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繁多的语言 |
释义 | 繁多的语言印度民族众多,语言复杂。印度语言主要分属四大语系,即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澳亚语系。印度全国74%的人口使用印欧语系各语言,25%的人口使用达罗毗荼语系的各种语言,0.73%的人口使用汉藏语系的语言。 属于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的语言有: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信德语、比哈尔语、拉贾斯坦语、古吉拉提语、马拉提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奥里萨语、克什米尔语和梵语。达罗毗荼语系中主要语言是泰米尔语、坚纳勒语、马拉雅兰语和泰卢固语。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言主要有:菩提亚语、博多语、那加语、阿博尔语、曼尼普尔语和米佐语等。澳亚语系的语言有:桑塔尔语、霍语、克尔库语、卡西语和尼科巴语等等。 1950年印度宪法规定,用天城体字母书写的印地语为联邦正式用语。同时根据按语言建邦的原则,承认其他14种主要地区语言为有关各邦的官方语言,规定英语为行政和司法用语。宪法认可的14种语言有:阿萨姆语、奥里萨语、乌尔都语、古吉拉提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旁遮普语、孟加拉语、马拉提语、马拉雅兰语、梵语、信德语、印地语、克什米尔语等。全印度各民族、部落的语言再加上方言超过150种以上。如果再仔细区分,则多达1 600种。现把印度一些主要语言简介如下: (1) 印地语 印地语属印欧语系的印度雅利安语族,为印度国语,使用人口为2亿(1971年),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各邦,如拉贾斯坦邦、中央邦、比哈尔邦、北方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和德里等地。除印度本土外,如毛里求斯、斐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等国也通用。印地语分东部印地语和西部印地语两大方言区。东部印地语包括阿瓦提语、巴凯里语和恰蒂斯加利语;西部印地语包括克里波利语、邦格鲁语、布拉吉语、格瑙吉语和崩代里语。这些方言约于公元10世纪时由流行在恒河流域的晓尔赛尼和摩揭提等俗语发展而来。后来穆斯林进入北印度后,对这些语言及其文学发生了影响,其中克里波利语较为发达,印地语由此发展而来。这当中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印地语原有词汇大多源于梵语和俗语,同时吸收了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波斯语、英语、法语以及葡萄牙语等语言词汇。用天城体书写,这种字体由古代婆罗米字体演变而成,于公元10世纪时定型。 (2) 孟加拉语 孟加拉语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为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官方语言,又是孟加拉国的官方语言,它由摩揭陀俗语演变而来。孟加拉语用梵语的天城体书写。此语言是一种相当发达、丰富并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有大量文学作品。它吸收了大量原形梵文词,以至于文言孟加拉语几乎同梵文没有区别。 (3) 泰卢固语 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印度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为5 450万人,继印地语之后,为印度第二大语言。泰卢固语有亚洲的意大利语之称。不少人认为它是一种优美悦耳的语言,受梵语影响很大,梵文词几乎占泰卢固语全部词汇的80%以上。这是因为,第一,安得拉人是从北方来的,他们带来了梵语。第二,梵语长期作为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和官方的提倡。到公元7世纪时,泰卢固语已经成熟并逐渐代替了梵语,于公元11世纪发展成文学语言。 (4) 古吉拉提语 古吉拉提语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为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为3 110万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古吉拉提语起源于瞿折罗俗语,和拉贾斯坦语同为一种语言。公元15世纪时才成为独立语言,17世纪时才发展成文学语言。因地区不同,口头讲的古吉拉提语互有差异,例如格奇地区讲的语言,混杂了不少信德语、巴拉斯人和穆斯林说的古吉拉提语,使用了大量波斯词和阿拉伯词,科杰族人讲的类似乌尔都语。纯古吉拉提语中梵文的原型词很少,但高深的文学作品中梵文词却占40%。古吉拉提语现在采用的书写体是天城体。所不同的是,字母较少,字上没有横线。因此对操印地语的人来说,理解古吉拉提语并不特别困难。 (5) 阿萨姆语 阿萨姆语属印欧语系,是印度阿萨姆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为1 067万人,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地区。阿萨姆语是从梵语、俗语、阿布婆朗希语和摩揭提语演变而来的,后来又受到几种亚洲语言的影响。例如那加山区、曼尼普尔、格恰尔和鲁夏伊山区的居民、阿萨姆河套地带以及北格恰尔山的保罗人、雅利安人讲的语言,主要受缅甸语和藏语的影响;康摩蒂人、杜隆格人、发喀亚尔人和多拉人讲的语言,主要受泰语和汉语的影响。阿萨姆语13世纪成为独立语言,14世纪才发展成为规范化语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阿萨姆语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从其著作的特点来看,阿萨姆语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以前是以翻译作品为主;19世纪时期,西方文化进入该地区,阿萨姆语的地位有所提高;到20世纪,新的作家大量涌现出来,作品的体裁和题材也多种多样起来。 (6) 克什米尔语 克什米尔语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主要分布在克什米尔山谷地区,其使用人口约为25万。此语言原先吸收了大量梵语词汇,后来又吸收了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普什图语和旁遮普语词汇。从穆斯林统治时期开始,克什米尔语一直使用波斯语书写体,但婆罗门学者一直坚持使用夏尔达书写体,现在也有人使用天城体书写。克什米尔语从未作为官方语言使用过,古时候宫廷语言是梵语;中世纪穆斯林统治时,宫廷语言是波斯语;多格拉王朝统治时,乌尔都语取代了波斯语。乌尔都语至今仍是克什米尔的官方语言。克什米尔语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3—14世纪就已发展成熟,今天的克什米尔语中仍有较多的外来语,如阿拉伯语、波斯语和英语,梵语词也不少。 (7) 马拉雅兰语 马拉雅兰语属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喀拉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为2 550万人,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此语言形成于公元10世纪。在马拉雅兰语中,除有大量的梵文、巴利文、俗语词汇外,还吸收了不少泰米尔语、英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荷兰语、法语等外来词汇。关于马拉雅兰语的产生,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从梵语发展而来;也有人认为,它是从泰米尔语发展而来;还有人认为,它同泰米尔语是姐妹语言。不过,大多数人认为,马拉雅兰语起初只是泰米尔地区的一种方言,后来由于接近梵文,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语言。值得注意的是,喀拉拉人和泰米尔人在历史上曾一度使用同一种语言,直至公元3—4世纪以前,两种语言使用的书写字母还是一样的。《多尔迦比耶姆》是泰米尔语最古老的语法书,书中不少词汇如今在泰米尔语里已不使用,可是在马拉雅兰语中反而可以见到。 (8) 比哈利语 比哈利语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主要分布在比哈尔邦及其周围的地区,使用人口为6 500万。但比哈尔邦的官方用语是印地语。比哈利语是摩揭提语的现代形式,与孟加拉语是姐妹语言,它主要有三种方言,即抹格赫语、迈提利语和波布利语。 (9) 旁遮普语 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为1 890万,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该语言由古代晓尔赛尼俗语发展而来,到19世纪才成为文学语言。旁遮普语字母是师城体,是梵文的天城体的一种变形,因为是锡克师尊创造和提倡的,所以叫师城体。师城体字母能将语音准确地书写出来,比较科学。讲旁遮普语的人,在印度、巴基斯坦都有。所以旁遮普语中有三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作品。写法也有三种,穆斯林用阿拉伯字母,印度教徒用天城体写,锡克教徒用师城体写。 (10) 马拉提语 马拉提语属印欧语系,为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为5 100万,为印度第三大语言。主要分布于马哈拉施特拉邦、中央邦、古吉拉特邦等地。关于马拉提语产生的年代说法不一。有的说它产生于公元7—8世纪;有的说它产生于9—11世纪。总之,它已有1 000年以上的历史了。马拉提语采用天城体的写法。在马拉塔时代,官方用语使用的是一种天城体的变形,称作“毛利”体,用这种字体书写方便,可以像英语一样连写。马拉提语词汇的95%来自梵语和俗语,其余分别来自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英语、葡萄牙语等。 (11) 乌里亚语 乌里亚语(又名奥里雅语)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印度奥里萨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为2 350万,分布在奥里萨邦。乌里亚语是从一种摩揭提语的变体发展而来,从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来看,同孟加拉语极为相似。乌里亚语受泰卢固语和马拉提语的某些影响,它虽然采用了孟加拉语似的天城体书写形式,但字母却像泰卢固语字母一样,是圆形的,所以有些学者说乌里亚语的书写体是古达罗毗荼字母的翻版。乌里亚语吸收了大量的梵文词,尤其是文学作品特别明显。 (12) 拉贾斯坦语 拉贾斯坦语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为拉贾斯坦邦地方语,其使用人口为1 430万,但该语言又有多种方言,主要有七大分支,五十多种方言。七大分支是:马尔瓦里语、中部和东部拉贾斯坦语、东北部拉贾斯坦语、马尔维语、西部拉贾斯坦语、皮利拉贾斯坦语和旁遮普拉贾斯坦语。拉贾斯坦语的几十种方言,在语音和语法上都有差别,各有特点,但它们之间互相衍生,因此也有许多共同点,拉贾斯坦语采用天城体字母书写,文学作品丰富。 (13) 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族,分布在北印度各邦和南印度部分地区,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官方用语(也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和印地语起源相同,但书写方法不同。乌尔都语采用的是阿拉伯语一波斯语字体。“乌尔都”一词源于土耳其语,其意为“军队”、“兵营”。乌尔都语最初形成于公元12世纪左右。在公元14世纪时,为莫卧儿王朝的宫廷用语。因莫卧儿皇帝多在军营里处理公务,故其所使用的语言成为“军营里的语言”,后随着莫卧儿王朝军队的远征,在印度南方得到推广和发展,后又回带北方,正式成为莫卧儿王朝的官方用语。公元16—17世纪时,出现了乌尔都语文学的繁荣局面。乌尔都语中除了一些梵语的变形词外,还有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