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赠王粲 |
释义 | 赠王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王粲之间的神交。他们彼此间志趣相投、心心相通:一方表示 “褰袵欲从之”,但又恐 “路险不得征”; 只好 “托梦通精诚” 《王粲 《杂诗》 ) ; 一方表示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爱莫能助,只好用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的话安慰对方。曹植写这首诗 (以下均称曹诗) ,显然是在看到王粲写的 《杂诗》 (以下均称 “王诗” ) 之后拟写或回赠的。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将王粲 《杂诗》 照录于下: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已冥。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我们将曹诗与王诗一作比较,不难发现二诗的关系,也可看出曹诗是处处应王诗而发。 曹植开始与王粲交游,大约在建安十六年 (211)。据 《魏志》 本传载:“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无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 《魏志·武帝纪》 也载王粲等六子与曹氏兄弟交游事。曹丕《与吴质书》亦云: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于此可见当时曹氏兄弟与邺下文人聚会唱和的盛况。曹诗作于此时是可能的。曹诗中的 “西游” ,王诗中的 “西园” ,以及二诗内容之关联,都不是偶然的。从这两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到,他们相识同游、相互倾慕,并以诗的形式来交流感情,表达友情。 曹诗的头两句点出游于邺城之西的原因: 端坐愁思当然是苦闷的,所以要去找朋友们聊聊,使苦闷得以排遣。“揽衣”二字用得生动传神。“树木”二句写景,“发春华”点明是春天的景色,“清池”句写水景。在这个山明水秀的幽静景致中,作者发现了什么呢?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用 “孤鸳鸯”喻王粲。“求匹俦”本指求伴侣,也可指寻求同辈间的友谊。不过从后两句诗的意思看,似乎还有潜台词。大约对方希望与曹植既是朝夕相处的好友,又愿在曹植的麾下做事。否则,“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两句就不好理解。曹植对王粲这样的人才和朋友当然是珍惜的,可是愿望终究代替不了现实,“无轻舟”就是比喻自己没有权势,无力重用王粲。“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这四句是写作者不能 “执此鸟”而依恋回顾、不忍离去,“悲风”,从身边吹过,久立其地直到太阳落山。这与王诗有相似之意: “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巳冥。”只是曹诗在表达眷念之情时显得更深厚些、更悲切些。最后四句,作者宽慰王粲: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谁令君多念,遂使怀百忧。”要对方不必多虑多忧,相信雨露会润泽万物的。这里以“重阴”喻曹操,暗示曹操会给他好处的。可谓用心良苦。有人认为“多念”和“百忧”是指王粲整个诗歌创作中所表现的感情,例如遭乱伤时,目睹民生疾苦,发悲怆之词等等,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从全诗立意与创作背景来看,主要还是为王粲在 《杂诗》 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思想而发的。王诗的末四句是这样写的: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末二句与前面“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呼应,这样,意思就够清楚了。 作者在这首诗中采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以“鸟” 比喻对方; 从“鸟”对人和人对“鸟”的态度和情意方面着笔,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诚意和自己力不从心的歉意。比兴寄托的手法虽然比较隐微曲折,然而读者一旦明白其中喻义,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用意了。这首诗所描写的客体是“鸟” ,这是含蓄的一面,但诗的主体(作者)却是明朗化的,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方面则是真诚坦率的,做到与朋友交心,不掺半点虚假成分。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流畅,具有文采。节奏舒缓,韵味悠长。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