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长门怨 |
释义 | 长门怨[唐]刘嫒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长门怨》系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编在《相和歌辞·楚调曲》中, 《乐府题解》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为作《长门赋》,帝见而伤之,复得亲幸。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也”。宫怨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特殊 种类,是后宫寂寞哀怨的悲凉生活的艺术写真。怨是宫怨诗的抒情主题,因为“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社会现实为封建君王的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提供了可能,不但大多数入宫女子终生没有获幸的机会,如杜牧《阿房宫赋》所云“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即便少数人侥幸获宠,有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机会,最终也难免“玉容寂寞泪阑干”(白居易《长恨歌》)的结局。汉代的陈皇后即是一例。 据《汉武帝故事》记载,汉武帝儿时,其姑母长公主曾手指百余宫娥问他: “你长大了要娶个什么样的妻子?”武帝对这些美女一个也看不上,却看上了长公主的女儿、他的表妹阿娇,手指阿娇说: “将来若能娶阿娇为妻,定造金屋以贮之。”这就是金屋藏娇故事的由来,他即位后不食前言,果立阿娇为后,但不久即移情新人,将她废居长门官。汉代以降,不少骚人墨客都以《长门怨》为题抒写宫禁的哀怨,形成了宫怨诗中的一个母题。刘嫒身为女性,对宫女的不幸遭际同情尤深,此诗之怨也就分外缠绵悱恻,读之让人无限同情。 首句借对环境气氛的着意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夜幕沉沉,宫门紧锁,雨声浙沥,寒气袭人,此景此情,怎不让本就寂寞凄苦的冷宫之人更觉寂寞凄苦,所谓“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相凄凉”(林黛玉诗)是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觉得秋夜特别的漫长,大有度日如年的感伤。 次句由景及情,怨意顿生。昭阳,殿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所居,泛指得宠官人处所,与长门宫恰成鲜明的比照。由心情凄苦而感慨秋夜漫长,难以成眠,又由难以成眠而更加增添了秋夜独居的孤苦。昭阳殿依旧是金碧辉煌,笑语欢歌,但物是人非,朱颜已改,她只能幽居长门,看着别人受宠而愁肠百结。那凄凄惨惨戚戚的“愁心”象细细秋雨一样无端无涯,也只有伴着秋雨才能飞往昔日的欢居之地,这是何等悲苦的命运。这里蕴含了两组对比:一是别人之乐与自己之苦的对比。在昭阳殿的欢乐的比照下,长门宫的凄苦无疑会更加凄苦,以乐比哀,更增其哀。一是自己往昔的显赫与今日的寂寞的对比。倘若她同大多数女子一样入宫以来就幽居冷宫,从未有过昭阳殿受宠的机会,那么她虽然痛苦但毕竟可以忍耐,因为没有过希望的失望毕竟是有限度的。但她既然曾有过受宠的欢乐,今日就会变得特别富于想象力,把那昭阳殿里的一草一木、记忆中的细微未节都能想象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就使得今日的寂寞更甚,痛苦更深。 “和”字下得极有匠心,蕴含深意,以它为媒介,凄苦的“愁心”与愁人的秋雨完全融合到了一起,情景交织,妙合无垠。 正因为冷宫之人在“雨滴长门秋夜长”的环境氛围中有了无限的怨情,抚今追昔,由人及己,越想越怨,越怨越想,才有了后两句的情感迸发: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她怨情满怀,悲不自禁,热泪长流,欲罢不能“拭却千行更万行”的夸张描写给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失宠嫔妃终日以泪洗面的悲苦形象,而“泪痕不学君恩断”的奇特比喻则不仅衬托了宫人的泪痕不断,而且谴责了君王的寡情薄义,揭示了宫女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这两句,将议论、抒情溶于一炉,直率而不失委婉,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堪称方家手笔。 全诗以抒幽怨之情为主,通篇却无一“怨”字出现,情景交融,用字精工,很得宫怨诗的含蓄风神。对比手法的运用,环境渲染的成功,也都为抒发主人公的怨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