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笳笛》 |
释义 | 《笳笛》桂林的暮春,细雨像微尘般的飘着,秀丽的山峰都把头蒙在湿云里面。湖水满了,湖边的杨柳像新浴出来的少女的头发,滴着晶莹的水珠,小鸟在海一般深的绿阴丛里跳跃,它有时翘起尾巴吱吱吱地叫了几声,然后又飞了开去。柚子花香像无声的音乐,在洗涤着空中的尘埃。 环湖路的行人是稀疏的。 正在这时候,那位衣衫褴褛的广东人,又在湖边吹起了笳笛。他拖着一双泥污的脚,鼓起了双颊,轻巧地运用着他那多节的手指,一面走一面吹,不管他的衣衫已经湿透,那雨珠般饰着他的斑白的头发。 据他告诉我,他从前是在海珠公园的旁边,做一个小贩,他就用这一枝笳笛来引诱行人。后来广州沦陷了,于是他只得夹着那一枝笳笛,一面走一面吹,像行乞一般飘泊到这个桂林城。其实他所奏的调子,还是他从前在海珠公园旁边奏的调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缘故,这调子里面已浸润了一些凄楚,同样的在许多广东人的耳朵里面,也引起了不知多少的凄楚和乡愁。 特别是我,每当夜深,对着那昏黄的电灯在沉思的时候,我一听见它,我就感到有亡了国般的沉痛! 我不能不想起那过去的事情。 我第一次听见这笳笛的声音是当我初次到香港的时候。夏天的海风在激着深蓝的海水打着长堤,一个吹笳笛的人就站在这堤岸边吹着笳笛,那时我用小孩子的惊奇的眼睛注视着他,于是我也第一次自觉到我已离开了我的故乡。 六年以后,我须由香港向地中海航行,倚着邮船上的栏杆,重新听到从堤岸上吹来的笳笛。这声音又使我第一次感到我将要离开故国的怀抱。当然我也喜欢在月白风清的夜里,在甲板上听悲多汶的名曲,但是我爱异国的音乐终不如爱我自己的国家,爱那从那堤岸上吹来的故国的朴素的声调。 可是现在当我听到这笳笛的声音的时候,我的脚已再也不被允许踏上那广州的泥土——它已被日本的侵略军占领着。 吹笳笛的人拖着脚走了过去,黄昏中,黄澄澄的电灯点起了湖边的夜景,雨越下越大,于是行人也就愈益稀少。我带着怅惘的心情回到家里,看着檐前的水滴,不禁又回味着那笳笛的声音,和那在雨中飘泊着的吹笳笛的广东人! (《药眠散文选》) 赏析这篇小品文,像一首诗,写得隽永,简练,深沉。 作者在此文中抒发了一种故国之思,通过三次闻笛,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飘泊异域的凄楚和家国之痛。一次比一次来得沉重。 第一次,当他初次飘泊到香港时,听到笛声,使他意识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引起了乡愁。 第二次,当他乘船向地中海航行时,听到笛声,使他第一次感到将要离开祖国的怀抱,牵动了去国之悲。 第三次,当他流亡到桂林时,听到笛声,想起自己的故乡和大半个中国已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使他感到亡国般的沉痛。 三次闻笛,由个人的飘零之苦,转为国家的沦陷之痛,最后一次是文章的中心。作者虽然没有具体描写自己的流亡之苦,国破家亡之恨,但通过闻笛时的内心感受,已将许多的家愁国恨都隐括在内了。艺术构思,颇见工巧。 吹笛人原是广州珠海公园旁边的一个普通小贩,从前他用这支笳笛引诱行人,招揽生意。故乡沦陷后,他夹着那枝笳笛,一面走一面吹,也流亡到了桂林城。他所吹奏的调子,还是从前的那个老调子,只是调中已浸润了一些凄楚,在听众的耳朵里,也引起了不知多少凄楚和伤感。 这段描写,把众多的内容浓缩为短短的几笔,寓意非常深刻。这笛声太让人揪心了,个人的不幸遭遇,国家的多灾多难,人民的颠沛流离,全被这笛声勾起了。这笳笛悲音已成为人民苦难的心声。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