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锺馗捉鬼 |
释义 | 锺馗捉鬼锺馗: 传说中专司打鬼的神。锺馗捉住小鬼。比喻清除坏人。 据考证,最初的锺馗,却是一件辟邪物,那就是椎(有人说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洗衣棒,古人认为它有驱鬼的功能)。椎,古人读成“终葵”。《方言》中说:“齐人谓椎终葵。”郑玄注《周礼》也说:“终葵,椎也。”作为“椎”的异名“终葵”,实际上是椎的反切字,“终葵”二字,取音不取义,所以没有确定的字,也可写作锺葵等。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有不少人取名锺葵,如杨锺葵、张锺葵等。北魏有个翘喧,初名锺葵,字辟邪。由此可见锺葵能辟邪,到魏晋时已经得到公认了。唐朝之前,有人把锺葵写作锺馗,仍作人名,如宫锺馗、乔锺馗等,说明“锺馗”这二字在唐之前就演变出来了。认为锺馗姓锺名馗,说他能捉鬼,是由民间关于锺馗能辟邪的俗说讹传而来的。 据《逸史》记载,唐明皇病重时,一日梦见一小鬼盗玉箫,遇到一个破帽蓝袍的大鬼并被捉而食。明皇惊骇,问之,那青面獠牙的大鬼自称“锺馗”,因在高祖武德年间应试武举未中,触阶而亡,死后立誓扫清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即令画工吴道子照其描述绘成图画,广传天下,以祈消秽去灾。《梦溪笔谈》中说,唐明皇时,朝廷每到年终就以锺馗像和日历同赐大臣,锺馗驱鬼说就从此被“钦定”不易了。后来老百姓也跟着学,在年三十晚上张贴锺馗像。直到明末或清初,挂锺馗像的习俗才由岁末逐渐移到端午节。 然而据明代著名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考证,锺馗原是植物药名。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道:“锺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似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称。俗话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锺馗。好事者因作锺馗传,言是未及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原来锺馗本是一种椎形菌类植物药,后被人利用谐音,编造成手执终葵椎打鬼怪的锺馗,并虚构其身世,致使人们以讹传讹。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