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释义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②欣然:高兴、愉快的样 子。③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 河)人。苏轼的朋友,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 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⑤藻、荇(xìng):两种水草名。

【鉴赏】《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荒凉的黄 州时所写的。全文仅有八十三字,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 睡,去承天寺找同病相怜的好友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抒发了在贬 谪期间复杂的思想情感。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此 时距苏轼贬到黄州已四年了。当晚月光照入房间,他本欲就寝,怎奈被这 美好的月色唤起了雅兴。“无与为乐”,不仅是当时的情境,也是他的贬谪 生活的写照。去找有同样遭际的张怀民,他也未睡,于是两人漫步中庭。 该层叙事简明,但蕴涵丰富。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 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澈、竹柏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 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 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 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互相映衬、比拟,使无形的、静态 的月色有了空间感、动态美。清人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 卷九评价道:“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第三层转入议论抒 情。面对如此凄美的夜色,作者不由感慨,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是少 了今夜我和张怀民这两个“闲人”。“闲人”二字极耐人寻味。其中,当然 表达了作者解脱世俗、忘情自然的闲情雅致,但也流露出作为“闲人”的惆 怅和愤懑。当时,苏轼谪居黄州,虽挂名“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 事”,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政治上遭受打击,怎不让作者苦闷?张怀民 应是如此。也许,辗转难眠正是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起行赏月,排解愁 闷的根本原因吧。月光至美,竹影至丽,唯两个“闲人”能有幸领略,岂非 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 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豁达从容。因此,他在逆境中写作的篇章更能 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本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月色之美,其中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行文自然、流 畅,似乎信笔写来,却篇幅极小,蕴涵甚大。明代王圣愈在《苏长公小品》 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即说出了苏轼这类 随笔式的散文小品的艺术特色。
 

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27-328页.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