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蒙古喇嘛寺院的“查玛”
释义

蒙古喇嘛寺院的“查玛”

跳“查玛”是蒙古喇嘛寺院的一项宗教活动,俗称“跳鬼”或“打鬼”,蒙古语叫跳布扎。“查玛”是藏语“羌姆”的转音。它是蒙古喇嘛寺院的一种面具舞蹈,也可称为傩舞,是带有傩文化性质的喇嘛教的一种文化载体。全国各地蒙古喇嘛寺院都有跳“查玛”的。尤其北京的雍和宫、呼和浩特的甘珠尔庙、内蒙古兴安盟的葛根庙、蒙古贞的瑞应寺、土默特的惠宁寺、郭尔罗斯的衍福寺、杜尔伯特的富余正洁寺、扎赍特的乾德牟尼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初八,六月十四日、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均有大型查玛庙会。
查玛是蒙古寺院的喇嘛带上各种面具,通过舞蹈形式来表达具有一定内容情节的一种宗教活动,集舞蹈、音乐、诵经为一体。关于“查玛”的起源传说,在蒙古喇嘛寺院里人人皆知。古时候有位国王叫郎达尔玛,生性残暴,无恶不作,头盔衣甲,刀枪不入,只有嗓喉一处可入剑。郎达尔玛国王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观赏舞蹈。这时有位神箭手莫尔根,为济民除害,便化装成艺人,到宫廷向国王作舞献艺。莫尔根来前做了充分准备,将骑的白马涂成黑色,穿上了肥襟扩袖的舞服,将弓箭藏在三角形衣袖中,便来到国王宫廷翩翩起舞。国王看了这个粗犷、有力、奔放、稳健的舞姿,不时抬头狂笑。霎那间,国王的嗓喉摄入莫尔根的视野中。于是趁国王抬头狂笑之机,从袖中抽出弓箭,射向国王的喉咙,郎达尔玛中箭身亡。莫尔根立刻跨马而逃,宫廷卫士紧跟追捕,经过一条小河时,莫尔根将弓箭、舞服全部丢入河中,马身上的黑色也被水漂洗如雪。过河后,正在急驰中,前面又来一支人马阻截。莫尔根正在思索对策时,忽听一个头领问道:“看见一位骑黑马、穿舞服的人没有?”莫尔根已知他自己没被发现,便向另一个方向指去,于是得以逃脱驰回故乡。事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将他的舞蹈作为神佛的舞蹈继承下来。以上这个故事并非捏造,它是从藏传喇嘛教的历史故事演化而来。因为西藏曾有过类似的一段史实。据《宗教词典》记载:“郎达玛,旧译‘达磨’。吐蕃末代赞普。唐开成三年(838)为反佛贵族大臣杰刀热等拥立,下令禁止佛教,封闭寺院,强迫僧众还俗,焚毁佛教经典。唐会昌二年(842)被佛教僧人拉陇贝多暗杀。死后,吐蕃统治集团分裂,奴柰属民起义,吐蕃政权灭亡。”这一史实与这个传说非常相似。所以,蒙古喇嘛寺院“查玛”舞的起源传说还是可信的,它来源于藏传喇嘛教。
关于“查玛”的内容很有故事性。表演时场面之大,角色之多,是南方傩戏所不能比拟的。跳“查玛”的人数也不一,有七十人的,有五十一人的,也有三十三人的不等。内容、场次也各有别。北京雍和宫跳“查玛”共十三场。第一场《白鬼》、第二场《黑鬼》、第三场《海螺神》、第四场《蝴蝶神》、第五场《金刚神》、第六场《星神》、第七场《天王》、第八场《护法神》、第九场《白度母》、第十场《绿度母》、第十一场《弥勒佛》、第十二场《斩鬼》、第十三场《送祟》。黑龙江省富余正洁寺跳的“查玛”共八场。第一场《二十一救度母》、第二场《鹿神》、第三场《海螺神》、第四场《八部鬼众》、第五场《四厉鬼》、第六场《七煞神》、第七场《阴曹地府》、第八场《老翁》。辽宁省瑞应寺的“查玛”十一场。第一场《借地聚会》、第二场《吉祥天母》、第三场《阿修罗天神》、第四场《寻妖》、第五场《蝴蝶神》、第六场《阎罗审鬼》、第七场《鹿神斩鬼》、第八场《尸林神》、第九场、第十场均是《菩萨除鬼》、第十一场《金翅鸟神》。“查玛”,虽然场次不一,但所表演的内含基本上是一致的。大体来说,开场时各种鬼魔作祟,这时各路仙神一起出动,大显身手,斩魔除妖,最后取得胜利,在众神欢快的舞蹈中告终。反映了“佛法无边”的宗教观念。蒙古喇嘛寺院的“查玛”与西藏寺庙的“羌姆”,不论名称、人数、内容等方面都不同。“查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揉进了地方特点与民族特点,与早期原型有所变异。西藏桑耶寺的羌姆,总人数达一百多人。西藏格鲁派的羌姆把阎罗王尊为主神,而蒙古喇嘛寺庙的查玛是把二十一救度母尊为主神。看来桑耶寺的羌姆更原始一些。
总之,蒙古寺院的“查玛”,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文化现象,可是这些原始文化遗存都披上了喇嘛教的外衣,在佛教的掩护下发生了各种变异。喇嘛教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查玛”的各个方面加以改造,把“查玛”的原始模式改头换面,纳入喇嘛教的范畴中,成为喇嘛教的组成部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