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孤岛”的畸形繁荣
释义

“孤岛”的畸形繁荣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国“租界”周围地区均被日军占领,“租界”如同孤悬于茫茫大海中的小岛,故名“孤岛”。
八一三事变前,上海的经济繁荣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各国新的经济危机而逐步褪色,人口不断下降,社会购买力日益萎缩。如,在报纸的分类广告栏内,在马路旁的电线杆子上,空屋出售或出租的告白日见其多,许多大房东用减租、让租或将房屋修饰一新等条件吸引新房客,但是过问者仍旧寥寥无几。市场方面,不少大商店登载“大拍卖”、“大放盘”的巨幅广告,宣称“不顾血本,推销存货”;南京路、福州路一带中小型商店甚至经常雇用乐队吹吹打打,有的叫两个店员站在柜台外长凳上大声叫嚷作滑稽对口,吹嘘价廉物美,以招徕顾客。但是买货的人远比看热闹的人少。其他服务性行业包括旅馆、酒楼、舞场、出租汽车等,也都门庭冷落,大非昔日可比。①
但是,“八一三”的炮声一响,就迅速改变了整个上海特别是“租界”经济社会萧条的趋势。尽管“租界”外炮火连天,杀人盈野,而“租界”人口却在直线上升,“租界”内的经济、社会就这样逐渐又转向“繁荣”。
“八一三”以后,由于“租界”四周的上海地区及江、浙诸省先后沦陷,这些地方的人口大量涌入“租界”避难,使“租界”内人口急剧增加。据统计1938年下半年,两“租界”内大约聚集了400万人。②至1940年初,“沪两租界人口,……最多时超过五百万人以上,较战前增加一倍有余”③。集中于“孤岛”的人口中,颇多各地的富商大贾,特别是江、浙等省战区内的一批资本家、商人和地主,认为“孤岛”是避难和投资的理想地点,纷纷携带家眷和巨额资财到这里来居住和经营。于是,原来冷清的租屋、旅馆、电影院经常客满,茶楼酒肆川流不息地吐纳着衣冠楚楚的人群,各种商店也无不生意兴隆。与此同时,沦陷区难民也纷纷流落到“租界”街头,到1938年初,已达23.3万人。④他们主要是上海附近区域或华界中因战祸而倾家荡产的工人、城市贫民及农民,其中青壮年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为“孤岛”经济提供了大批劳动力。那些官僚、政客、流氓、娼妓等消费者及外国商人冒险家也来到“孤岛”,这就进一步造成对消费物资需求的迅速扩大。
除人口的剧增外,大量的游资也纷纷向“孤岛”集中,这也成了促成“孤岛”经济繁荣、社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估计,当时以游资形式出现在上海的资金,“大概有二十五亿元以上到四十亿元的数目”⑤,到1940年5月底,游资已达到50亿元以上。⑥这些游资的来源除了前述的江、浙及内地富豪携带巨款流人上海以外,还由于1939年上半年天津“租界”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威胁,引起了北方资金大量南移,相当部分转趋上海“租界”;西南各地对“孤岛”贸易入超,年达5至6亿元以上,也造成大后方资金大批流沪;⑦此外,因广州沦陷以前逃往香港等地的资金,又复归上海;东南亚一带的华侨资本,也因受欧洲战争的影响,而被“孤岛”吸引了过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商人,也在上海“孤岛”进行巨额投资。如1941年,“英国在上海投资,约一万零四百万英镑;据美政府最近估计美国在上海投资约一万二千万美元”⑧。以上这些来自各方的巨额资金,都是在“八一三”战后短期内急速集中起来的,其中相当部分用于工业生产与商品流通领域,这就为“孤岛”经济繁荣准备了资金条件。
由于上海租界人口急剧增加,社会消费需求即随之大幅度扩大。饮食业、面粉业、棉纺织印染业、衣着业及其他各有关行业都因此而出现供不应求和市利百倍的局面。仅以1938年6月份的食品供应为例,计有牛2 623头、猪31 091头、羊783只、鸡1 071只、蛋64 791篮、米175 441袋、麦31 781袋、蔬菜10 217袋。⑨巨额的消费数量,加上囤货抢购,就使得“孤岛”交易活跃,市场供销两旺。
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相继沦陷,中国内地、战区以及西南各省,工业都十分落后,所需工业品大都要到上海“孤岛”市场上来购买补充,这就加剧了上海“孤岛”市场上工业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又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大都无力对外倾销商品,不得不一度放松对中国市场以至东南亚市场的压力。加上中国人民坚决抵制日货,海外华侨提倡购买国货,使得“孤岛”产品不仅得以畅销国内市场,而且畅销于东南亚等地,这为“孤岛”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销售市场。以棉纺织业为例,“西南各省每年缺少棉纱12万件,棉布400万匹,大部都需要仰赖上海方面供给”⑩。纺机工业,除了供应租界内迅速发展的各类轻纺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以外,还有部分转入内地市场或出口外销。如向寰球铁工厂订购丝织机的,“内地方面,有云南蚕丝厂、四川丝业公司、贵州丝织厂、重庆丝厂、富华贸易公司等……,浙东各地如嵊县、诸暨等地的各丝厂……订购简易缫丝机,共计有五六百台”(11)。“孤岛”工厂还将大量的各种工作机床、丝绸、棉布、玻璃、陶瓷、电料、皮件等产品,远销印度、澳洲、香港、东南亚以及美洲各地。
上海经济一度出现的繁荣景象,主要表现在租界中的工业、商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
工业以纺织工业(包括丝织、染织、棉纺、缫丝、毛纺及针织等)和金属机器工业的发展最为显著。据统计,“八一三”事变前,上海纺织业最盛时有工厂1 006家,机器制造业最盛时也有工厂970家,到1939年底,分别增至1235家和1261家之多。(12)此外,卷烟、面粉、制革、造纸、玻璃、橡胶等工业也纷纷开设新厂。截至1938年年底,上海租界内的工厂数共达4 700余家,超过战前二倍以上。(13)1939年情况续有发展,这一年新开设的工商业户,共计392家,平均每月就达32家。(14)这在上海“租界”的发展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工厂雇佣工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也反映了工业的发展。在上海“租界”中部、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区域以内,“一九三五年的时候,只有工人九万;一九三八年底的时候,工人数量增加到十五万五千人”(15)。上海租界内各区就业工人总数,1938年底“亦跃达二十三万七千余人。竟超过民国廿四年(1935年)底的二十万人”(16)。1939年仍持续增加。据“租界”工部局管理工厂事务股统计:这年10月份,“公共租界”及西区界外马路各工厂雇佣工人数达211 550人,较1938年同时期的143 256人,增加了68 294人,比当年9月份也增加了10 000余人。(17)
商业方面:据统计,百货店在1938年至1940年间增加了500余家。1938年新设的491家工厂和商店中,饮食商店达129家,日用品商店有85家,衣着商店有58家,文化商店有53家,医药店有31家,娱乐场所有27家,装饰品店有26家,其中新设商店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18)进出口贸易,“八一三”战后,整个上海曾一度衰落,数额大幅度下降,外贸中心转移到香港及广东各口,但自广州、武汉等地沦陷以后,外贸中心又转回上海,并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海关统计,1939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共为1 171 801 496元,较1935年增加680 528 110元,较1937年亦增加258 561 946元。(19)
金融业方面:这一时期,“租界”内“银行有208家,钱庄212家,较战前银行多134家,钱庄多120家”。钱兑业在战前仅有三四十家,至1940年已达百家以上。(20)随着银行和钱庄的大量增设,存款数额也急剧增加。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后,上海各银行的存款数额曾大幅度下降。“孤岛”形成后,“租界”内的银行、钱庄存款迅速恢复上升。1939年上半年全上海市银行存款共达法币30亿元左右,约占全国银行存款总数50亿元的60%。(21)与此同时,“孤岛”内的有价证券、票据交换额也不断上升,1938年10月,每日交换数额达1 000万元,较之1937年底每日300万元左右增加了数倍,至1939年底,又激增至3 200万元,1940年4月每日平均数竟高达4 990.1万元,(22)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交通运输方面:“八一三”战后,全上海轮船公司的大部分轮船,有的被击沉或破坏,有的被日军强迫征用,有的内迁,保存下来的仅有破烂轮船十万吨。为适应社会经济和货运繁忙的需要,当时外商航运公司纷纷兴起。如英商太古公司、怡和公司、意商中义公司等都收买华商轮船,竭力扩充在中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航运,并迅速组织新的航运公司。“据查战后(指八一三后)新组织之外商轮船公司,较大者有意商之中意,美商之卫利韩、华美,葡商之正德、美利,德商之远东等数家。此外德商礼和、鲁麟,挪商华轮等洋行,亦另设一部,经营航业。”(23)不久,华商轮船公司也相继而起。上海内河轮船公司成立后,至1940年前后,开辟了内河航线“九十余线,航路延长达六千公里”(24)。中华轮船公司1940年成立后,拥有95艘小型内河轮船,至1941年开通了崇明、芜湖、大冶、舟山、宁波、安庆、澎泽等12条航线。
这一时期“孤岛”的建筑业、房地产业,供奢侈消费的娱乐行业及与社会经济生活有关的各个领域,生意都较为兴隆,获利丰厚。
然而,这一时期“孤岛”的经济具有明显的殖民性质。如以棉纺织业为例,据1940年6月统计,外商在“孤岛”的棉纺织厂共43家,而华商才21家;纺绽数,外商为1 569 418绽,华商为585 194绽;布机,外商为22 171台,华商为3 963台;产纱量,外商为69 645吨,华商为33 951吨;产布量,外商为1 672 786匹,华商为215 577匹。(25)金融方面,外国资本仅这一时期在“孤岛”就开办了27家,其中“英商五家,美商五家,日商八家,法商二家,荷商二家,德、意、苏各一家,又中法、法比合办者各一家。”(26)除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四行外,“所有上海第一流银行”都纷纷将巨额资金存入外商银行,特别是汇丰、麦加利、花旗等大银行,以求得到国际资本的庇护。据统计,1941年,“孤岛”的这些所谓“第一流银行”“存入于外商银行者至少达四五千万元”(27)。
不少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为求得发展,也纷纷依附于外国资本。1939年,上海各厂所需的“澳洲之羊毛,南洋一带之锡、橡皮和铁,以及印度之棉花等,均须得英领事馆的许可证,而且对于进口数量,亦严加限制”。1940年夏美日关系紧张后,美国对运往上海的铜、铁和化学药品等,都加以限制。在原料输入和制成品的输出方面,“孤岛”的民族工业,也必须通过和缴纳为日伪所把持的关税、转口税、统税等等。为了逃税,它们不得不“名义上都改为外国资本企业”,原租界内有名的“申二”“申九”两民族工业,自“八一三”后都改名外国资本企业,“申九悬英旗,申二悬美旗”。申九新厂甚至代替日商推销纱布,“常于夜间将日商同兴纱厂所产之纱,偷入本厂打包间,用申新纱厂商标,打包出卖”(28)。
“孤岛”经济还具有较大的投机性。据统计,1940年若干纱商囤货达40万件,较之战前存底的4万件,高出10倍,并仍呈增长的趋势。从棉纱交易来看,1939年至1940年上半年,上海纱厂的投机交易平均相当实际销售的204%,有时高达526%。米、麦、面粉、五金、颜料、西药等商品的投机买卖也很盛行。
金融业投机更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当时,社会充斥大量游资,银行业对游资的处理,多用于买卖外汇、有价证券、股票及公债,买卖外国商品,买卖地产,经营建筑物及抵押放款等。这种狂热的金融投机,助长了市场上的商品投机,阻挠了游资向工商业的投放,破坏和影响了“孤岛”经济的正常发展。以1936年的产量指数为100,各业后5年产量变化如下表:(29)

业 别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
棉纺织业10082701059963
丝织业10073962710497
面粉业10078731124922
毛纺织业1008960165173150
橡胶业1006625424651
染织业1008273214233196
机器业10010056112154125
纸 业100116147244381396


从上表统计指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孤岛”经济繁荣,具有一定程度的虚假性,也就是畸形繁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迅速进入上海“租界”地区,并大肆劫夺租界内的工商业。据统计,当时被日军“军管”的计有:纱厂18家、毛织厂3家,机器厂7家,火柴厂1家,造纸厂1家,酒精厂1家,玻璃厂1家,皮革厂1家,木材厂2家,印刷厂2家,卷烟厂1家。其中包括华商之挂洋旗者,如永安三厂、保丰、德丰、安达、合丰及申新九厂等。至1942年2月止,除被日军“军管”者外,“孤岛”全市有66家民族资本工厂被改为“中日合办”,90家被“委任经营”,31家被强迫“租借”,16家被强迫“收买”。使“孤岛”大部分工商业立即陷于停工停产的状态。以纺织业的棉纱、棉布的生产指数为例,假定1939年为100,那么1942年则分别为31、37。许多企业不仅失去了“孤岛”时期的“繁荣”景象,而且连原有的一点资财也损失殆尽。1943年,全上海市民营资本经营的工厂倒闭约三分之二,只剩下1 145家。1944至1945年,幸存的工厂也是名存实亡,只有少数继续维持部分的生产。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1: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