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连词 |
释义 | 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为wèi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如: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梅》) 与yǔ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例如: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而ér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例如: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陈涉世家》) (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例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则》) ②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观潮》)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⑤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例如: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例如: 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③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5)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 ①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6)连接主谓短语。例如: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但dàn 表示轻度的转折,可译为“只是”、“只不过”等。例如: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盖gài 作连词时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短语,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或理由,可译为“原来”、“是因为”等。例如: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梵天寺木塔》)。 (5)盖一癞虾蟆。(《童趣》) 乃nǎi (1)作连词,经常用在句首或主语后面,连接分句或短语,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相因,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等。例如: 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狼》)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具备了这种条件的结果。例如: ①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且qiě 表层进关系,即后面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例如: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 以yǐ (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例如: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③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④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例如: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如: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例如: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③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则zé 连词,主要是用在复句中连接分句。 (1)承接关系。“则”连接两个部分,表承接关系,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则”可译为“那么”、“就”。例如: ①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山市》) 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观潮》) ③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④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⑤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2)假设关系。“则”连接的两个部分,如果是还没有实现的,那么两个部分之间就是假设关系,“则”可译为“就”。例如: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②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3)因果关系。“则”连接两个分句,表因果关系,“则”可译为“就是因为”。例如: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4)转折关系。“则”连接的前后两项,内容不一致或者相反,“则”可译为“却”。例如: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5)并列关系。表示几件事情对举,一般形成“……则……,……则……”的格式,可不译。例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若ruò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例如: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3)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隆中对》) (4)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虽suī (1)用在复句前一个分句,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即使……也……”。例如: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用在复句前一个分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但是……”。例如: ①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龟虽寿》) 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④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⑤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故gù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例如: (1)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山市》)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道之行也》) 因yīn 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于是”。例如: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2)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4)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隆中对》) (5)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然rán (1)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 ①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②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③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④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公输》) ⑤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2)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这样以后”,表示承接。例如: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3)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如: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苟gǒu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其qí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却què 表转折关系。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自zì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例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即jí 连词,表承接,两件事情紧接着,可译为“随即”、“马上就”。例如: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复合词“至于” 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例如: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如使 “如使”同义复用,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例如: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