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陈化成 |
释义 | 陈化成先是,吴淞口南北两岸。南系公自将,北为牛制军。檄令太湖水师镇守,公以其师多怯弱,力阻之,不从。 五月八日,谍人来告云,西人船势将直逼。公乃登炮台,持远镜窥探,知敌船将至,饬弁将巨炮装弹药以待之。无何,遥见黑雾漫天,奔腾渐近,开炮轰击不绝。恐弹药不继,赴演武厅牛制军处接领,讵意制军不发,且传谕速退。公恐乱军心,仍令尽力攻敌。敌人亦有退意,或教其将长铁装入铜炮,向演武厅施击。牛制军正属目探视,忽当空如火龙降至,惊慌无措,即乘肩舆而逸。 公见制军已遁,回顾北岸太湖兵亦散去,西船傍北岸驶入。公知势不可为,遂具衣向北叩拜曰:“臣力竭矣!”遂服毒自尽。裨将刘国标负其尸,匿塘下芦苇中。 是役也,使北岸有勇敢之兵,主帅无畏避之举,弹药不匮,应接无亏,西船未必能逞志。乃矫矫虎臣竟至束手无策,是谁之咎欤? 《壶天录》是清代淮阴百一居士所撰的笔记文集。书名取“壶中一小天”之义,言壶天虽小,然而天人造化,万事万物之理,尽收其中。书中内容,记人则多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记事则多荒诞怪异,天道异常。偶记时事,颇见珍奇。 这里所选的《陈化成》一文,是《壶天录》里的上乘之作。这篇文章,以简要的文字记叙了发生在一八四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吴淞之战。全文挟风雷之气,发爱国之言。对杰出的民族英雄陈化成以点睛之笔着意刻画,对贪生怕死的投降派则痛加斥责,必食其肉、寝其皮而后快的义愤之情溢于言表。 首先,作者介绍了“行伍起家”“屡建奇勋”的陈化成的简历,然后以“不逾月”三字过渡,立即转入了对大战序幕的描述。而这将战未战的备战阶段,则正是作者重点着墨、匠心独到之处。其一,陈化成“与士卒同甘苦”,此句看似平常,其实意义重大。因为,唯其能够与士兵们患难与共,风雨同舟,才可以获得“攘臂一呼,应者如云集”的良好的群众基础,才可以达到“得将士心深也”的高度的指挥主动权。此乃取胜之道也。其二,吴淞口分南北两岸,此兵家所谓犄角之势,失其一隅而满盘皆输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故此陈化成力阻“多怯弱”的太湖水师去扼守北岸。然而阻止无效。此乃取败之道也。其三,两江总督牛鉴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卖国贼。远在英国军舰未到吴淞之前,他早已派人去向英军乞和。在英舰“奔腾渐进”,陈化成部全力出击而弹药不济时,这个无耻之徒的软蛋嘴脸就在外强中干、色厉而内荏的言行中暴露出来了。这里作者以“讵意制军不发,且传谕速退”两句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用“讵”这个反诘词,充分表达出牛鉴不给弹药的毫无道理可言,而用“且”这个含有递进意义的连接词则进一步使那个自己怕死,也不准别人抗敌的卖国贼的逻辑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主帅如斯,此乃必败之道也。 记述一场战争而首先将敌我各方面的情况加以分析介绍,使人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决定谁战胜谁的关键性因素。作者在本文中所运用的这种写作手法,正是对于《左传》之思想方式与行文风格的完善继承。在取胜之道上,陈化成部取得了击伤英舰多艘,“敌人亦有退意”的辉煌战绩;在取败之道上,“太湖兵”不堪一击,早已作鸟兽散;在必败之道上,主帅牛鉴畏敌如虎,未战已乞降,接战则欲退,及至英军炮火“如火龙降至”时,这位满清大员终于抛开了各种名缰利索的考虑而落荒逃难去了。战事的发展与前文对备战情况的交待相合,全篇首尾至此融为一体。 作者之意在褒贬。所以对于当时的具体战况并未进行过细的叙说。但是读者仍会从这篇短文中了解到吴淞之战的原委与失败的原因。在本文的最后,作者挺身而出,厉声问道:“矫矫虎臣竟至束手无策,是谁之咎欤?”此全篇点睛之语也!本来,行文至此,作者早已义愤填膺,忍无可忍。然而,在对投降卖国者之流进行无情的鞭笞之后,却突然笔锋一转,终以反问句式道出。然读来更觉深沉有力,使本文怒发冲冠、气贯长虹的爱憎之情愈发浓烈感人,发人深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有一句对话,这就是主人公陈化成在败局已定,悲愤满腔,终于以身殉国时所发出的“臣力竭矣!”的呼号。此言虽寥寥四字,但忠肠义胆跃然纸上,掷地有声。一个民族英雄、铁血男儿的高大形象岿然屹立在了读者的面前。我国历来有“言简意赅”的评语,作者真可谓深得其妙也。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