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失意苦闷 |
释义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失意苦闷【题解】 这首诗是陈子昂从军时的失意之作。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强烈悲愤以及生命个体面对茫茫宇宙、悠远时空所感悟到的深刻孤独和寂寞之感。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任随军参谋,武攸宜不懂军事,亦不采纳陈子昂的意见,反而把陈子昂降为军曹。在这种情况下,陈子昂眼看报国宏愿不能施展,怀着巨大的悲愤,登上幽州台,感叹燕昭王招贤兴燕的史实,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苍凉悲壮的《登幽州台歌》。 【全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①悠悠:遥远,无穷尽的样子。②怆然:忧伤悲痛的样子。 【大意】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地是如此广阔,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 衣襟! 【鉴赏】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契丹入侵。陈子昂随武攸宜出征,在幕府担任参 谋,进言并表示愿为前驱,遭拒绝,被贬为军曹。其报国之志,化为烟云。有感于战国 时期燕昭王之礼遇郭隗、乐毅等历史事迹,登蓟北碚城楼,高吟出苍茫道劲、慷慨悲凉 的旷世绝作《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失意苦闷的诗。首二句言,见不到燕昭王重用郭隗、 乐毅那样的时代,暗示自己生不逢时,未能遇合明主。后二句写诗人面对浩瀚无穷的 宇宙,傲然独立,睥睨一切,能不情感起伏跌宕? 天地悠悠,唯独英雄的功业伴之永存; 人身眇眇,恰似菇菌的生命显得短暂,宏愿变泡影,壮志化烟灰,能不“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面对浩浩苍穹、悠悠历史、眇眇人生精细思考所产生的伟大的孤独感。这里不仅 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昂首而立的孤独悲愤者的高大形象,也感受到了他那悲慨的豪侠之 气和落拓不羁的情怀。此诗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空间的辽阔,抒发了人生孤独 寂寞悲苦的情绪。此诗深受楚辞体影响,写得苍凉悲壮,遒劲有力;且押上声马韵,句 法参差,音节或急或缓,富于变化,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697年。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军中多次直谏,进献破敌计谋,不但不被采纳,反而由随军参谋降职为军曹。在武攸宜的错误战略指挥下,结果唐军连败。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又称蓟丘)。幽州,战国时属燕国,燕昭王执政后,为振兴国家,抗御强大的齐国,筑黄金台,置金于台上,广招天下人才,乐毅等豪杰之士应招而来,昭王亲为推毂。国势日盛,乐毅麾师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陈子昂登幽州台,想到的就是古人的这个故事,再想到自身遭遇的种种打击,不禁悲从中来,慷慨悲吟,写下这首诗。 这首登临眺远之作,无一字写登临,也无一字写景色,而抒写心情和抱负。诗人独立苍茫,面对无垠的宇宙,想象历史的过客,古时明君待贤以礼,贤臣大展抱负,令人钦慕,往者已矣,已不得见;后世当有明君重用贤才,人生短促,难以等待。天地无穷,岁月如流,功业难就,使诗人感慨悲怆,难以自持。短短四句诗,俯仰古今,目极天地,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表抒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胸怀大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郁闷和无限孤独的情怀。《唐诗快》说此诗“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诗中的情感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在艺术上,本诗也表现了陈子昂诗的语言刚健质朴,节奏流畅而抑扬,气势雄浑苍凉。体式基本是五言,后两句虽有六字,中间各有一个衬字(之、而),使节奏上多一个停顿,音节就富有变化。诗人不用五言诗通常所用的上二下三句式,而用上三下二的别扭句式(即一个单音节词起领),并且用的入声韵,都适合他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过去选家把这首诗归入五言古诗。陈子昂既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即是五言诗,为了加强艺术效果,他也改换句式,并且加衬字,他写的是自由诗。 【评】 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概!宇宙万物,时间空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诚如明人黄周星评:“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神。”(《唐诗解》卷二)。但从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却又一切皆无:无雕饰、无刻画、无铺陈、无词藻、无意象,只有一腔情怀,脱口而出,满怀意绪,如歌如舞。 此前两句诗,语或有所本。《诗话总龟》前集卷六引有刘裕称赞谢庄《月赋》的评语:“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作者’。”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