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竹林寺》 |
释义 | 《竹林寺》迢迢夹山道,幽幽竹林寺。 林公闢山处,泉涧饶古意。 钟磬闻诸天,花药覆平地。 森梢万竿竹,烟景满空翠。 慈鸟识禅心,清猿起愁思。 平生江海情,萧然但高寄。 回首礼白云,何时谢尘累? 唐代诗人张说诗云:“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王渔洋这首游江苏镇江古竹林寺诗,道出了其中真谛。全篇以景写情,托物起兴,因象明理,寓林泉之逸致于诗中,寄出世之玄意于言外,诗与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从而表现出王渔洋禅寺诗所特有的神韵。 开篇四句既描绘了竹林寺的全景,又点明了禅寺的历史渊源。“迢迢夹山道,幽幽竹林寺。”诗人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世外山寺图。看那山重水复,峡谷幽深,两边青山对对雄峙,峭壁片片夹起的底下,一条浓荫覆盖的山路蜿蜒蛇行,伸向密林深处。山道上凹凸不平,野草丛生,一位袈裟飘逸的游方僧人正踽踽独行其间。登上高处眺望,在那山深林密,幽篁修竹的翠绿海洋里,隐隐露出一带红墙,几缕青烟,那就是竹林寺了。这里“夹山”“幽幽”二词用得极妙,尤其是前者既是形容描写又是名物特指。“夹山”为山名,在镇江城南郊外,上面山明水秀,饶有古意; 作为人名即指唐代禅僧夹山于此地说法,寺名竹林。夹山乃竹林寺之象征。诗人把人境、物境、事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含蓄地传达了佛教的“无情有性”,佛性无所不在的禅理。“林公闢山处,泉涧饶古意。”则是对竹林寺历史的进一步说明,林公就是竹林寺的开山祖师夹山,诗人平素谙于佛道,对有关禅寺佛地的历史自然了解很多,因此在诗人眼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沟一壑都带上了古老神秘的色彩。接下来六句是具体描写竹林寺的风物景色,诗人以其独具的慧眼和匠心,分别从天上、地下、空间三个角度将禅寺之景致氛围一览无余,一笔写尽了。“钟磬闻诸天”,你听寺里的钟磬声响彻云霄,不绝如缕,九重天宇都充满了佛的声音,暗示寺庙香火兴旺。同时在写法效果上照应了前面的 “幽幽”,使意境全出,恰好如古人诗有云: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皆为神来之句。“花药覆平地”,把人们的视线从天上拉到地上,写禅寺环境的灵秀。那里奇花异卉遍地开放,灵芝仙草俯拾即是,俨然是仙山化境!令人心生无限向往。“森梢万竿竹,烟景满空翠”则又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地上引向空间,站在寺院的高台上凭栏远眺,只见一片林海里万竹挺秀,苍翠欲滴; 茫茫四周烟笼雾绕,虚无缥缈,霎时间令人心迷神醉,万念俱空。正是由于这里的一切都弥漫着禅意,万物都充满了佛性,因而栖居在这里的鸟儿也“识禅心”,猿猴也“起愁思”了。杜甫诗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这里也是因心生境、缘情设境,所以鸟儿无心却称之为“慈鸟”,猿猴无情却称之为“清猿”。然则人触此境宁无动乎?古之高人多“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佛家立身,“一念净心”,任运随缘,得达至境,二者等无差别。因而诗人也以诗言志说:“平生江海情,萧然但高寄。”表达了自己不与时务经怀,不与世俗同流,啸傲于山林,相忘于江湖的高情远致。然而诗人毕竟还是生活在尘世之中,尤其是生活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中。王渔洋虽然仕途平坦,坎坷甚少,但总不免累乎事务,染乎名利。于是诗人在此情此景里“自性内照”,幡然悔悟,自问道: “回首礼白云,何时谢尘累?” “回首”暗示顿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白云”乃是“道心”的象征,王维曾有“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等诗句; 诗僧皎然在《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源》中说得更明白:“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云儿无心,佛家讲“无心是道”,“即心是佛”,诗人礼敬白云就是心向佛门。禅宗讲究顿悟,讲究“心地妙用”而不重形式,只要了悟佛的 “无我”,“性空”,那么 “直心是道”,尘世即道场,簪缨仕宦与萝薜隐居并无二至。 这首诗通过写物色的佳美会意,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逸的意境,而这种境界又完全是由诗人性本淡泊,宁静高远的内心使然,可谓是“虑静境亦随”,突出地体现了“物我一如”的诗情禅意,使全诗的格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