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见他泪水涓流不止 [印度]密尔
释义

见他泪水涓流不止 [印度]密尔

见他泪水涓流不止

就像晚宴上的蜡烛,

我竟无意间意识到

我密尔的痛苦身世。

他理应与情人一样

可获得欢乐幸福,

遗憾的是在晚宴上

我见他一无所获。

他虽然还活在人世间

但伤痛已使他奄奄一息,

偶见他露出心房上的伤痕

方知他内心有多么忧郁。

心的王国长时期地

在悲痛中受摧残,

他终于获准要将这心的王国

夷为废墟。

你不允许他

开怀痛哭一番,

却要他像我们

那样尽兴消遣。

我来到的这个地方

使他曾获得过声誉,

然而他一概鄙视

所有这些名声。

密尔的住处在夜间

腾起一股叹息的火光,

黎明时到那里去察看,

见到只剩下一撮灰烬。

(李宗华译)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苏菲派所擅长的内心独白诗,具有浓郁的宗教意味。这首内心独白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落窠臼,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情绪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借此间接抒发了自己身处人世的苦痛和自省,以及愿以肉身的消泯来取得灵魂的升华,达到与天主合一之境的追求。

在第一节中,诗人开宗明义地采用抒情主体的“我”的视角,用“晚宴上的蜡烛”比喻“泪水涓流不止”的“他”,以物拟人,以本体“人”和喻体“蜡烛”的相异性给读者形成了强烈的阅读冲击和新鲜的阅读体验。而“晚宴上的蜡烛”这一意象则是全诗的诗眼,“晚宴”作为本诗的场景,只是它的表层意义,更深层地象征着整个充满了苦痛的世俗世界。“蜡烛”是迥异于“晚宴”的另一个意象,在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氛围下,默默无声地随着年华的流逝,燃烧自己,不禁使人想到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跨越了国度和时空的距离,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全诗奠定了崇高的悲怆基调,而且也造成了阅读悬念: 为何在理应人人尽情欢乐的宴会上,他却唯独恸哭不已?诗人联想到了自己的又没有直接诉说痛苦的身世,欲言又止,因此又留下了一个悬念。

第二至第六节,诗人用简朴通俗的语言描摹了世俗的欢爱和盛名也不能抚慰心灵的伤痛,从而强调了虔诚精神和纯净生活的意义。第二联中,诗人用“他”在喧嚣的晚宴上找不到真爱的体验,隐喻其难以与真主进行沟通。

第三至第六节诗人将“他”与“我们”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同一个“举世皆浊”的世界里,唯“他”独醒,鄙夷“所有这些名声”,而以“我们”所指代的庸人却“那样尽兴消遣”,被世俗的男女欢爱、功名利禄所蒙蔽,而这些正是与真主交流的应该规避的障碍,“我们”却混沌不觉。此处,诗人含蓄地抒发了幡然醒悟之情和见贤思齐之意,生活上的苦难并没有消磨诗人孤傲的品性。诗人同样关乎心灵的痛苦经历,在“他”的身上又看到了自己影子,解答了第一节中的悬念。这样的投射效应,避免了直抒胸臆的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之嫌,显得更为真实,贴近生活,缩短了与读者间的距离。

最后一联,诗人把解除苦痛的方法归结为在“寂灭”中“解脱”,暗示了只有使自我“消失”在真主本体之中,小我化入大我,达到与主合一的“永存”的状态,才能最终摒弃假象而显现真实的本质,进入较高的更神秘的超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虽然密尔的诗歌都具有消极厌世的倾向,但是诗中所体现的这种探求内心世界以及宇宙人生终极答案的精神追求其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活动和美好愿望。其浅俗的语言,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阐述奥义深高的苏菲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不仅使修行者,也使普通读者产生了一种审美的共鸣,从而为大众所接受。

(杜夕如)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