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苏轼《浣溪沙》 |
释义 | 苏轼《浣溪沙》苏轼《浣溪沙》苏 轼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注释 ①薪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②萧萧:形容雨声。子规:杜鹃鸟,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凄苦,啼血不止。③“休将”句: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等句,叹息年华老去。苏轼这里反用其意,言不要以老去为悲。 山水图【清】王建章 美国私人藏 鉴赏 这首词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姐妹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47岁。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第三年,在朋友的帮助之下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心情也慢慢得到了舒展。他在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生之后,得出了超然物外的结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段日子苏轼隐居在黄州东坡,辛勤耕作,自给自足,跟普通农民相似;但他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心中深刻的思想、蓬勃的文思,一受到感发就会忍不住喷涌出来。《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是日剧饮而归。”即使是和一个乡间的村医,游览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风景,苏轼也深深感到人生的乐趣、自然的乐趣,忍不住作歌高唱,忍不住剧饮而归。 苏轼写词的一般格式都是上阕写景,下阕议论,但写景之时往往已经饱含了感情,这使得下阕的议论更加生动有力,而下阕议论之时也往往结合景色,让人感觉这种议论是自然生发出来的,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阕三句全部写景,描写清泉寺幽雅的环境,初看之下似乎都是随手率意写来,没有深意;实际上,“兰芽”“溪水”等意象是为下阕的议论进行的铺垫,而沙路之净则是内心之静的体现。萧萧暮雨、子规哀啼表面上是一种凄哀的景象,可是用在这里却显得极为清爽幽静,这是由观察者的心境决定的,作者是在说:只要心态平和,多么凄哀的景色都能看出美丽的一面来,如同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里所说“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以,上阕虽只写景,但感情已充沛,下阕于是自然转入议论。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之语,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无奈。苏轼何尝没有这种感慨呢,他在《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一诗中就说“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可是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之后,在终于得到了安定的生活之后,在心灵彻底解脱之后,他反而不再哀叹岁月的流逝和年华的老去了。当利禄不再牵挂于心,当荣辱都已成过去,苏轼才明白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不用在意岁月和年龄。看着西流的溪水,他感到了振奋,忘怀了之前因为年老带来的忧愁。 集评 宋《曾敏行:“徐公师川尝言:东坡长短句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白乐天诗云:‘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净’‘润’两字,当有能辨之者。”(《独醒杂志》卷二) 清《陈世焜:“愈豪放,愈觉悲郁,愈见忠厚,愈令我神往。”(《云韶集》卷二) 链接 东坡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即指以作诗之法填词,语出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人严诗词界限,“诗庄词媚”“诗言志,词言情”、词以入乐等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苏轼打破成规,以诗的题材入词,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创立了清新旷达的新词风,冲破音乐藩篱,使词渐渐成为独立的抒情诗。苏轼的这种革新,被归纳为“以诗为词”。在当时虽然遭到多数词人的讥讽,然逐渐影响词坛。至南宋,由于社会背景的巨变,此风被发扬光大,引导了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出现。(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