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诗歌·龚自珍诗《己亥杂诗》 |
释义 | 诗歌·龚自珍诗《己亥杂诗》诗歌·龚自珍诗《己亥杂诗》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其 二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鲁迅先生说:“怒吼的文学一出现,反抗就快到了”,“所以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革命时代的文学》)。在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最先闻到清王朝腐烂气息,感受到变革的必然性,并对没落垂死的旧事物进行揭露和批判的,龚自珍是最早的一个。他的诗歌创作既是漫长暗夜中的鼙鼓,又是破晓时的号角。其中,《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气势磅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首诗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青词”,道士斋醮用的一种文体,以朱笔写于青藤纸上,亦称“绿章”。“玉皇”,即玉皇大帝,道教信仰中最高的天神。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们苦难和幸福都在它的运化之中,人们自然对它怀着崇高的敬意。可是作为祭祀的对象玉皇来说,它是至大无匹、至高无上的,跟风、云、雷、电一切自然神不同,在人们的意识上却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认识。这首诗从“风雷”入手,是直接渊源屈原《九歌》着力自然神讴歌的写作经验。诗歌当然会有象征意义,但回避它产生于宗教祭祀活动中这一事实,用“借题发挥”之类论点强作解释,就难免“隔”了一层。 “九州生气恃风雷”,起句大气磅礴,突兀不凡。“九州”,古代中国为九州,后代指中国。在赛神会上看到的风神和雷神的形象,被诗人幻化成一种震撼世界、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靠迅风疾雷的震荡和洗涤。诗人这一感觉和渴望,不仅集中地表达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情,而且也显示出历史的进程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旧的现实是不可能再维持下去了。由呼风唤雷的大声呐喊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望社会来个大变动,一改旧观的豪情壮志。是发自肺腑的怒号,具有鲸吞环宇、气挟山河之势,蕴藏着要求变革社会的强烈冲动。 “万马齐喑究可哀”,点明了诗人为什么期望风雷来临。“万马齐喑”,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引》,称宋元祐初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齐喑”。这里比喻在封建统治下,政治腐朽、思想被禁锢的黑暗局面,非常形象。“究可哀”三字则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对当时封建制度下人才横遭摧残,一片死寂的政治局面给予无情的谴责和鞭挞。“究”字下得沉痛,显示了诗人的冷静思考和敏感的洞察力,揭示了一片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危机深重的政局。整句诗是觉醒者灵魂受尽折磨、煎熬的独白,更是唤起人们清醒的警世之言。 “我劝天公重抖擞”,笔锋顿转,大声呼唤,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诗中的“我”竟然与“天公”进行对话,甚至对“天公”大胆地“劝告”,希望“天公”重新振作精神,显示了诗人不愿与黑暗同流合污的桀骜不驯之气,以及执着追求、九死不悔的大无畏精神。一位顶天立地、翘望着九州生气指日来临的历史先驱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拘一格降人材”这一结句,涤尽祷诗向神灵乞求福佑的陋习,将精辟的政治见解熔铸入凝炼的诗句。“拘”,局限。“格”,规格,这里指那些扼杀人才的清规戒律。诗人祈求打破程式,多让人才降世,在龚自珍一生的要求革新除弊的呼声中,“人材”问题始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此,他又为人材的横遭戕害而大声呼吁,表现了对满清统治者高压政策的极端不满。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富有战斗气息的诗篇。恩格斯说: 但丁在欧洲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历史上,龚自珍也恰是这样一位“最后”和“最初”转折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诗人面对“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勇敢地发出愤怒的叫喊,呼唤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的风雷,希望涌现一批勇于革新的人材,实现富有生气的改革,打破死气沉沉的局面。诗人这种要求冲破封建专制统治、期待社会大变革的战斗精神,是难能而可贵的。 全诗激情洋溢,一气呵成,如雷霆轰响,有千钧之力,在“学凋文敝,索索无生气”(王文濡《定庵文集序》)的嘉庆、道光诗坛上,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是我国近代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力作。 其 三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钟嵘在《诗品》中称东晋大诗人陶潜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来不少诗评家沿用此说,大谈陶诗如何平淡,如何超脱。龚自珍却竭力摧崇陶潜胸怀磊落、有豪侠气质的另一面,即如后来鲁迅所说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这是极有见地的。诗人早年怀抱澄清天下的大志,但在冷署闲曹的京官生涯中却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而政治改革的危言深论又常常触动时忌;值此被迫辞官退隐之际,对歌吟过“猛志固常在”的陶渊明,自然有着与人不同的深切体会。 这首诗是《舟中读陶诗三首》之一,是龚自珍辞官出都后,自镇江过江去江阴舟中所作。诗人原想由扬州过江去江宁,后改走镇江。在扬州时,他和魏源等诸多朋友“跌宕文酒,凭吊古今”。“舟中读陶诗”,正是为了寻觅一种精神寄托,表示自己把壮志埋在心里,一直没有忘却现实,抒发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 在“陶集”中有许多光彩夺目的篇章,然而最能颤动诗人心灵并引起共鸣的是《咏荆轲》和《停云》两首。两首诗所蕴含的深厚丰富的内容,都表露出陶渊明在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并未使自己沉湎于田园生活的乐趣,相反,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他在归隐田园之后,没有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咏荆轲》一诗中,他热情歌颂不惜牺牲而勇于除暴的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停云》共四章,咏思亲友而不得见。诗中一切景象都失去了常态,山河变色,风雨如晦,用意十分显豁,是借思亲友以叹乱世。龚自珍在舟中捧读陶诗时,心情是极不平静的,他发现“陶潜诗喜说荆轲”,并进而想像诗人奋笔疾书《停云》诗高声吟唱的激愤神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已经陶醉乎其中。 从“喜说”到“想见”,龚自珍分明是引陶渊明为千载之下神游相交的知己。他一面吟咏着诗句,一面咀嚼着每一个字所包涵的深刻意蕴;读其诗,想见其为人,表示了对陶渊明以及他诗中所描写的豪侠的景慕之情。“吟到恩仇心事涌”,诗人自己已经和陶渊明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这里既指陶渊明的感慨、悲愤和执着的追求,也是写自己无限的痛苦和愤慨。“吟”,不再是细细吟咏,而是仰天长啸,高声放歌。“恩仇”,不是个人的恩恩怨怨,而是指荆轲等古代豪侠的匡扶正义、恩亲仇暴的热肠。“涌”字形象地表示了诗人心潮起伏、激动不已的情景。结句“江湖侠骨恐无多”,借古喻今,从读陶诗落实到对时事的感叹。歌颂豪侠,进而希望变革,这是龚自珍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朝从屠沽游,夕拉驺卒饮。……既窥豫让桥,复瞰轵深井”(《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他真诚地希望从社会底层发现侠义之士,成为他社会改革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中,他明确地指出在专制政权压迫下,一些才智之士不甘于被戮,其中悍者,就希图起而造反。 另外他又在《尊隐》中刻画出革命风暴卷起的前夕的、暂时寂静的情况:“俄焉寂然,灯烛无光,不闻余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鹖旦不鸣。则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本诗的“侠骨无多”,正是对万马齐喑、禁锢闭塞的时代的诅咒,是呼唤觉醒的号角,当然也反映了诗人孤独的苦闷。 全诗从“读陶诗”生发开来,从陶诗集中“喜说”落笔,进而想见其为人,吟咏之间引起思想的共鸣,发出对时世的愤慨。字里行间凝聚着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与痛苦、焦灼。整首诗的内在情绪跌宕起伏,显示了诗人从“鳞与爪之余”可寻“屈纵缭戾”(《戒诗五章》)的艺术特色。 其 四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澹,二分梁甫一分骚。 本诗是《舟中读陶诗三首》之二。 诗的起句,诗人把向来被人们视为穆静、飘逸而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潜比作卧龙诸葛。作者自注云:“语意本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在《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中云“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此即龚诗所本。陶潜的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是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在此时占了主导地位的表现。这和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前出师表》)何其相似,故在诗中用“酷”字予以强调,其实退隐乃是出于无奈,且也系表面现象,只是把“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和“骞翮思远翥”的雄心埋藏在心底而已。 “万古浔阳松菊高”,陶潜喜咏菊、松,集中屡见,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霜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龚自珍以松、菊傲霜耐寒的特性比喻陶潜孤高的性格,尤为贴切。“浔阳”,即今江西省九江市,陶潜为浔阳柴桑人。“高”字既指松、菊的茂盛之状,同时暗切陶潜品质的高洁。 “莫信”二句指出,不要相信诗人表面上似乎极其肃穆平淡,其实诗的骨子里含有《梁甫吟》和《离骚》的精神实质,即具有豪迈气概和愤郁不平之情。“梁甫”,即《梁甫吟》,古乐府楚调曲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内容多为感慨世事之作。这里暗合了陶潜与诸葛亮的“酷似”之处。“骚”,即《离骚》,是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诗中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昏君奸臣的愤慨,以及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龚自珍对陶潜的评价是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诚如后来鲁迅论述的“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陶潜曾被认为“隐逸诗人之宗”(《诗品》),而龚自珍偏偏着重挖掘他积极用世的一面,这是含有深义的,在此诗人是以陶潜自况。诗人具磊落不羁之才,抱澄清天下之志,但他的理想没有机会实现,他的才能和抱负得不到施展,被迫退隐,忧郁一生。整首诗抒发了诗人不甘沉沦、不甘退隐的积极用世的政治激情,是一位被赶离政治舞台的政治家向社会发出的宣言。 全诗以理见情,冷僻的评析中蕴藏着诗人犀利的见解,愤世疾俗之情寓于字里行间,读者只能以意得之。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