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致谢 |
释义 | 致谢我感谢你,为了一切,一切;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人群独立存在。这样,人与客观环境、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伴随而来的,就是属于每一个个体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作为单独的个体,每一个人的经验、见识都不尽相同,也不一定同他的年龄成正比。莱蒙托夫一生仅仅经历了27个春秋,但是不幸的国事、家事、个人之事,却赋予了他短暂的生命以深刻而又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之谱写出无数发人深省的动人诗篇,《致谢》是其中之一。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产儿,作家又是时代的产儿。莱蒙托夫有幸出生在俄国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胜利之后,民族精神格外高涨的年代,可惜他3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从小同寡居的外祖母生活在外省。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3种外语,还专门学习过音乐、绘画。然而他的生身父亲,一个退役军官,在童年生活中却给他留下了沉重的阴影。他仇恨父亲,因为父亲经常骚扰他,与钟爱他的外祖母大动干戈。没有双亲的不正常家庭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孤独、内向的性格。莱蒙托夫11岁时,适逢12月党人起义,在起义失败之后的白色恐怖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在进步文学家的影响下,中学时期,他便以诗言志,写下了著名的《独白》一诗。面对不幸的时代,抑郁的生活,诗中言道:“我们的未来——不是黑暗便是空虚”,因为“当着烈火般的热情在血液中沸腾时,/在心中主宰的却是一种神秘的寒冷。/祖先的豪华的欢乐、和祖先的那些/天真的无度的放荡,我们感到厌恶;/我们就这样地没有幸福也没有光荣/匆匆奔向坟墓,还讥笑地频频回顾。”可见,少年时代的莱蒙托夫便以他敏锐的天才诗人的心灵深刻领悟到了一代人的悲剧命运——“我们这些忧郁的即将被遗忘的人们/将要无声无息地在这个世界上走过……”在家愁、国难中早熟的莱蒙托夫,以撼人肺腑的诗句动情地讲述了在反动专制统治下,一代“多余人”可悲的人生轨迹,表现出对贵族空虚、卑怯人生的厌恶和发自内心的愤懑、悲哀。正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导之下,诗人一生与沙皇专制制度势不两立,大学时被迫退学,后来又两次被流放,屡遭陷害,直到死于敌手。不应是命中注定,然而一切都被这首诗言中了。人生悲剧中的主人公莱蒙托夫对悲剧性人生的苦思酿出了生命的哀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主调。继《独白》这一“纲领性”的诗作之后,《致谢》可以说是他对悲剧人生的另一种精炼的、富有哲理思想的“独白”。 《致谢》是一篇真诚的内心独白,它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面向无形的命运——“你”,叙说了坎坷生涯中的种种不幸;不可言传的激情的“秘密磨难”,默默流淌的苦涩的泪水,难以想象的带有毒饵的亲吻,仇敌恶毒的中伤报复,更有甚者,朋友反目,别有用心的诬陷,漫漫长途中,“满腔热血”“虚掷沙漠”的强烈失落感等等,这一幕幕的生活悲剧,岂止是诗人的个人遭遇,它概括出了一代“多余人”的不幸。象莱蒙托夫这样不见容于上流社会的进步青年,谁没有饱尝过这些辛酸?然而,男儿有泪不轻弹,莱蒙托夫没有象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那样,屈服于命运的捉弄,一事无成,也没有象《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那样玩世不恭,把一切视为儿戏,最后顺从地走向放逐的道路,一去不返;他高昂起头,向厄运发出了挑战:“我感谢你”,“为生活中欺骗过我的一切……”这就是他铿锵有力的回答。面对生活的不幸,诗人没有扭曲自我或抛却自我,而是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面向客观现实中的危机,以顽强的精神、毅力,激发起自我心理的防御机能,去接受现实,并超越现实,以一种讥讽的人生态度从心理上战胜困厄,以此保持了人格的完整,从而表现出襟怀坦荡,高傲无畏的性格。其实,这不仅仅是诗人的独特个性,更是生活中的强者的共同性格特征,这首诗因此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活哲理意味。 西方学者早就认为,讽刺是一种精神治疗,它也是一种神圣的武器,是真理的保护者,是对邪恶的暴露与嘲笑。《致谢》一诗以反讽的形式,利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向沉重的命运发出了痛苦的、高傲的嘲笑,作为莱蒙托夫短暂、不幸的一生的独白,它坦露出诗人一颗倔强不屈的灵魂,读后,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