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高阳台 |
释义 | 高阳台作者在南宋灭亡之后,流寓江南,隐居不仕,当友人陈君衡被元朝征召北上时,做此词以赠友人,8词分为上下两片。 上片一开始为场景描写。作者采用了一个长镜头。你看: 在广阔无垠的北方沙漠中,元朝大队的仪仗车马队伍迎面徐徐而来。那鲜艳的旌旗随风飘摆,显得格外的耀眼夺目。“万里”极言沙漠的广阔。因为广阔,远看似乎沙漠和天空相接,天空显得很低,故大队人马好像是从天边走来。这几句写元朝的使节远道而来,命令陈君衡北上。“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攲”,写陈君衡接到命令,就要起程了。临分手时,作者在野外为朋友设宴饯行,依依话别。但见陈君平身穿官服,宝带紫绶,头上的皮帽被野风吹得歪斜了。这两句写近景,是送别的场面描写。下来接着写分手后,友人踏上征途。途经秦山汴水,游览中原的山水名胜。骑上骏马,携着美姬,吹笳击鼓,纵情游乐,兴致上来,不免即景赋诗。中原一带,本来是宋朝的国土,宋亡后,归元朝统治,作者在这里极力渲染陈君衡游乐的场面,其讽刺意义是很明显的。 上片几乎全为景物描写,而事态的发展过程却交代得很清楚。从元朝仪仗队的到来,到送别,以至于友人北上经过。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迭次更换空间,境界开阔,富有气势。 下片的开始写友人到大都后的生活。只写一个场面,高度概括。一个隆冬寒夜,元朝皇帝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受降的臣僚,陈君衡也在其中。他们尽情畅饮,酒酣耳热之后,已经夜阑人静。走出宫殿,欣赏夜景,看到周围的山野上白雪皑皑,冷月一轮悬挂天空,映照在冰冻的河面上,拂晓的陇头白云齐飞。这又是一个长镜头映射。紧接着,作者又调转目光,由远及近,地点由北方回到南方,从描写友人的生活转向对自身的观照。作者慨叹自己已是垂老余年了,朋友一去,归日无期 他在仕宦得意之时,还会挂念自己吗?还记得江南隐居不仕的朋友们?是否还有对故国的怀恋之情呢?作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方回”既是自指,同时也指“江南遗民” ,以及灭亡了的南宋王朝。“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春天来了,西湖岸边的柳树已经吐出新绿,在和熙的春风吹拂下袅袅起舞。春雁呢喃着飞向北方,去寻找它的故巢。“人”即陈君衡,雁已归而人不还,“人” “雁”相比,人不如雁有情也。最后写道: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折梅寄赠,表示对朋友的相思之意。“折尽”极言相思之深。简直到了无法表达的地步。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陆秀夫等爱国志士,坚贞不屈,以死殉国,表现得英勇顽强。刘辰翁,林景熙以及作者等人保持节操,“耻事二姓”,不屈膝投降,流寓江南,隐居不仕。而陈君衡却应召北上,在故国的土地上“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诗酒、山水、美姬,尽情游乐。丝毫没有亡国的沉痛感和耻辱感。仕宦得意,“乐不思蜀”。下片中“谁念方回”、“人未南归”、“难寄相思”都有难言之意。作者对陈君衡仕元是有看法的,所以在词中含蓄地讽刺和指责了他。与其说词中表达的是对陈君衡的相思,还不如说借此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 这首词艺术特点有三: 一是成功地运用想象的手法。作者想象到千里之外的沙漠,友人经过的秦山汴水,以及大都的生活,如同亲眼目睹一般。很是逼真。二是作者在剪裁上很有功夫。写景写事,选取有代表性的场面,没有多余笔墨。寥寥数笔,便展示出一个开阔的空间,清晰地交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三是运用对比手法。“人”和“雁”对比,“我”的心情和朋友行为的对比,在对比中达到深化主题的功效。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