝福”现在一般用来表示美好的祝愿,过去的含义不同,是指我国某些地区过旧历年时,用鸡、鸭、猪肉和香火供奉祖先和天神,祈求赐福。“祝福”和封建“四权”关系密切。整个“祝福”的过程和场面,可以说是封建 “四权” 的形象而又集中的体现。 “祝福”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基干。祥林嫂到鲁家帮工,是因为鲁四老爷家祝福很忙,需要人手;祥林嫂到鲁家最忙之日,也就是祝福之时; 后来祥林嫂精神失常,沦为乞丐,原因是她再嫁再寡,“四婶”按照四老爷的嘱咐,祝福时喝止她布置祭器,“赎罪”后仍不准她插手祭祀; 最后,祥林嫂惨死在祝福空气最浓时。《祝福》就是写祥林嫂“祝福”的故事,祥林嫂一生的几个重要阶段,都和“祝福”相连。故事情节的演变,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都纽结在“祝福”这条主线上。作品就这样紧紧围绕“祝福”问题,展开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祝福”不仅是人物活动的中心线索或题材,而且是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④未尾那段祝福氛围的描写,抓住放爆竹的细节,着重渲染年终祝福的景象。但颜色是浑浊厚重的“灰白色”,声音是沉闷震耳的“钝响”……令人感到窒息抑郁和烦乱。这,与其说是自然环境气氛,毋宁说是社会环境气氛。它笼罩在祥林嫂的头上,决定了她悲剧命运。次日阴暗天空下“满天飞舞”的雪花更使人联想到“北风吹,雪花飘”,显露出祥林嫂将死的预兆。 作品结尾,再次写了新年祝福的景象,那是新年热烈气氛的渲染。与开篇的祝福景象描写相比较,气氛更浓。此时此刻祥林嫂正倒毙在冰天雪地中。“祝福”对祥林嫂的悲剧来说,则是一种深刻的讽刺。“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祥林嫂之死,非但不影响“祝福”,反去了一个不祥之物,使人神皆大欢喜,“祝”起“福”来更惬意。这是何等悲怜的人生。“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⑤信哉! 也正是从祥林嫂之惨死,人们看到了 “祝福”的真面目:“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醉醺醺所举行的 “祝福”无非是一种吃人的仪式。吃了人,带给人悲哀,还要装点欢笑,制造幸福的气氛,以此掩盖其吃人的痕迹,抹掉人们对惨死者的悲哀。“祝福”吃人的历史将翻开新页而已。 “祝福”作为一种传统的祭典,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很少人注意到在一片祝福声中所演出的一幕幕人间惨剧。惟鲁迅在“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探索前进途中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历史意义,并加以改造和生发,提炼为故事情节,用以塑造典型人物,表现重大主题,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提出了愤怒的控诉。尽管鲁迅当时还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作品所显示的博大精深思想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反过来,正因为作家站在时代的制高点观察和思考,他才能从生活中发掘提炼出典型的情节和人物,并用以表现重大的主题。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横排本)第31页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