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秦淮有水水无情,
还向金陵漾春色。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
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珠翠丁星复明灭,
龙头劈浪哀笳发。千里涵空照水魂,万枝破鼻团香雪。
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蛮弦代雁曲如语,
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里。
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

《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注释】:

蛮:

古代对我国南方民族的称呼,也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诗经·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大邦:指周王朝。)代指南方。《诗经·大雅·抑》:“用逷蛮方。”

弦:

①弓上用以发箭的绳。《吕氏春秋·具备》:“中非独弦也,而弦为中之具也。”②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或金属丝。《礼记·乐记》:“不学操缦(màn),不能安弦。”(操缦:操弄琴瑟之弦。)③弦乐器。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④弹奏琴瑟等弦乐器。《吕氏春秋·慎人》:“孔子烈然返瑟而弦。”⑤月半圆。阴历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谢灵运《七夕咏牛女》:“新明弦月上。”⑥数学名词。1. 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2. 直线与圆周相交于两点,在圆周内的部分叫弦。⑦中医术语。脉象之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脉长而弦……其病主在于肝。”

代:

①代替。《庄子·秋水》:“庄子来,欲代子相。”②交替。屈原《离骚》:“春与秋其代序。”③继承;接替。《论衡·偶会》:“父殁(mò)而子嗣,姑死而妇代。”(殁:死。姑:丈夫的母亲。妇:儿媳。)《晋书·羊祜传》:“(祜)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笃:指病重。自代:接替自己。)④朝代。《史记·秦始皇本纪》:“三代之事,何足法也。”⑤历史的分期。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萧条:寂寞。)⑥家族世系以父子相继为一代。王维《李陵咏》:“三代将门子。”⑦世代;一代又一代。崔颢《江畔老人愁》:“自言家代仕梁陈,垂朱拖紫三十人。”(梁、陈:朝代名。朱、紫:指官服。)⑧世;世上。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工:擅长。伦:匹敌。)⑨古国名。1. 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2. 汉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中部及北部一带。3.十六国国名。在今内蒙古中部一带。

雁:

①大雁。群居水边,善于游泳和飞行,飞时排列成行。《诗经·邶风·匏有苦叶》:“雝雝(yōng yōng)鸣雁。”(雝雝:形容声音柔和。)②通“赝”。伪造的;假的。《挥麈后录》卷八:“浸渍数日,漆絮败溃,雁迹尽露。”

曲:

(一)①弯;不直。与“直”相对。《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②不正;不公正;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陆贾《新语·辨惑》:“怀曲而合邪。”(合:迎合。邪:偏邪。)③局部;一部分。《淮南子·缪称》:“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④委婉曲折。元结《恶(wù)曲篇》:“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以达意。”⑤泛指弯曲之处。吴融《壁画折竹杂言》:“渭曲逢,湘江别。”(渭:水名。)⑥偏僻之处。严忌《哀时命》:“块独守此曲隅兮。”(块:孤独。隅:角落。) (二)qǔ ①韵文的一种。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裁相近,但格式较为自由。分戏曲、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②歌曲。王褒《长安有狭邪行》:“涂歌杨柳曲,巷饮榴花樽。”(涂:同“途”。樽:酒器。)③乐曲。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一:“请君莫奏前朝曲。”

如:

①顺从;依照。《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如之,无不如志。”李朝威《柳毅传》:“毅如其言,遂至其宫。”②往;到……去。《汉书·燕王传》:“田生如长安,不见(刘)泽。”③似;像;如同。《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④及;赶得上。《论语·公冶长》:“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⑤奈。“如……何”,相当于“奈……何”,把……怎么样。《孟子·滕文公下》:“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薛居州:人名,宋臣。)《列子·汤问》:“其如土石何?”⑥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渴。”⑦连词。1. 相当于“如果”,表示假设。《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2. 相当于“和”。表示并列。《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大夫:官名。)3. 相当于“而”。表示转折。至于;却。《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相当于“或者”。表示选择。《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怎。方六七十:指纵横六七十里。邦:诸侯封国。)⑧助词。形容词后缀,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不如]也作“弗如”。比不上。岑参《石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伯禹:大禹。)

语:

(一)①谈论;说话。《论语·乡党》:“食不言,寝不语。”②言论;话。《韩非子·五蠹》:“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不用先王的那套言论,而用官吏当老师。)③谚语;俗语。《列子·杨朱》:“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捐:弃。)④诗文、谈话中的字或句。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yù 告诉。《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亡:逃走。)

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醉:

①酒醉。《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既醉止,载号载呶(náo)。”(止:语气词。呶:喧闹。)《韩非子·说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极端爱好。《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宋之问《送赵六贞固诗》:“心醉东郊柳。”

昏:

①天刚黑的时候;黄昏。《左传·哀公二十三年》:“昏而受命。”《诗经·陈风· 东门之杨》:“昏以为期”。②结婚。后作“婚”。《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左传·隐公七年》:“郑伯许之,乃成昏。”③昏暗。归有光《项脊轩志》:“日过午已昏。”④糊涂;昏愦。《诗经·小雅·小宛》:“彼昏不知。”《庄子· 天地》:“若愚若昏。”⑤迷乱;昏花。《三国志·吴书·贺邵传》:“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⑥通“暋(mǐn)”。勉力。潘岳《藉田赋》:“情欣乐于昏作兮。”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迷:

①迷惑;迷乱。《诗经·小雅·节南山》:“天子是毗(pí),俾民不迷。”(毗:辅佐。俾:使。)陶潜《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遮阻;覆盖。曾棨《维扬怀古》:“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维扬:即扬州。)③迷恋;陶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徐中行《暮发滁阳》:“悬崖青欲滴,芳草绿堪迷。”(滁:水名。)又指沉醉于某一事物者。陶谷《清异录·蕉迷》:“赵纯节性喜芭蕉,凡轩窗馆宇咸种之,时称纯节为蕉迷。”(咸:都;全。)④昏迷。《列子·汤问》:“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迷离]模糊不清的样子。古乐府《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跳跃的样子。)


诗文 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释义

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诗句出处:《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8: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