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草书的起源及其发展 |
释义 | 草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草,是相对“正”而言的。把字写得杂乱无章,随便潦草,犹如起草文稿书信,被称为“草稿”。这是广义的草书,包括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等。《史记·屈原传》有“屈平属草槀未定”句,所以草书又名“槀草”。狭义的草书,一般认为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而形成的。其实,草书符号是篆书隶化和篆书草化交融的结果。 草书符号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画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篆书笔画的纵势倾向为上下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如秦代《苏解为陶器盖》,字形结构是篆书,但带有上下钩连之笔。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认为:早在秦国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就出现了一些跟后来的草书相同或相似的草率写法。隶书形成之后,这些草率写法作为隶书的俗体继续使用,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草率写法。这些新旧草率写法即是草书的基础。 正因为草书符号跟带有篆书遗孑的古隶有着血缘关系,所以仅说草书是“解散隶法”的一种“赴急”之书是不完整的。但在隶书盛行并产出了八分笔法的影响下,草书首先向左右钩连的章草形态发展,上下钩连只停留在单字之内,而且受到横势波挑的抑制。尽管自上而下的书写行式和纵长形的竹简,为笔画上下钩连的充分化提供了操作机制和物质基础,但迟至东汉才有今草的雏形,如《居延永元兵器册》。 草书固然适应了快速书写的文化需求,在社会生活中曾得到广泛的使用,但草书符号的简约性容易混淆,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这样就产生了节制草书的行书,行书借鉴正体隶书的形态再收敛而为楷书。张光宾《中华书法史》说: “真书,即正书,亦称楷书。它是为节制草书,而由隶楷,退去波磔而成。东汉末年习张芝的草书极为盛行,引起一般人的非议,如赵壹即作非草书,批评这种书风。约在此前后,有颍川人刘德昇,作行书,略加节制。”“唐人说行书是正书的小。今考其流衍次第,勿宁说真书是行书的收敛而端肃的书体。是由汉末隶书具有楷法者,与节制草书写得较规矩的行书,脱去波磔代以提顿,转为真书。”裘锡圭也说:“如果把规整一派的早期行书写得端庄一点,把在早期行书里已经出现的横画收笔用顿势的笔法普遍加以应用,再增加一些捺笔和硬钩的使用,……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楷书。”(《文字学概要》) 由此看来,草书源于篆隶,包孕行楷,是钩联篆书、隶书和行书、楷书的中介书体。它虽然不是正体,但却起到了正体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即它的动态化演变是正体静态定型化的动力。这是以草书的起源及其跟其他书体的关系来考察草书的发展和作用。 草书自身的发展大致可分早期草书、章草、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产生相平行的一种草写书体,一般称为隶草,但其实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其称谓之由:一说汉史游用此书体写《急就章》;二说汉章帝喜欢此书体,并允许杜操等人用此书体写奏章;三说南朝齐梁间盛行二王今草,把有别于今草的此草体称为章草,“章”即有章程法则,比今草规矩。章草是经艺术加工后的草书,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点画、偏旁、结构的简约法和连笔法,即草书符号化,已经出现约定俗成的倾向,为草法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今草,一般认为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但细检今草用笔特点,可以发现在早期草书中已有胚胎,即每字收笔处不向右旁发锋,改为回锋停驻。不过,这种笔法发育成熟的过程比较缓慢,故今草比章草后出。今草不是以章草演变而来的另一条理由,即完形态的书体一般很难生发新的书体,这是书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篆书的完形态是小篆,隶书的完形态是八分,草、行、楷三体均不是从小篆或八分书中来的。草书的完形态,首先分出一支章草,然后迟至东晋才形成今草的完形态,在早期草书向今草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又萌发了行书和楷书。新的书体只有在非完形的不确定的动态性的书体中,才会孕育而生。一种书体一旦构成了完形态,就会在用笔结构上形成一种自足律,即所谓的字法和体法,破坏这种 “法”,这种书体不但不复存在,而且有碍社会的认同。 今草跟章草的区别,一般认为章草字字独立,今草能勾连数字。这仅是表象,章草笔法用“~”形,今草笔法用 “S”形,才是最基本的区别。这方面,王世堂《论草书章今之故》有详细论述: “今喜牵连,章贵区别;今喜流畅,章贵顿挫;今喜放宕,章贵谨饬;今喜风标,章贵严重;今喜难作,章贵易识。今如风云雷雨,变化无穷,章如日月江河,循环一致;今喜天然,天然必出于工夫,章贵工夫,工夫必不失天然。……今适于大,章适于小;今险而章逸,今奇而章偶……” 今草又分两种体格。字字独立,或上下字勾连不多的,叫小草。上下字勾连多,且运笔放纵、点画狼籍的,叫大草、狂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