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礼记·曾子易箦》 |
释义 | 《礼记·曾子易箦》曾子寝疾①,病②。乐正子春坐于床下③,曾元、曾申坐于足④,童子 隅坐而执烛⑤。童子曰:“华而睆⑥,大夫之箦与⑦?”子春曰:“止!”曾 子闻之,瞿然曰:“呼⑧!”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 斯 季孙之赐也⑨,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 矣⑩! 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 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1)。吾何求哉?吾得 正而毙焉(12),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13)。 【注释】①曾子:春秋时鲁人,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弟子,以至孝著称。② 病:病加重。疾重曰病。③乐正子春:人名,曾参弟子。乐正:乐官。④曾元、曾 申:曾参的两个儿子。⑤隅坐:坐在一个角落。⑥睆(huǎn):有光泽。⑦箦 (zé):竹席。⑧呼:表示询问的语气词。⑨季孙:鲁国大夫。⑩革(jí):同“亟”,危 急。(11)细人:小人。(12)正:符合正道,合乎礼制。(13)没:同“殁”,死。 【鉴赏】本文选自《礼记·檀弓上》。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传统的礼 制不再为人们所遵守。但是,本文记叙了孔子弟子曾参(一生未做过大 夫)临终前坚持要换下大夫所用之席的感人故事,肯定了曾参恪守礼制、 严于律己、慎终如始的品行,借此宣扬礼法。这种境界如果不是曾参平日 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地追求,是达不到的,非临时灵魂一闪念即可办到。 “易箦”后来成为指代病危将死的典故。 以细节写大节,是本 文艺术上富有创意之处。 曾子生活中的一个细节: 鲁大夫季孙把只有大夫 才能享用的华美光泽的 席子送给未曾作过大夫 的曾参用,曾参病重临死 之际,察觉到这点,为了 使自己的行为合于礼制, 坚持更换了席子。此事 似小,但关系重大。春秋 时期,“礼崩乐坏”,孔子 和他的弟子们却想挽狂 澜于既倒,“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不学礼,无 以立”,认为守礼是立人 立己的大节,而大节又必须落实到每个人一生的生活细节之中才能保持, 这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曾子病、死之时能 “得正”,已是大节不可夺的表现。清代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评 论道:“易篑以得正,小中见大,一生德行,于此完全无憾。而行文之妙,则 针线细密,神情宛肖,简老之中,姿态横生。” 此文153字,篇幅不长,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段,写得像一场独幕剧。 剧中五个人物分两方,曾子、童子一方,乐正子春、曾元、曾申一方,在一个 狭窄的空间场所(曾子寝室)内,一段短暂的时光里,演出一场围绕“箦” 而展开的两种人生境界的戏剧冲突,即“君子之爱人也以德”与“细人之 爱人也以姑息”的冲突,剧情有静场,有动场,有动作、反动作,完全符合三 一律。 场面、人物描写如画,人物所在方位安排错落有致,人物对话描写口 吻神情逼肖,“自是千古奇笔”(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二)。 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9-40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