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陈琳 ·神武赋并序 |
释义 | 陈琳 ·神武赋并序伫盘桓以淹次,乃申命而后征。觐狄民之故土,追大晋之遐踪。恶先縠之惩寇,善魏绛之和戎。受金石而弗伐,盖礼乐而思终。陵九城而上跻,起齐轨乎玉绳。车轩辚于雷室,骑浮厉乎云宫。晖曜连平白日,旂旐继于电光,旆即轶乎白狼,殿未出乎卢龙。威凌天地,势括十衝。单鼓未伐,虏已溃崩。克俊折馘首,袅其魁雄。尔乃总辑瑰珍,茵氈幕幄。攘璎带佩,不饰雕琢。华珰玉瑶,金麟牙鹿;文贝紫瑛,缥碧玄绿;黼锦缋组,罽毼皮服。 陈琳这篇 《神武赋》是为曹操北征乌桓而作。乌桓原为汉东胡的别支,居住在今辽西南部,常在秋高马肥之时,纠结部落,纵骑兵侵掠汉边地。曹操在打败北方割据者袁绍之后,袁绍子袁尚、袁熙率败兵投奔乌桓,勾结乌桓入侵北方边地。于是在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兵北征乌桓,随军出征者多人。陈琳从征,因其刚刚归顺曹操,自然要表现对曹氏效忠之心,故而赋中充满着颂赞之情。 这篇序文是读全赋之纲。序文中交待东征乌桓的时间。统帅为大司空武平侯曹操,率天子六军,数以万计的辎重车辆,多如云集。于易水 (河北易县境内)检阅训练战阵。大军暂时驻扎在北平(今河北满城)。军威雄壮,神采焕发。可以称作是无敌的铁军,无人敢与较量。《汉书 ·严助传》中就有“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言莫敢校也”。孙子兵法中 《谋攻篇》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曹操征乌桓之事,当时名士孔融就反对,写信于曹操,极尽讥讽之意。孔融书信中说: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萧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指责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扫荡得萧条一空,穷兵赎武焚掠竟尽。进而讥讽,照此下去,不仅可以消灭今日乌桓,也可以对古代肃慎族不贡之罪,丁零族盗苏武牛羊之行,一并处理了。于此可见孔融对曹操恃武力,连年东征西讨是反对的。陈琳则针对孔融等反对意见,指出他们思想方法片面、知识短浅,不足以论国事,更不能理解曹操的深谋远虑。尤如身居巢穴之人,不知天地的广大;在小水泡中游动之人,又怎么能知道沧海之深呢!当然道德行为高尚的曹公,器量广大,不是这些说长道短的小人所能理解的了。一方面批评反对者,另一方面又借以赞美曹公的器量才识,远见卓识,无人可比。把握这篇序文的内容与思想,有利于理解赋文。序文叙事简洁,排比句气势纵横,长句舒缓而有情致,更兼比喻贴切,富有哲理性,蕴含讥讽之情。此文显然是受庄子散文的影响,汪洋恣肆,寓事说理。下面的赋文本体,正是从此引发的。 赋文三十二句,可分为四个层次,从接受王命出征、行军气势、不战而胜,到总获胜利的描述,层递而情深,气魄宏大,意象飞动,想象与夸张神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一篇胜利的赞歌,是一篇英雄的赞歌。 赋文第一个层次共八句,总写出征乌桓是奉王命,所追求的是平寇乱、息战火,实行礼乐威服与德化的和戎安邦政策,最终获得民族和解、边境安定的社会局面。文中前两句直接入题:“伫盘桓以淹次,乃申命而后征”。大军驻扎在边境上,陈兵巡察,历时很长。于是对乌桓反复申述王命,然后出兵边塞,深入敌境。这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先礼而后兵”的传统习惯做法。军队的战事行动,必待皇帝的批准,方可出征。征讨敌人之前,又必须下战书,申述王征之命,揭露敌人的罪行,以示征伐之有名,声明正义在自己一方,以获得民心。盘桓与淹次,状出大军游动边塞,而不进兵,并且长久驻扎,以对敌人示威,使其不战而降、减少伤亡和破坏。写王命,正表明此行动不是个人的好恶的行动,而是奉皇帝之命令,代表国家的利益,又上符天意。不仅主帅个人感到荣耀,而且证明师出有名。这一开端写得有理有节,非为好战,捞取个人功名富贵,而是为了统一大业。 接着的六句申明主帅的思想,紧追古代晋文公的后尘,而深入到北狄百姓生活的疆土之上,考察狄民之情,目的是为了和睦安定。我们最厌恶的是晋人先縠勾结赤狄挑起伐晋的战争,他被惩办杀死,是罪有应得。我们最崇尚的是晋人魏绛的对山戎族的和戎政策,和解友好。所以我们希望你们接受礼乐德化教育,而不再征战(一说收敛金石武器而不征战亦可通。关键词是对金石的理解。可作武器之用;又可作乐器讲,引申其义礼乐文德教化),因为礼乐德化的教育,可以长治终始,这是从治国的根本来考虑的。这六句是采用古代正反两方面事例,而且又引来不同的结果,表明自己对这正反事例的不同爱憎,从而宣扬自己的和戎的观点,而进行战争,是因为乌桓的侵扰。先礼后兵,劝说其和睦友好,不再挑起战争,接受礼乐文德教化,从而化解这次战争矛盾。这正是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表露。 先縠原为晋国大夫,阴谋勾结赤狄,挑起伐晋的战争而被杀,这是破坏与邻国和睦友好的关系。这一点正暗示东汉袁绍之子袁熙、袁尚勾结乌桓挑起边境战争,破坏了和平安定的睦邻关系。东汉政府对袁熙、袁尚是要惩办的。魏绛是晋国士大夫,主张对山戎族和睦,并且出使山戎,与山戎国王无终子立下盟约,解除了晋国北方边患,这就是和戎政策。这一点正表明对北方少数民族属国所采取的正确政策,用以攻心,取得和解,免除战争。这两个历史典故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典故暗示作用,贴切丰富,引人深思。由此才引出下面的两句治国的根本主张,治国不以战,而以礼乐文德,只此才能长久治安。这种观点的宣示,一方面对敌人攻心,先礼后兵;另一方面又是回答朝廷内部政敌的言论,为这次出征乌桓而辩护。总之为下面深入敌境,擒王收宝做了理论的铺垫。 第二个层次共八句,从“陵九城而上跻”至“殿未出乎卢龙”,铺陈渲染军行神速,士气昂扬,军容壮盛,暗示出它的无比威力。前四句又总写跨山登高之情。登上九城高山(今辽宁凌原县境内)而继续登高。跻,写出军士前赴后继,恍如跻身天上之状。因幻想出军士们已经与天上玉绳星同轨同起,夸张至极。玉绳,天上星名,在玉衡星北的两星,古人称之涓玉绳。形容山高入天。这是仰视角度所观察的总体形象,静中有动。下面两句就是写动态,从听觉入笔,车轩 (有车帷之车)飞奔,其声辚辚,仿佛在雷神殿堂里发出。轰鸣贯耳。万千骑兵腾空飞上了云神的仙宫。夸张和以神话,写其神速。动态超常,但又不觉失真。这四句铺张扬厉,想象奇异,夸张至极,和以神话,状出兵行神速,又无险可阻,声威震天,士气高昂。 下面四句状写军行之众。军士的兵器明晖光曜连接着炎热的白日,军旗飞舞闪光如同相继于闪电灵光。旂,指绘有龙形的旗帜。旐,绘有龟蛇的旗。这两句用修辞中借代手法写兵器耀眼,军旗众多,又以比之白日与闪电,从形、光、色上夸张描写,借以突出兵的精良装备和逼人的精气。下面两句是说旆 (先锋之旗)旗已经超过白狼县城 (在今辽宁凌原境内),而最后的部队还未走出卢龙塞口 (今河北喜峰口一带)。军队前锋与后卫部队相距二百多里。这两句从空间上夸张军士之众,绵延起伏数百里。声势浩大,正义之师,何坚不摧。总之这八句作者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加以夸张描写,军威军神,呼之欲出,不言主帅,而主帅自在其中,借众托主,为下面不战而胜作了伏笔和蓄势。 第三个层次共六句,从“威凌天地”到 “枭其魁雄”,总写其不战而胜。军队的威风可以凌犯天地,气势可以囊括四方,一通战鼓未敲,敌寇就溃散,分崩离析。于是就能大量割取敌人左耳和脑袋,用以报功。并且能斩杀罪魁的脑袋示众。十衝:指多方要道。单鼓,指发起进攻的头通鼓。克,能。俊,大。馘,割敌人左耳。枭,把砍下脑袋悬挂在高竿上示众。这六句四字排连,一气贯下,以势胜人,痛快淋漓。在描写手法上叙事中有夸张,刻画时刻相连的连续性动作,因果相续,连锁勾结。更兼声调抑扬高下,急转承接,宛如贯珠,目不暇接,耳不辍听,置地有金石声。把赋文的声、情、意推向高潮,为下文的胜利喜悦做了铺垫。 赋文第四个层次,即结尾的层次,共十句,从 “乃尔总辑瑰珍”到 “罽毼皮服”,总写获取战利品,夸耀武功。于是就把乌桓贵族的珍奇瑰宝,收敛聚集起来,地毯毛氈,帷幕帐篷。夺取他们佩带的美玉饰物,以及那些还未来得及佩饰的美玉,还有那些上品珰珠,光彩照人,最宝贵的玉瑶都不放过。用黄金塑成麒麟,用象牙雕成的鹿雕,彩纹的贝雕,紫色的水晶,青绿色碧玉,黑绿色的绿青,黼缋形的彩锦和彩绘的丝组,用毛织成的罽毯毼布,用毛皮作的衣服,无一放过。缥碧:淡青色的玉石。玄,浅黑色。绿,绿青、石绿,可作颜料,可作药物。黼 (fu),黑白相间花纹图案。锦: 锦缎。缋,通绘,彩绘。组,丝带。罽 (ji),毛织地毯类,毼 (he)毛织布料,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所珍视的宝物,是其生活必需品。诗人根据所列的宝物特性,从色彩、形状、质地等方面加以描写,显示其不同的价值。总括之为珍奇瑰宝。如御寒用的茵褥帐幕,女人、男人佩戴的华珰玉瑶、璎络佩玉,观赏的金麟牙鹿、文贝紫瑛、缥碧玄绿。穿戴床盖的锦锻缋组,罽毼皮服,显示出高贵华饰。收掠这些宝物,作为胜利品,一一罗列,说明乌桓族所贵重宝物,已不为其所有,显示出东征大军的巨大胜利,借以歌颂主帅曹操的丰功伟绩。 这篇赋记叙征行,铺张扬厉,笔墨酣畅,歌颂了曹操东征乌桓的伟大功绩,暗示曹操的雄才大略,同时也对政敌的反对意见作了理论上与事实上的驳斥,为东征正名,虽然是歌功颂德,但却是歌颂正义战争胜利,维护的是民族和睦,国家的统一安定,不过也反映了战胜者的掠夺性,以掠夺胜利品,显示出自己的强大武力。 这篇赋文笔法是写实的,但却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因素,发挥其浪漫主义奇想,拓展时空,古今相印,以资证取;托事寓意,夸张幻想,由实入虚,造境雄大,兼调动各种修辞手段,视角多变,动态静态相间,光华耀眼,五色相宣,令人耳目一新,心神畅快。罗列奇宝,如数家珍,物性突出,赞不绝口,表现出胜利者愉悦,取得和平安定的宝贵,不独是掠夺财宝的贪心。 从这篇征行赋中可以窥知刚刚归顺于曹操的陈琳的心态,既有对东征乌桓的颂赞,又有渴望国家安定统一与邻国和睦相处的愿望,于中可见陈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