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陶四翁 |
释义 | 陶四翁·施德操· 禹锡高祖,谓之陶四翁,开染肆,尝有紫草来,四翁乃出四百万钱市之,数日,有驵者至,视之曰:“此伪草也。”四翁曰:“何如?”驵者曰:“此蒸坏草,色泽皆尽矣,今色在外,实伪物也,不可用。”四翁试之,信然,驵者曰:“毋忧,某当为翁遍诣小染家分之。”四翁曰:“诺。”明日驵者至,翁尽取四百万钱草,对其人一爇而尽,曰:宁我误,岂可误他人耶!”时陶氏资尚薄,其后富盛累世,子孙登第者亦数人,而禹锡其一也。禹锡名舆谐,钱塘人。 〔选自《北窗炙輠》〕 读罢这篇小小说,陶四翁的形象是令人难忘的,当然,驵者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小说,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字,只写了小生产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所买生产资料是伪劣品,应该怎么处理?就是在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和采取的做法上,小说展示了两个不同人物的道德品质。 俗话说,做买卖的没有不赚钱的。以获利为目的,这是一切商人的经营之“道”,本无可非意。是要钱财,不要人格;还是宁舍钱财,保全人格,则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人的“有德”与“缺德”的标准。这篇小说,就是从一件事情,两种人格上,刻画了两个品质不同的人物。 陶四翁开着一家小“染肆”,想来这个作坊也是不大的,因“时陶氏资尚薄”,他出了四百万钱买紫草,为的是维持染肆的生产活动。四百万钱,对于他来讲,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并没有看出紫草是伪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陶四翁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小生产者。驵者则不然,驵者,这种市场的经纪人,见多识广,他们的职业,注定了他们为人的精明甚至诡诈。因此,四翁买了紫草后,“数日,有驵者至,视之曰:‘此伪草也。’”只是看了一眼,他便马上断定,这是假的,并且能够详细指明从色泽上可以辨出“此蒸坏草”,“不可用”。“四翁试之,信然。”对于驵者的话,陶四翁只有在自己实践之后,才能辨明草之真假,才肯相信驵者,这也更补充说明了他的性格——小生产者固有的执拗、木讷、直质。一个是只知花钱买却不辨草之真伪的陶四翁,一个是经验丰富、精于生意之道的驵者,在生产、生活能力上,他们是有高下之分的,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又想赚钱,而买来的紫草又都是伪草,小说写到这里,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往往在这种时候,人物的思想表现得也最为充分。怎样处理这批伪草?“精明的”向前走了一步,倒向了“奸诈”,驵者劝慰陶四翁不要着急“某当为翁遍诣小染家分之”,他要帮助陶四翁把这损失转嫁他人,紫草是伪草,小染家买了照样也是不能用,这一点,驵者当然是明白的,但是只要帮助陶四翁卖掉这四百万钱的伪草,使四翁少受损失,他想他能得到的好处自然是不会少的,至于小染家们的死活,实在也就顾不上那许多了。陶四翁又是什么态度呢?他回答说:“诺”。同意了,一个“诺”字,勾画了陶四翁作为一个小生产者要赚钱,赔不起的本质面貌,虽然他不精明,但在钱财上表现了一种本能的渴求;一个“诺”字,点写了陶四翁灵魂深处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多重性格;陶四翁最终是把伪草烧掉了,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决定的,这个“诺”字,说明了陶四翁性格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阶段,这个情节的构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故事如果写到这里,便也算一篇完整的小说,来龙去脉清楚,然而却偏偏没有完。第二天,当驵者来的时候,陶四翁把四百万钱草全部搬出,当着驵者的面,一把火烧掉了那些伪草。这真是一个惊人的转折!让驵者意想不到,也让读者深感意外,可仔细一想,却又在意料之中,联系前面陶四翁的为人,对他一把火把四百万钱草烧掉,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他终归是一个老实人,在人格与钱财发生矛盾时,他选择的是人格,“宁我误,岂可误他人耶!”这质朴却有力的话语显示了正义力量的胜利,它是陶四翁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所选择的“有德”之道。这便与驵者如期而至,只待遍诣小染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完全不一样。 这篇小说采取了对比的手法,在围绕处理伪紫草的问题上,驵者的损人利己与陶四翁的不误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人之道的两种不同品格交相辉映,美的表现得更美,丑的表现得更丑,对比的双方,各自的性格、道德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了。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