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问避人避地,其如楚之舆接。
释义

问避人避地,其如楚之舆接。

“问避人避地,其如楚之舆接。”诗句出处:《贺新郎》;是宋朝诗人韩淲的作品。

又见年年雪。水浮桥、南岸幽处,周遭森列。横碧轩中空旧话,独钓寒江愁绝。更一段、冰霜高洁。忽得两篇强健曲,倚回风、洒急凭谁说。嗟巩雒,乃闽浙。何当醉酒扬雄宅。问避人避地,其如楚之舆接。览德已而歌凤去,千仞辉翔难蹑。我和句、却愁狂辄。折尽梅花伤岁暮,□撒盐、起絮分才劣。鸡犬静,涧篱。

《贺新郎》宋朝诗人韩淲的作品。

【注释】:

问:

①询问;与“答”相对。《史记 · 管晏列传》:“晏子怪而问之。”②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复:返。)③管;干预。柳宗元《童区寄传》:“恣所为不问。”(恣:放任。)④慰问;问候。《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⑤赠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⑥通“闻”。1. 音讯。《晋书·陆机传》:“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羁寓:寄居。)2. 名声;声誉。《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宣昭:宣扬昭示。)

避:

①回避;躲开。《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好:喜好。)②让。葛洪《抱朴子·外篇·知止》:“告退避贤,洁而且安。”③逊;亚于。晁错《论贵粟疏》:“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④防止。权德舆《送别沅泛》:“废业固相受,避嫌诚自私。”

地:

①大地。与“天”相对。《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②陆地;地面。《左传·僖公四年》:“公(晋献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fèn);与犬,犬斃。”(坟:隆起。)③土地;田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廛:城市中的空地。国中:指王城之内。)④领土;疆土。《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⑤地方;场所。《孙子兵法·虚实》:“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⑥处境;地位。《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⑦指境界。齐己《移居西湖作》:“只待秋声涤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衲衣:僧衣。)⑧地步。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议论有余地,公侯来未迟。”⑨路程。李白《妾薄命》:“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⑩通“第”。副词。但;只。《汉书·丙吉传》:“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其:

(一)①代词。1.相当于“他(她、它)”、“他的”;“他们(她们)”、“他们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叱咄:呵斥。)2. 相当于“我(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3.表示指代。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鄙:边境。)②副词。1.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2. 表反问。《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3. 表祈使。相当于“当”、“可”。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仄陋:出身卑微。)4. 表时间。相当于“将”。《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孟子·梁惠王上》:“其若是,孰能御之?”2. 表选择。相当于“或者”、“还是”。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④助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词头。《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言:助词,无义。)(二)jī语气词。表示疑问。《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央:尽。)

如:

①顺从;依照。《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如之,无不如志。”李朝威《柳毅传》:“毅如其言,遂至其宫。”②往;到……去。《汉书·燕王传》:“田生如长安,不见(刘)泽。”③似;像;如同。《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④及;赶得上。《论语·公冶长》:“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⑤奈。“如……何”,相当于“奈……何”,把……怎么样。《孟子·滕文公下》:“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薛居州:人名,宋臣。)《列子·汤问》:“其如土石何?”⑥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渴。”⑦连词。1. 相当于“如果”,表示假设。《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2. 相当于“和”。表示并列。《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大夫:官名。)3. 相当于“而”。表示转折。至于;却。《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相当于“或者”。表示选择。《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怎。方六七十:指纵横六七十里。邦:诸侯封国。)⑧助词。形容词后缀,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不如]也作“弗如”。比不上。岑参《石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伯禹:大禹。)

楚:

①木名。牡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劲,可以作杖。《韩非子·十过》:“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墙之。”②打人的荆条。《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通“槚”。木名。)③用荆条打。《后汉书·史弼传》:“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④痛苦。《史记·文帝本纪》:“何其楚痛而不得也。”⑤整齐。《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笾豆:食器。)⑥周朝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原来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带,后来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和四川。后为秦所灭。[楚楚]1. 繁茂的样子。《诗经·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茨:茨藜。)2. 鲜明的样子。《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之:

①到……去。《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晋、卫:皆诸侯国名。)《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刘邦。薛:地名。)②直到。《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发誓。靡它:没有他心。)③代词。1. 指代人和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它)们”。《左传·隐公元年》:“(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习:演习。)2.指示代词。“这”、“这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④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进入。)3.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是”。《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鼓:击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浡然:兴起的样子。)

舆:

①车厢。《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衡:车辕端的横木。)②车。《墨子·公输》:“邻有敝舆而欲窃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出则同舆,坐则同席。”③轿子。《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油碧舆五六肩。”④用车运载。《周书 ·颜之仪传》:“运乃舆榇(chèn)诣朝堂,陈帝八失。”(运:人名。榇:棺材。诣:到。)⑤举;抬。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便舆床就之。”⑥古代职位低贱的吏卒。《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⑦众;多。《旧唐书·宣宗纪》:“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微行:隐藏身分;便装出行。)⑧竹篼(dōu);抬人登山的用具。《汉书 ·严助传》:“舆轿而隃领。”(隃:通“逾”,翻越。领:通“岭”,山岭。)⑨众;众人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听舆人之诵。”

接:

①接触;交接。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仪礼·聘礼》:“公揖入,立于中庭,宾立接西塾。”(塾:正堂两侧的房屋。)②连接;相续。《史记· 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操:曹操。)③托住;承受。《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下脱:从上向下滑。澄源:同行游僧名。)④接住;承住。《礼记·曲礼上》:“由客之左,接下承驸。”⑤继承。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cān)伍相变,因革为功。”(武:步子。参伍:错杂。因革:因袭变革。)⑥接待。《汉书·韦贤传》:“故动作接神,必因古圣之经。”⑦结交;交好。《国语·吴语》:“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偃:收藏;停止。)⑧射中。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⑨应付。《韩非子·问辩》:“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⑩捆绑。柳宗元《童区寄传》:“反接,布囊其。”(11)通“捷”,敏捷。《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


  • 上一篇: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
  • 下一篇:功名事,云龙风虎,行矣佩金章。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