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财政危机和内外债
释义

财政危机和内外债

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是十分严重的。当时任临时政府秘书长的胡汉民,后来回忆说:“一日,安徽都督孙毓筠以专使来,言需饷奇急,求济于政府。先生(孙中山)即批给二十万。余奉令到财政部,则金库仅存十洋。”[1]
财政困难,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帝国主义的破坏。帝国主义公使团为攫取中国海关税款所拟之《管理税收联合委员会办法》八条,在清政府外务部同意下,于1912年1月开始执行。其中规定:各海关净存税款每周汇解上海,由总税务司分存汇丰、德华、华俄道胜三银行,并依“委员会”所列次序按期偿还外债。关税实权本来就掌握在外人手里,但还有“关余”可以动用,这个“办法”把关余也卡住了。
其次是临时政府内部也不统一。由政治上的不统一影响到财政上的不统一,因此困难重重。临时政府管辖之下虽然名义上有十数省区,但控制着各省军政大权的都督对临时政府在财政上根本不予支持。虽经孙中山哀告“各省贤达有为之都督、司令及百有司”,“将应解部款,从速完缴”[2],但效果甚微。而列名南京临时政府的立宪党人,也不予支持。如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孙中山、黄兴等本拟请张謇担任财政总长的,目的是借助他的财势帮助解决一些军政开支的困难。可是,他无论如何不肯担任。最后,他勉强担任了实业总长,却又长期居沪,根本不过问南京的事情。他那时兼任两淮盐政总理,对于筹措北伐军费及临时政府的经费,更是百般阻挠。他自上海三番五次地致电孙中山,要求“无论军饷若何紧急,不可于盐价商本内有丝毫挪移”[3],并说什么:“所收盐税已经指抵洋债者……千万不可擅行挪用,以免引起外交困难问题。”[4]
孙中山由外国回到上海时,他的同志们及光复各军将领是把他当作财神来欢迎的,当时盛传他“携华侨捐款数十百万以来饷军者”[5];江浙联军的将领们轻视黄兴而支持孙中山,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孙当选大总统之日,即有将领前来相问:“公携华侨捐款几何?诸军望之如望岁焉!”但是,孙当时既无华侨捐款,也没有借到外债,回答的仍然是那一句话:“我携带革命精神耳!”[6]
在这种情况下,临时政府只好借债度日:一是借内债,一是借外债。
1912年1月8日,临时政府发行中华民国军需公债,定额一万万元,发行《弁言》中说:“民国肇兴,扰攘屡月,临时政府,虽立初基,而北虏未摧,南服多事,饷糈筹拨,固难缓乎须臾,政费繁兴,又日见其推广,凡停战期内之筹备,迄和局解决后之设施,均非厚集资财,何以宏兹伟业?故两方胜负之所判,实只财政丰啬之攸关。当此军事倥偬,尚乏整顿经营之余力,全恃募捐微末,亦无永久继续之功能,倘或一篑功亏,垂成坐败,神州铸错,大局沦胥,固非维持人道之本心,抑岂冀望和平之始愿,此公债票发行之所由亟亟也。”[7]虽哀告劳劳,但定购者很有限,只得7,371,150元[8]
在此之前,1911年7月间,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的时候,就曾发起成立美洲洪门筹饷局(又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亦称国民救济局),第一次发行了冠有中华民国名义的“金币券”,照券面金额的半额推出,并规定在中华民国成立的同时,就可以作为国家货币正式使用。还规定凡捐助军饷者,均可获得“优先国民”的荣誉;捐款五元以上者,加倍发给中华民国金币票;捐款千元以上者,革命成功后享有经营“一切实业优先权利”[9]
通过上述及类似的各种方法,到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自世界各地筹集到的资金总额约一百四十万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偿还了其中的五十万左右。其余部分,本应由接任总统的袁世凯负责偿还,但袁却置之不理。这样,就使海外同胞的爱国热忱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
关于举借外债,这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1911年12月,他在归国途中过新加坡时,即向人表示:“此次直返上海,解释借洋债之有万利,而无一害。中国今日非五万万不能建设裕如。”[10]
利用外资,进行建设,这是无可厚非的事。近代中国的历届卖国政府都靠借外债过日子,但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的举借外债,却不可同日而语。问题不在于借外债,而在于是否因借债而出卖国家的主权。孙中山在过香港谈及筑路主张时,一方面强调必须借外债,但同时又指出,应该“一不失主权,二不用抵押,三利息甚轻”[11]。据此精神,孙的借外债主张,是不应受到指责的。稍后,孙中山解大总统职,4月17日在上海被中华实业联合会举为会长,他在该会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谈到利用外资时说:“将条约修正,将治外法权收回。中国有主权,则无论何国之债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资亦所不禁。欧美各国无限制投资之事,盖一国之财力有限,合各国之财力则力量甚大矣。”[12]
当孙中山未回国前,黄兴在筹建临时政府时,即从日本三井洋行借到日金三十万元。不过,这是一宗私人交涉,是由张謇作保的[13]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的几笔外债,很不理想。有的根本没有谈成,有的谈成了,也为数甚微。特别是在“南北未统一之前,外人既守中立,而南京政府,亦不便自我开端,资北方以口实,自不得不假资本家的凭借,以求间接之吸收”[14]
当时的几笔借款主要是由江苏铁路公司、招商局、汉冶萍公司几家出面的。债权国主要是日本。
日本政府这时对华的总方针,是尽可能地使中国陷于长期混乱状态,以浑水摸鱼,扩张自己的领土和获得经济上的支配力量。它所以愿意考虑对江苏铁路公司、招商局、汉冶萍公司几家进行贷款,就因为这几家都是英国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一带的重要企业。而与南京临时政府对立的袁世凯政权,也主要是在英国支持下的。因此, 日本的经济借款是包含着和英国争夺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政治目的在内的。
几笔借款的进行情况和结果如下:
(1)苏路借款:1912年1月下旬,南京临时政府以江苏铁路公司出面,与日本大仓洋行签订三百万日元借款合同,以上海至枫泾间铁路为担保。此项借款,江苏铁路公司以二百五十万元转借给临时政府,其余五十万元借给江苏都督府。因此,曾遭到英帝国主义的干涉。“日政府答以此项借款,系大仓个人对于铁路公司之事,毫无援助南京政府之意,(驻日)英使遂不复置议”[15]
(2)招商局借款:1912年1月下旬,临时政府“以民国新立,军需孔繁”,拟“暂借招商局抵押银一千万两备用”。这一借款是由招商局出面,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和日清公司商谈的。
当时,长江流域的航运业,是在英国控制之下。日本的意图是控制招商局借以和英国相抗衡。但是,日本的这一活动,不仅引起英国的激烈争斗,也遭到德、美等国的反对。同时,招商局股东以至临时政府内部也有强烈反对的意见(认为这样是把中国航运业出卖给日本),因而这笔借款也就没有兑现。
(3)汉冶萍借款。汉冶萍煤铁公司是当时中国综合铁矿、煤矿、炼钢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原为盛宣怀产业之一部分,并由盛任公司总理。这个公司曾在1902年、1904年、1908年多次向日本银行借得大量款项,而以向日本八幡制铁公司以低廉价格供应生铁、铁砂五十年为条件。辛亥革命发生,日本认为有机可乘,企图以合作经营名义将汉冶萍攫为己有。当时,汉冶萍公司处于起义军控制之下,盛宣怀本人也因被清政府解除邮传部大臣职务,先逃大连,后逃日本。当盛于1911年底逃亡大连时,即和日本密谋中日“合办”汉冶萍事宜,以免其财产被民国政府所没收。他到日本之后,知南京政府借款甚急,因此一方面积极表示对筹款“义不容辞”[16],同时又按日方的意图,表示将汉冶萍“华日合办,或可筹借”[17]
1912年1月26日和29日,民国政府和盛宣怀分别在南京和神户同日本三井、正金财团签订了两个性质相同的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的草约。南京草约中规定:“公司股本为日金三千万元并由中日合资办理。”“公司股本中日各半”。“除公司现存由日本借入日金一千万元外,公司尚须续借日金五百万元。”“在本合同第三款借款内,由公司借政府五百万元,应付现金若干,其余作为政府向三井购买军装之需(英文本合同为“购买武器与军火”)”[18]
从以上草约,可以看出:日本通过贷款取得了中日“合办”的权利;盛宣怀通过“合办”达到保存自己产业的目的;南京政府通过盛的转借,能得到五百万元的实际利益。
但是,这一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哗然。《民立报》指名道姓地骂“盛贼将汉冶萍(卖)与日本”[19]。连双冶萍公司的股东们也认为:盛宣怀“以私人资格擅与外人订约,不独国权,亦我等血本所关,断难承认,而全国舆论哗然,鄂、湘、赣三省人民起而反抗,将恐激成变端,我等同受其累,决不甘心”[20]
孙中山很快发觉了日方的阴谋和盛宣怀的圈套,因此他两次亲莅参议院提出咨文,坚决废除“合办”草约,并正告盛宣怀:“该草约,前虽批准,后以其交款濡滞,并不践期,已电告前途,汶(文)定取消,盛氏万不能以已由政府核准为借口。……今各省反对,舆论哗然,盛氏宜早设法废去此约。”[21]
当盛宣怀知道孙中山坚主废约后,仍图骗取南京政府的批准,造成既成事实。但这时,“反对合办将成大风潮”[22],“舆论反对已成燎原”[23],而他又曾“因铁路借款,得罪舆论”[24],因此很害怕陷入“死有余辜”的境地[25],于是不得不同意废约了。
3月22日,汉冶萍公司在上海开临时股东会,“到会者四百四十票,计二十万零八千八百三十八股。投票开筒,公同验视,全场一律反对合办,已逾公司全股十分之八,照章有议决之权,草合同自无效”[26]。这样,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的草约遂告取消。草约虽然取消,但是仍然留下了一个尾巴:“此约废后,汉冶萍亦不能与他外人合办”;“汉冶萍如欲以厂矿抵押托外国银行代借款项,或代售债票,须先尽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商办”[27]
孙中山在回答参议院的质问中,曾对汉冶萍借款作了如下的说明:“政府据院议通过之国债一万万元,因仓猝零星征集,颇难应急,遂向汉冶萍及招商局管产之人,商请将私产押借巨款。由彼等得款后,以国民名义转借于政府,作为一万万元国债内之一部分。嗣又因政府批准以汉冶萍由私人与外人合股,得钱难保无意外枝节,旋令取消五百万元合股之议,仍用私人押借之法,借到二百万元,转借于政府。是政府原依院议而行,因火急借入二百万元以应军队之需要,手续未及分明,至贵院有违法之防。”[28]他在二月间《覆黎元洪告与汉冶萍公司借款经过电》中,也说明:“汉冶萍款原急不择荫,前途陆续仅交过款二百万,随到随尽。现订仅以此数变为虚抵,而废弃合办之约。”[29]
除以上三笔借款外,南京政府还进行过一笔华俄道胜银行借款。1912年2月下旬,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向参议院提出:“现拟借华俄道胜银行之款,系五厘息,九七扣,一年期,用中央名义担保,毋庸抵押……共借一百五十万镑。”[30]参议院已表同意,但因借款合同中有“此款为民国之直接负欠,当以其赋税之所入,备为付息及偿本之用”等语[31],遭到各省官员及人民团体的反对,最后也成泡影。
为了应付军需亟需,临时政府财政部在1912年1月间发行了一百万元的军用钞票,但在市面信用很低,“无知商民,不明大义,胆敢异视军用钞票”,以致“钱业、米店相率停市”[32]。到2月间袁世凯被举为临时大总统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3月22日,财政总长陈锦涛在给孙中山、陆军部的万急电中说:“自袁举总统后,借款银行皆请与袁直接。故本部月来不能办理借项。……而宁垣军钞每日兑现十余万,今日已由中国银行借念万,专备此用。现已计穷力尽……”[33]
就是在这样借债度日的困境中,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存在了三个多月。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