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衬字
释义

衬字

衬字又称衬词或垫音,是一种在话语中加进一些字,不表示意义,只起补充、调整音节,增强节奏,抒发感情作用的修辞方式。
衬字是以语音作为构成材料的修辞方式。插入话语中的衬字,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不论是单个还是数个,一律看作音节,有了它们会增加一些特殊的情味,去掉它们却又不会影响原话语的语意。
衬字的修辞作用主要有三:
一、补充和调整音节,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以适应特殊文体或表情达意的需要。使书写整齐美观; 使朗读顺口悦耳。
二、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创造语言的听觉形象,以引起读者和听者的联想和感情的共鸣。
三、体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强语言的特殊情味。不少地方民歌和戏曲以方言作衬字,既显示出地方特征,又以特殊的情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衬字在民歌、诗词、歌词、戏曲中使用较多。这些文体可歌可唱,音乐感极强,适当地运用衬字,使其在节奏、音律、气氛、情感等方面发挥作用,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从结构上分析,有单音节衬字,多音节衬字,交叉重复式衬字,词内衬字等。单音节衬字由一个音节组成,可长可短,时急时缓,有时中间可作短暂停顿,形成断续形式,造成激越、回荡、悠长的旋律;多音节衬字由两个以上音节构成,大多表示活泼、欢快的节奏;交叉重复式衬字,由数个交叉重复的音节构成,节奏曲折、跌宕、强烈,可以表现浓烈的气氛和复杂的情感;词内衬字是一种定型化的口语形式,由表义字和衬音字组合而成。这时的衬字已成为构词手段,其中以字记音,以声传义,有声义并现之妙,并体现出浓郁的口语色彩,格外形象、生动。如: “正儿八经”、“灰不拉几”、“软拉巴八”、“紧巴巴”、“皱巴巴”、“黑不溜秋”、“圆不溜丢”、“贫里八叽”等。词内衬字不同于词内镶嵌。词内镶嵌的字大多有一定的意义,或实或虚,不是纯粹的记音;而词内衬字是单纯的记音,没有一定意义。
衬字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问题。声音也有形象,缺乏和谐自然感会造成人们听觉上的反感,从而失去应有的表达作用。运用衬字还应该同语气副词和叹词区分开来。语气副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语气色彩,或实或虚,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只要细心辨别,是不难将它们和单纯记音的衬字区别开来的。
1.桃花开,春风又吹来哎,小奴家哎房中独自徘徊,风吹树摇摆,哎唷,猜一猜呀猜一猜,猜一猜呀猜一猜,奴家呀的那个心中盼望着谁来,盼望着谁来。(东北民歌 《五更调》)
评析 歌词中的衬字“哎”、“哎唷”有一个音节的单用,也有两个音节的连用,均不表示任何意义。用于歌词中只是为了合乎曲谱的要求,延长音调,协调节奏。在“猜一猜”后运用“呀”,多次反复造成停顿,引起听者的兴趣和对后文的注意。同时使语言欢快、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嗨哟,嗨哟——加把力!
“嗨哟,嗨哟——紧跟上!”
粗犷的号子句句热,……
深厚的脚印步步烫,
晶莹的汗水颗颗亮……

(杨进运《神女啊,莫忧伤——三峡纤夫曲》)


评析 “嗨哟”是纤夫拉纤时所哼的声音,没有什么意义,但却表现出一种雄浑、沉重、刚毅感。急促紧张的节奏,烘托出热烈的劳动气氛,激发听者的联想,再现船夫拉纤时的感人场面。
3.三峡雨哟,三峡云哟,
细如丝哟,柔如锦哟,
牵动儿女思乡情,
嗨哟嗬嗨哟嗬,
牵动儿女思乡情。

(歌词 《三峡情》)


评析 前面四句中的衬字“哟”起暂时停顿的作用,给人柔美、动听的感觉。“嗨哟嗬嗨哟嗬”延长了音节,表现出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气息。
4.刨山坡呀,
把工拔呀!
先刨坡来后撒种,
看哪个小伙子流汗多!
土块打得纷纷碎呀,
草盘子让它翻个过呀!
这架高山真是怪,
石头多来草盘子多!

(邢野 《开荒歌》)


评析 用于诗歌中的四个“呀”字,都处于句尾的位置,类似语气副词,却不表示任何语气,属于衬字修辞。其作用只是为了补充音节,造成朗读时的跌宕,给语言增添音乐美。
5.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她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
现在爬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鹂儿不要笑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歌曲 《蜗牛与黄鹂鸟》)


评析 “阿”字用在名词、形容词与动词之前,不表示任何意义,却能造成一种音乐的顿挫感,表现出浓郁的口语色彩和地方色彩,给语言增添了一种亲切诙谐的情味。
6.爱面子的老北京,
个个都讲文明。
那和和美美的老邻居,
都争着当五好,
干干净净的小胡同,
处处都讲卫生,
舒舒服服的大楼里家呀么家家乐,
闹嚷嚷的商店里买卖真兴隆,
谁栽花,谁洒水,
谁把那树来种,
全靠咱手脚勤快的老北京。

(歌词 《春满京城》)


评析 在歌词中加一些衬字如 “那”、“呀么”等使歌词口语化了,表现出的“北京味儿”确实令人感到甜美。
7.鲁贵:这家除老头,我谁也看不上眼。别着急,有你爸爸。再说,也许是我瞎眼,她原来就许没有这意思。她外面倒是跟我说,因为听说你妈会读个书写个字,才想见面谈谈。(曹禺《雷雨》)
评析 一般来讲,“读书”、“写字”这类词是不能分开中间加字的,但例中的衬字“个”是用在对话中的,虽不合语法,却因为延长音节而使语言显得委婉和缓,充分体现出口语的表达色彩。
8.家里断了面了哩,
三天没吃饭了哩;
婆娘娃娃饿着喊着哩,
眼泪串成线着哩。

(甘肃花儿《眼泪串成线着哩》)


评析 “花儿”是甘肃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以唱为主,兼之舞蹈。在句末用衬字“哩”拖腔是“花儿”的特征,既符合曲谱要求,又使音韵和谐,曲调柔和婉转,悦耳动听,表现出浓郁的西北风情。
9. 没有个大椒不辣人,
没有个财主不狠心,
春天放下驴打滚,
秋天连人一口吞。

(《江苏淮阴歌谣》)


评析 在民歌、民谣中,这种在句中加衬字的现象很普遍,所加的字一方面是由于句式和演唱的需要,另一方面借以提起听者的注意,突出歌词中的中心词语,如 “大椒”、“财主”等,达到了强调语意的目的,同时也加强了朗读、演唱时的节奏感。
10. 长白山呀万丈高,
抗日歌声冲九霄;
鬼子听歌魂出窍,
穷人听歌心里笑。

(长白山歌谣《抗日歌声冲九霄》)


评析 例中的后三句都是七个具有表意作用的实字,其中第一句只有六字表意,加上的衬字“呀”没有什么意义,只起补充和调整音节作用,以获取更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11.一滩一滩杨柳树,
一片一片青,
一群一群受苦人,
咳呀呀,大家翻了身。

(左权 《土地还家》)


评析 “咳呀呀”是衬字,三个音节,短促有力,渲染烘托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传达出农民翻身后的喜悦感情。
12.黄桥烧饼黄又黄嗳,
黄黄烧饼慰劳忙嗳,
火饼要用热火烤嗳,
军队要靠老百姓帮。
同志们啊吃个饱,
多打胜仗多缴枪,
嘿呀咿哟嘿呀嘿,
多打胜仗多缴枪,咿呀嘿。

(苏北抗日歌谣《黄桥烧饼歌》)


评析 抗战时期的革命歌谣带有很强烈的时代特点,读起来,听起来都令人振奋、激昂。衬字“嗳”、“嘿呀咿哟嘿呀嘿”、“咿呀嘿”一方面体现出民歌演唱的节奏感,另一方面渲染出热烈的气氛,传达出战士的豪迈感。
13.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贺敬之 《回延安》)


评析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作者采用这种形式表现出重返延安的欢快和亲切的感情。衬字“来”将“杜甫川唱”和 “柳林铺笑”顿开为两个鲜明的四字句节奏,使喜悦的感情,在延长的音节中得到表露。
14.长城外,坝上边,
塞外黄花哎咳咳香飘四野,
天灿灿,路长长,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呀哎见呀么见牛羊。
哎子哟哎哎得哎得咿子哟,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呀么见牛羊。
哎咳哎哎。

(纪录片 《塞外牧歌》主题歌)


评析 例中的衬字穿插于歌词中,发挥着延长音节、协调节奏的作用,使歌曲的旋律婉转曲折,悦耳动听,增加了抒情气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与美好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15.初一到十五,
十五的月儿高,
那春风摆动,
杨 (呀杨)柳梢。
三月桃花开,
情人捎书来;
捎书书带信信,
要一个荷包袋。

(山西北部汉族民歌《绣荷包》)


评析 例中的“呀”仅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与间隔的“杨”字一起,将“杨柳梢”一句补成五字,与全篇协调一致。
16.七月骄阳如火旺,
农家姑嫂摘花忙。
你背篓来我提筐,
踏着歌声下山冈。
摘下金针花,
摘下丰收花,
装满篓和筐,
驮着小银行。
咿呀咳,呀嗬咳,
富裕花开——万呀么万里香。

(王少磊、尹辉祁东小调《姑嫂摘黄花》)


评析 曲艺中由于音律的需要,常在歌词中适当的地方加入衬字,如例中的“来”、“咿呀咳、呀嗬咳”等,除了增加乐感外,还表现了姑嫂二人在劳动中的欢快情绪和丰收的喜悦心情。
17.鄱阳湖,阔无边,
信河水,水连天,
方呀方志敏,
机智勇敢赛神仙。

(江西民歌 《赛神仙》)


评析 在一般的书面语中,很少有将人物的姓名拆开,中间添加衬字的情况。而在民歌、民谣中,为了朗读和演唱时的琅琅上口,可以在姓名中间加上衬字,以拖长音节为手段,增强人们对所歌咏人物的注意力。
18. 嗯嗯嗯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
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
煮了那个钱钱哟下了那个米,
大路上搂柴了一了你。
啊啊双扇扇的门来哟单扇扇的开,
叫一声哥哥哟你快回来。

(故事片 《人生》插曲 《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


评析 民歌常以婉转悠扬的曲调引人入胜,添加衬字正是变化旋律的重要手段。歌曲所要求的节奏,抒情所需要的气氛,民族所具有的地方特色,均由此而来。
19.乌蒙山上美如画,
草海无边浪无涯。
彝家牧笛声声响,
吹落天上五彩霞。
不是彩霞落坡上,
遍地的荞子火辣辣;
不是彩霞落地上,
满地洋芋顶呱呱。
细雨静静洒,
微风轻轻刮,
逗得那虾子摇胡须,
逗得那鱼儿摇尾巴,
逗得那一群披红挂绿嘻哈打笑的彝家女,
来撒网哟来梳发。

(阮居平 贵州评弹《草海落霞》)


评析 歌词中有一些衬字夹在两个动宾词组之间,把两个相关连续的动作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复叠、回环的音律,显示出动人的音乐美来,此例即是。
20.领: 干哪哈,
合: 哎哟呵哇,
领: 大家那一起来哪哈,
合: 哎哟呵哇;
领: 使劲那用力来哪哈,
合: 哎哟呵哇;
领: 使劲那把它搬哪哈,
合: 哎哟呵哇。

(大连码头 《端油桶号子》)


评析 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许多劳动号子,如例文。文中除了运用一些实词外,还运用了不少衬字,如 “哪哈”、“哎哟呵哇”。这些衬字的音节一方面和劳动的动作相协调,另一方面表现出劳动时热烈紧张的气氛,令人感到和谐、豪迈与壮美。并从听觉形象上启发人们去思索劳动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1.十月里,秋风凉。
酸枣红呀菊花香。
延水清清清透底,
谷子糜子满山黄。

(刘御 《秋收小调》)


评析 民歌歌词中加入一些 “呀”、“来”之类衬字的现象很多。目的是通过音节的延长,调整全诗的节奏,使之和谐优美。本例第一句,三字一顿,节奏简短,具有描写色彩; 第二句加衬字“呀”,将节奏变得舒缓,增加了民歌的抒情意味。错综变化的音节,使人们在听觉上产生美感。
22.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哎呀哎呀,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田汉歌词 《天涯歌女》)


评析 这是一首江南风格的歌曲,运用衬字 “呀”、“哎呀”等充分表现了吴语轻柔软绵的地方特点,听起来悦耳动听,令人感受到青年男女间柔情缠绵的爱情韵味。
23.正月放马(喔噜噜的)正月正哟,
赶起马来登路程,
哟哦! 登路程。
二月放马(喔噜噜的)百草发哟,
小马吃草深山里跑,
哟哦! 深山里跑。

(歌词 《放马山歌》)


评析 音乐是一种通过听觉来达到美感享受的艺术。例中的“喔噜噜”、“哟哦”不表示任何意义,但它在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以及一种特有的节奏方面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使人们获得听觉上的美感。
24.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欧啷罗,
挑起扁担啷啷扯光扯上山岗欧罗罗。

(四川汉族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评析 歌中的 “罗儿”、“欧啷罗”、“啷啷扯光扯”、“欧罗罗”等纯属垫音,它延长了音节,并使音乐变化多姿。如果没有这些衬字作为垫音,是很难获得山歌所需要的错综节奏和动听的听觉效果的。作为修辞手段,衬字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文字赘加物。
25.黄的水,青的山,
延河两岸是永恒的春天。
河边生青草,
草上开红花。
呀嗬咿嗬咳!
我们歌唱生活和理想呵,
我们成长在延河边,延河边。

(朱子奇 《延河曲》)


评析 “呀嗬咿嗬咳”作为单纯的记音符号出现于歌中,显然是为了满足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需要。虽无具体的表意功能,但是却能传递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由此可见衬字修辞的作用。
26.狍筋细线哪密密连,
衣襟开衩呀绣花边,
心上的人啊你在哪里,
叫我等得眼泪干。
猎手出围呀千里远,
影儿留在你身边,
心爱的人啊你咬住牙等,
打到鹿茸我就把家还。

(郑万隆《黄烟》)


评析 歌词中的“哪”、“呀”是衬字,只是为了补充音节,而无实在意义。文中的 “啊”虽然也处于句中的位置,却有明显的语气,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所以不是衬字。辨别出二者的区别,也就掌握了衬字修辞的特点和作用。
27.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
三盏盏的那个灯,
啊呀带上了那个铃子
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你若是我的哥哥哟,
你招一招的那个手,
哎哟你不是我的哥哥哟噢,
走你得那个路。

(陕北信天游《赶牲灵》)


评析 如果将文中的衬字全部去掉,不会损害丝毫文意。但是对于民歌,衬字却不是可有可无的。有了它们才有了“信天游”的演唱形式,才有了特别的陕北情味。衬字对听觉形象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28. 我不敢惊扰这位女学士的雅兴,蹑手蹑脚向后转;打算不声不响溜之乎也。(刘绍棠《野婚》)
评析 不说“溜掉”而说“溜之乎”,虽然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却大异。“溜”字后的两个没有意义的“之乎”起音节的补充作用,运用语音把“溜”这个动作形象化了,增加了一份幽默色彩。
29.钻进一个隧洞,黑咕咚咚,满世界的轰轰隆隆,万队人马从头顶飞过。(贾平凹 《入川小记》)
评析 利用衬字可以帮助人们从听觉形象到视觉形象的转换。说隧洞 “黑”,还不足以显示其黑的特点,加上“咕咚咚”几个字既可以使读音顺口悦耳,又可以强化“黑”的特征与程度,给听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0.家产全归她,他只扛走了那只蹲拘留的铺盖卷,领出一个他本人的复制品,那干巴巴,黑不溜秋的 “小小炉匠” (儿子——编者注),外加那只当过他们红娘的小提琴。(王立纯《拍手歌》)
评析 现代汉语构词中,常常在一些单音节的形容词后面加上几个不表意只表音的衬字,构成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如 “黑不溜秋”、“傻不叽叽”、“贫里巴叽”等。这些词在口语中已经定型化,标志着汉语词从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的趋势。由于含有较大的记音成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能显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31.春二哥是个蔫琢磨。
他成天蔫儿格唧的,闷着个头不爱说也不好笑。

(刘凤海《车前子》)


评析 “蔫儿格唧”是一个四字词,“儿格唧”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与单音节的形容词“蔫”组成多音节的固定形式,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更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32.倘若你也是个“婚姻困难”,想正儿八经找个对象要求教我们老乐,那可得注意,别喊错了人。(林文洵《老乐这个人》)
评析 “正儿八经”即“正经”。其中的“儿”、“八”两字无意义,只是起衬音作用。用记义和记音相结合的方式构词,既体现出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的趋势,又是将口语引入书面语,丰富汉语词汇的有效方法。浓郁的口语色彩,十分生动、形象。
33.房间没人收拾,弄得到处灰蒙蒙,皱巴巴,凌乱不堪。(茹志鹃《着暖声的雪地》)
评析 “皱巴巴”就是“皱”,“巴巴”二字无意义,只是单纯的构词手段。类似这样的现象相当普遍,既保留了口语的特色,又有书写的固定形式,悦耳的音节常常起到突出事物性质与特征的作用。
34. 如若在金銮殿让坐沙发,软拉巴儿地卧在里边,岂不有损龙威吗?(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
评析 “软拉巴儿”就是“软”。“拉巴儿”是衬字,只记音不表义。以音衬义,突出了 “软”的形象和特征。
35.锁成老汉六十岁了,一辈子心眼儿窄巴,经不住个大事儿。(王润滋《内当家》)
评析 “窄巴”就是 “窄”的意思。添上一个垫音 “巴”,构成双音节的形容词,衬字修辞在此发挥构词作用。
36.硬格巴的票子撑起来了月亮婶的腰。(李雄高《三拜月亮婶》)
评析 “硬格巴”就是“硬”,“格巴”是记音的衬字。以音衬义,使人联想到“硬”的程度与状态。柔软的纸票竟能撑起月亮婶的腰,金钱的力量,穷困农民摆脱贫穷的神态,被描写得栩栩如生。
37. 周掌柜——来了还没有两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 门前扎起血丝胡拉的一座彩牌,“大减价”每个字有五尺见方,两盏煤气灯,把人们照得脸上发绿。(老舍 《老字号》)
评析 “血丝胡拉”是北京方言,意思是到处是血或血红色的东西。其中的“血丝”是表义字,“胡拉”是单纯记音的衬字,“血丝”和“胡拉”构成的四字词在句中作定语。从阅读效果看,“血丝胡拉”比“血”字更有特点,既表义,又表音,作用于视觉和听觉,形成生动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
38.这张咏江最喜欢向人介绍自己的大名:“张咏江,歌咏的咏。可不是现在改的,生下来就叫咏江。”他真有先见之明! 早知道 “江” 之该咏! 菩提几次听见他自我介绍,总是这样想。(宗璞《三生石》)
评析 例中 “之”的用法,是从文言中借鉴而来的,又不同于文言,它不像文言那样作结构助词,连接主谓成分。而纯粹为了垫音,造成行文的停顿,通过延长音节,来获取一种幽默的情味。
39.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评析 文中四个“也”字在句中只表示语音的停顿,不表示任何意义,也不附加各种感叹语气,实际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衬字”,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能不能将此作为衬字修辞的雏型?类此现象文言中相当广泛,仅举一例存疑,以供学习者、研究者参考。
40.最先是说他冷嘲,渐渐的又七嘴八舌的说他谩骂,俏皮话,刻毒,可恶,学匪,绍兴师爷,等等,等等。然而讽刺社会的讽刺,却往往仍然会“悠悠得惊人”的,即使捧出了做过和尚的洋人或专办了小报来打击,也还是没有效,这怎不气死人也么哥呢?(鲁迅《从讽刺到幽默》)
评析 “也么哥”源于元曲,常用于曲词中叠句的结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此处作为衬字运用,严肃的议论中增添了诙谐的色彩,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色。
41.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王实甫 《西厢记》)
评析 元曲中这种在叠句之后用“也么哥”作衬字的现象很常见,它没有什么意义,用在文中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惆怅、痛苦、惋惜的情绪,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42.好酒,好酒!
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
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影片 《红高粱·酒神曲》)


评析 “一四七,三六九”并非实指,用在这里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它可以表现喝酒者的情态与心境,听起来有种豪爽、快乐的特点。而后面的 “九九归一”却不是衬字,在意义上有比喻的作用,和后面的 “跟我走”前后呼应。两相比较,由此可见衬字的修辞特点和作用。
43.洗澡哪?洗澡哇,他脱呀脱得快,穿哪穿得慢——穿完衣服先走不是给钱嘛! 进门脱了就去洗,不但洗,他作全活呀——剃头哇,搓澡哇,修脚哇,刮脚哇,全来着,全作活! 叫点儿什么点心在澡堂子这么一吃,萝卜、烟卷的,全要。回头要穿衣服啦,人家都穿好啦,他那只袜子穿呀穿七回,穿上把它脱下来,抖落抖落,翻个个儿,瞧瞧这儿,看看那儿,再穿,穿上啊有不合适的地方再扒下来,老穿不好! (张寿臣 相声《杨林标》)
评析 说书要吸引观众,除了在塑造形象上下功夫外,还需要增强其节奏感,使听众听得悦耳。例中的几个衬字“呀”、“哪”、“啊”起垫音作用,通过音节的故意延长,加强口语意味,给语言增添一些诙谐幽默的色彩。连同一些句末的语气词 “哇”、“啦”等,突出了说书艺术的特点,获得生动、感人、形象的语言表达效果。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8: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