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红白喜事》 |
释义 | 《红白喜事》在我的故乡,历来厕所是很少的,原因是粪便在那儿不值钱,有厕所的人还得花费一些钱才能找到挑夫把那些臭东西弄出去。在住宅里如是,在商号里也复如是,有些小家庭或是小店铺就根本没有这一项设备。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 (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刘盛亚选集》) 赏析我们见到的小品中,写山水风物,花草虫鱼的很多,即使写乡风村俗,也很少见到以厕所为描写对象的。一个又脏又臭的厕所,虽然人们少不了它,但都不愿以此作文。刘盛亚的小品《红白喜事》偏偏写的就是厕所见闻二事。 第一件事,在一个年关将近的黄昏,一个男子被生活艰难所迫,在厕所里悬梁自尽。警察赶到,把他拖出来,连骂带打,尽力地施以侮辱。第二件事,一个妇女流浪无所,无奈选择了厕所作为产房,生下了小孩。 这两件事,现在说来,不免有些奇怪。但三四十年代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人并不以为奇。中国人把生人和死亡旷达地概括为“红白喜事”。这两件奇事在人们眼中也无异于一般的生老病死现象,甚至还有厌恶自尽者择时不当、择地不妥,给人们添了秽气的意思。作者的揭露是深刻的。这使读者形象地联想到:在黑暗中生活的人,凄惨龌龊地生,艰难肮脏地死,天天迎来生命降临,日日免不掉悲剧,这便是人生的全部。两件事,一生一死,不正是对生命委弃的概括吗? 刘盛亚是一个有非凡热情的人,他阅历广博,思想敏锐,进行创作时用笔沉静而冷峻。小品,是不能不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篇文章虽然忠实于现实主义,“只叙述事实”,“很自然,很平淡被写出”。(《序<小母亲>》)但是,冷静地记述客观事实,并非冷静旁观。作者的情感首先表现在以白描的笔墨制造气氛。在写两件“红白喜事”之前,不惜笔墨地写了故乡厕所的“既脏且臭”,这便是穷人迎接生命诞生和送走生命的最初也是最后的处所。厕所是人生人死之所;那么,反过来一想,人生人死的处所——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是不是也如厕所一样“既脏且臭”呢? 还有,作品写发现寻死者之前,特别渲染了一下年关将近时老少男女的欢乐气氛。要写悲剧却以乐境开始,是一个反衬。当死者被拉出(不是“救出”)时,作者重点写警察的粗野辱骂和动手殴打,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也不是地方。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活得让人厌恶,死了还遭人斥骂,人们也是骂她扫了富人们“祝福”的兴致。这是多么冷酷的社会! 第二个故事中,写女人在厕所生了小孩后,没有过多写人们的反映,只写有些好心的老女人给产妇送过饭,然后突出写测字先生用红纸写了“内有月母子”贴在门上,这无异于一幅生活讽刺画。是对社会的一个冷嘲。 这两个人生片断速写,使我们想到:富贵人家有豪华的住所,舒适的住房,生子还要有庆仪贺典,死亡便尤其办大出丧,堂皇热闹,惊动四方。但穷人则不同了。作者的感情深沉而且愤激,在文章结尾写下一句话:“厕所是那么肮脏的地方,而我们的人民却以为那是生产的摇篮与平安的死所,——多么阴惨的凄凉的生活!”这是点睛之笔。有了这一句全篇的冷静白描全有了情感色彩。 另外,作者在表达情感时,还以自剖的方式反省自己。这篇文章忆旧记实,除了忆事实,也忆起当时自己的情感,“当时我完全同意警察的处理,在大年夜为什么给人带来这样的不吉祥。可是追忆起来,我的心却非常沉重。”这样写是真诚的,它不仅让我们理解了作者对人民群众苦难感同身受的关心,也能从侧面看到当时普通人对这“红白喜事”的通常感情。但愿我们都能从麻木中醒过来,能有作者一样的沉重的心情。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