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赵壹心目中的草书 |
释义 | 赵壹心目中的草书赵壹是深谙书法艺术的理论家,他所抨击、否定的“草书”,是指当时那种糜颓的习气流风。 所谓 “非草”,不是否定一切草书。 他认为 “草书之兴”源于 “秦之末”,是出于 “官书烦冗”、“军书交驰”的需要,“趋急速”,“示简易”。所以,草书的本体特征 “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也就是说,草书的审美性是在草书的实用功能中生发的,“草本易而速”既是草书的实用功能又是草书的审美功能。这一草书美学观与崔瑗 《草书势》无异。 赵壹认为草书虽 “非圣人之业”,但确是一门 “伎艺”。对杜度、崔瑗、张芝的草书成就,他也是肯定的,说:“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句话,无疑是在说草书非得有超俗绝世之才者才能游手于斯,无疑是在说杜、崔、张的草书成就是他们博学后的结果。要学好草书,首先要有才学,无才学,即便“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也只能 “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赵壹心目中的草书是崇高的——必须以超俗绝世的才学为根底。没有这种根底,你不要沉溺于草书,既不可能会取得艺术成就,又妨碍了从政济世的正业。这才是赵壹批评的出发点。 赵壹提倡草书要有自己的面貌,不可盲目追摹,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这是一段十分精辟的立论,也是 《非草书》的核心所在,充分表露了赵壹的书法美学思想。 这段论述发展了 “书为心画”说,在 “心”与 “书”之间,加上了“手”这个艺术表现的中介。心画之书并非是心的自然而然的直接表达,它经过了 “手”这一途径,“手”也参与了 “心画”的表达,“心”固然 “有疏密”、“殊气血”、“异筋骨”而能影响到 “书”,但“手”的 “巧拙”也能直接起到勾连或阻隔“心”与“书”的对应关系的作用。也就是说,“手”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与 “心”一致的程度,所以,“书为心画”说是不够全面的。“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只有心手合一时,“书”才能是“心画”。 “书为心画”说,意指在养心修性。赵壹提出“心——手——书”的三者合一,除养心修性外,手上功夫的锤炼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夫。从这一角度看,赵壹批评那些士人废寝忘食地习草书,并非反对习书的手功实践。“手有巧拙”,书法也自然会有巧拙。这样,赵壹的 “心——手——书”三者合一的书法美学观,对以后的书法审美品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书法学习、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也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心手合一”从此成了学书者和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表现力。“天然”和 “功夫”这一对书法审美品评语,就是对应“心”和 “手”的。心力强于手力,则天然胜;手力强于心力,则功夫胜。王僧虔《笔意赞》“心手达情”说,孙过庭 《书谱》“心手双畅”说,均源于赵壹。 赵壹的“心——手——书”三者合一的书法美学观,已超越了“非草”的范围,具有广泛的美学意义,意味着书法美学的独特体系的初步确立。仅从“非草”一词去理解赵壹的书学观,是对赵壹书法美学思想的一种误读。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