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语气助词 |
释义 | 语气助词耳ěr 用于句尾,表限止、肯定和反诘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例如: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3)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夫fú (1)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例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例如: ①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与“今”连用,还带有“今”的意思,可译为“现在说到”)(《伤仲永》)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③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乎hū (1)用于祈使句末尾,表示说话人对听者命令、请求、催促、禁止或劝阻等语气,相当于“吧”、“呢”。例如: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2)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④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惠子相梁》) (3)用在反问句末尾,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③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者乎:语气词连用)(《隆中对》) ④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4)表推测语气,句中常有“其、无(毋)、乃、得无(毋、微、非)”等表委婉语气的词语配合。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如: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词尾,附在形容词后面,作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例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 焉yān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例如: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①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耶yé 用于句尾,表疑问、反问、揣测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吗”。例如: (1)得为众人而已耶?(“耶”表反问语气)(《伤仲永》) (2)然则何时而乐耶?(“耶”表疑问语气)(《岳阳楼记》) 邪yé 相当于“耶”,表反问或疑问语气。例如: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 矣yǐ (1)相当于“了”,有时可不译。例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用在句尾,跟“夫”、“哉”、“乎”连用,连用以后“矣”仍然表示陈述语气,语气重点由后面的语气词来表示。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个句子是感叹句,“矣”表陈述语气,“哉”表感叹语气)(《核舟记》) 者zhě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例如: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哉zāi (1)用在句尾,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③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在句尾,表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如: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欤yú 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吗”、“呀”等。例如: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为wéi 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例如: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盖gài (1)用于句首,起提示作用,引出下文,可不译。例如: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2)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估量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例如: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云yún 用在句尾,表示这段话结束,可不译。例如: (1)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山市》)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也yě (1)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马说》)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④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2)用在陈述句末尾,加强陈述或描写的语气,相当于“啊”、“呢”,或不译。例如: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②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⑤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作用,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多用在主语、状语后,表示停顿,使语气舒缓,以引出下文,可不译。例如: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