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金银分离术 |
释义 | 金银分离术用黄矾石、胡同律①等分和熔,和泥涂金薄[箔]上,炭火烧之赤即罢。更烧,如此四五遍,即成上赤金。……若欲作金薄、金泥涂饰物者,即更熔金一斤,与石硫黄、曾青等分一两,入埚中合搅,即柔软,随意打用之。 汉·狐刚子《出金矿图录》(《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温字号总第五八四一五八五册《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 [注]①胡同律:胡杨分泌的树脂。 【评】这种黄矾一树脂法是最早的金银分离法之一。金箔中的银同黄矾与胡同律作用产生的硫黄结合生成色黑质脆的硫化银,而从金箔上剥落下来。 (金)若不彻好者,即打簿[箔]炼食、出色,一同上法。真锡①炼讫,著铁镣上,以胡同律、黄矾石、盐等分和醋煎为泥,涂金锡铤上,用牛粪火四周垒之于锡铤上,用牛屎火四周食锡尽,唯有金在。取著熟铜铛中,以黄矾石和盐煮之半日许,出,熔作铤,错鑢屑。食炼用药斤两一同上法也。 汉·狐刚子《出金矿图录》(《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温字号总 [注]①锡:此处指铅。 【评】黄矾和盐与不纯的黄金一起进行热处理,能使其中混杂的银及铅转变为易熔的AgCl和PbCl2,而渗入灰中,于是金银得以分离。东汉末狐刚子的这种金银分离方法与公元一世纪初罗马人普利尼提出的分离金银的“烤钵法”几乎完全相同。 分庚银:每淡庚一两重,用生硫一两或半伏者七钱。忍冬藤又名鹭鸶藤,兔丝子藤亦可,或踯躅花、荷叶煮硫四五日,自倒伏。硝二钱半,皂角末拌硝逐旋添入锅内作汁。矾二钱半,盐二钱半。上件药同研细。右将淡金作汁,先用些小硫撺之提起,候冷,次下前药盖面,上头用陈壁土和盐盖头,又用小锅盖之,铁线扎缚封固,通身用泥固之,大火鞴得十分好。候冷,破锅取出。其金作一块在内,银在外包了,打去外银。仍将金用前法,再用药一半,再如此鞴之,又如前去银。第三次于一半药内,又去一半药,亦如前法,其金方净。 宋《修炼大丹要旨》卷上(《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兰字号第五九一册) 【评】这是分离金银的黄矾-树脂法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方法在唐代炼丹术著作中已露端倪,宋代便出现了十分明确的记载。 分次庚:以庚入甘埚中作汁,却以石灵芝(倭硫也)为末,每一两投入三钱,触之。放冷破埚,取赤庚在底下。其银气却被石灵芝触黑,浮在面上。取出入灰,煎成花银,如此则庚银都不折也。 《墨娥小录》卷六 【评】这里把金银分离的原理、步骤、现象都说得十分清楚。这说明当时对金和银的化学性质已有了很清楚的了解。 煮次金法:胆矾八铢,鸡屎矾六铢,柳絮矾五铢,绿矾六铢,黄矾八铢,青盐二铢,解盐二两,硝石二两。用矾、金子打伏,次入硇砂二铢,掺向以放冷[疑有缺、讹字]。取硝八铢,用袋合研细,坩埚底着金物,却用药盖,簇火任令沸,候将火著以蘸水碗内,试有赤色,更煮,候赤黑色即住,夹出淬入热水内,洗取,是上色物也。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煅炼奇术》 金诈[榨]药:用燔[焰]硝、绿矾、盐留窑器内,入净水调和,火上煎,色变则止,然后刷上金器物,烘干,留火内略烧焦色,急入净水刷洗,如不黄再上,然只在外也。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中 【评】食盐、矾及硝石的混合物在加热时会同时释出盐酸和硝酸,能有效地溶解白银,甚至消蚀黄金。这种方法最早见于南宋陈元靓编著的《事林广记》,而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的记述更为清楚明了。 罩金法:炭烧黄金,再以盐水调黄土涂烧之,从而涤之。及用焰硝、绿矾等分,水调傅金,置火上炙,色改即止,急入净水洗刷而煏干之。不黄再上。然能加外色而已,俗谓之“炸金”。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 【评】绿矾和硝石的混合物受热会产生硝酸,所以方以智记载的这种方法实质上已接近使用硝酸了。虽然我国古代未曾有制造硝酸的记载,但是实际上却早就有过间接利用硝酸以分离金银的记载,这就是矾硝法。 火次金法:老壁土、赤鸟脚、解盐、信土各四两研细。先打金成薄片,以胆矾三铢,鹏砂一铢半,黄矾二铢,叶子雌黄六铢,合研。用蜜调搽片子上重重,用荷末隔。[置]合子内,十斤火煅。候冷取出,温汤洗。再熔,成上色金。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煅炼奇术》 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埚中鹏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埚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五金》 【评】在金银分离术中硼砂的应用可追溯到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记载,但硼砂法的最完整记载则见于《天工开物》。这种方法较之其它金银分离法尤为先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